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學習:趙之謙的「二金蝶堂」為什麼經典?

篆刻學習:趙之謙的「二金蝶堂」為什麼經典?

在中國的篆刻史中,最有名的篆刻家太多,僅所謂的「晚清四大家」(有兩說,一說是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另一說是用胡鑺替代了黃牧甫,兩種說法各有理由,無定論)已經是初學者學習篆刻者難以超越的山峰了,而這四座高峰之中,其他三位的作品,篆刻界往往毀譽共生,四家中唯獨趙之謙,幾乎眾口一詞,交相讚譽,說他是「印外求印」的創始人的有,說他是「皖浙橫站」的大師的有,說他「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有……總之,趙之謙是一個了不得的印人。所以,如果研習篆刻,趙之謙實在是一個不能錯過,不可忽視的超級人物。

(趙之謙像)

趙之謙是個天才印人。

據史載,趙之謙的聰慧是真實的,他2歲就可以持筆作書,4歲時就入私塾讀書了,且「讀書過目輒成誦,又好深諶之思,往往出新意,以質塾師,塾師不能答」。一個4歲的小孩子,經常提一些老師都不能回答的問題。到13歲時,已經「覃研典籍,上自經史,下迄百家,名物之賾,性道之微,口誦心記,旁通貫串……」(《行略》)。

趙之謙的篆刻達到了前人未曾到達的境界,在藝術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但這種地位這並不是他全力發揮的結果,他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篆刻:「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五分的天資,雖然有努力,但也只是五分的後天努力,可見相比其他書法、繪畫,趙之謙在篆刻上是下過大功夫的。當然,趙之謙驕傲地認為自己天的藝術天分比別人要高,他曾評價篆書書法上的大宗師鄧石如是天分四,人力六;而鄧石如的學生包世臣天分三人力七(已經夠努力了);到了吳讓之天分一人力九(可見吳讓之的勤奮);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天分七人力三,意思是說,我老趙沒有發力,如果發力,還有你們啥事兒。

今天我們來研讀他的一方印,叫「二金蝶堂」,就是下面這一方:

(原印照片)

印蛻當然也得放上了:

(二金蝶堂印蛻和趙之謙畫像)

一、印文的由來

二金蝶堂是趙之謙的書齋名,他為什麼給自己的書齋起這個名字呢,看這方印的邊款就可以知道緣由了。

(印蛻、邊款、畫像)

邊款里說:「二金蝶堂。述祖德也,舊有此印,今失之矣,既補刻。乃為銘曰:旌孝子,七世祖。十九年,走尋父。父已歿,負骨歸。啟殯宮。金蝶飛。二金蝶,投懷中。表至行,大吾宗。遭亂離,剩一身,險以出。思祖德,惟下淚。刻此石,告萬世。同治紀元壬戌夏。趙之謙闢地閩中作記。此石制紐渾樸,百餘年物也。以二百錢得之惇仁里徐氏肆中。」

趙之謙的七世祖趙萬全出生沒多久,父親就遠遊了,待他稍稍長大之後,傷心父親不歸,日夜哭泣,於是告別母親去尋找父親,「緣崖涉水,七更寒暑」,七年之後,在山西大同,找不到父親的蹤跡,遇到父親的舊日的門徒之後經其指引,終於找到了父親的墳墓,遂「一痛幾絕」。打開墓穴,裡面有金蝶飛出來,飛到趙萬全懷中,人們都認為這是他孝心感天地動的原因,於是背了父親的骸骨回歸鄉里,埋葬之後,守在墓地三年,每天早晚都有哭奠。寫了一部《恩親錄》留給後人。這樣的故事,濃情而浪漫,據邊款言,趙之謙取二金蝶堂為名且屢刻此印,有表述祖德之意,另外,刻此方印時,趙之謙34歲,妻子女兒均死於太平軍戰亂,舉世無親,也是趙之謙有這樣感嘆的原因,邊款中所提到的石頭,他花了二百錢購來,樣子是這樣的:

(二金蝶堂印石照片及蛻、款)

的確渾樸,趙之謙很喜歡,於是刻成了自己的齋號印。

二、這方印的妙處

我們再來放大看看這一方印:

(二金蝶堂印蛻)

顯然,跟前面我們讀過的趙之謙的其他幾方印如「何傳洙印」、「丁文蔚」、「鉅鹿魏氏」等相比,這一方印完全是趙之謙自己風格的印作,跟前面幾方或者印中求印,或者以書入印,或者印外求印等繼承性印風完全不同,它完全沒有任何參照物,所有的創作取法影子似乎都在,但又似乎都不在,似漢印,似碑刻,又似完全的個人書體,鄧派、浙派印風也很難從其中找到影子,一切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他自己一向倡導的不做殘破在這一方印里也完全打破(看印面的殘破),印面給人的感具是蒼涼悲壯,勁健古樸。用趙之謙的語言說的話,是既「斑駁」又「渾厚」(趙之謙曾語:」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

重點是疏密,這個我們已經不用上圖,「二」字處天然稀疏,其他三字明顯繁密又儘可能的並筆厚重取向滿白是「密」的強化,關於「疏」的強化,趙之謙做的處理是乾脆把「二」字分成天一橫逼近印邊,地一橫貼近「金」字,中部留出大片紅地,這使得這裡的「疏」更加明顯,全印識覺衝突更突出,因此,這方印,一眼望去,立即就能找到重點,這是我們無數次強調過他繼承自漢印和鄧石如的疏密關係章法原則,也是趙之謙認為篆刻章法的「無等等咒」,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甚至更後來的來楚生都完全接受了這種藝術原理並切實踐行,初學者一定要注意。

其次是殘破,趙之謙不主張殘破,前面說過,他認為漢印的渾厚不在斑駁,但這方印他做了殘破,殘破的方法很清楚,是選了兩條與邊界平行的筆畫處進行的(前面的課程講過這條殘破原理),而且,這兩處殘破也是對角呼應的,並不是單單做了一處沒有呼應的殘破,要做殘破,就殘破的有章法,有經營,而不是隨意敲了兩處了事。

再次是篆法的調整,這方印中的「金」和「堂」都是做了簡化處理的(不僅僅是堂字的減省形成對角呼應那麼簡單),這使得這方印在三密一疏的章法格局下,又額外另有一個「三疏一密」的章法格局暗嵌其中,即蝶字密,其他三字疏。這讓我們想起漢印里那一方「太醫丞印」:

(漢印:太醫丞印)

「太醫丞印」這方印為啥這麼精絕,也是有連環套的章法,三密一疏(「太」字疏,並且縮短左右垂筆以加強),三疏一密(只有「醫」字一字密,筆畫變細,以達成章法上的各占等位空間,其實也是一種強調)。

再看印面時,我們發現,趙之謙的刀法是典型的沖切結合,不拘刀法,是典型的皖浙橫站,既浙且皖,完全從印面效果出發,不拘任何一種刀法,這大概也是他刀法純熟的原因吧。

趙之謙一生刻了不到400方印,一生輕易不替人奏刀,他的印作基本可以說是方方經典,這也是他所以成為人人認可的大宗師的原因。試想,集合了這麼多元素在同一方印作中,這一方印作又怎麼可能不成為經典呢。

(【布丁讀印】之18,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讀唐詩:三首除夕之夜寫的思鄉詩,誰更高明些?
讀印:浙派篆刻大師丁敬和陳豫鍾的「文章有神交有道」都好在哪兒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