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帶孩子,是中國老人的宿命

帶孩子,是中國老人的宿命



老人幫忙帶娃,似乎成了社會約定俗成的事。圖/網易




對於如今中國的不少老人來說,「漂」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

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老人,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中國的現代社會,不僅僅是年輕人遠離家鄉成為「北漂」和「南漂」,老年人也隨子女去往外地生活,並形成人數日益龐大的群體——「老漂族」。



但這樣的「漂移」並不算瀟洒,甚至還是一門苦差事。

因為有將近一半的「老漂族」,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年輕人都嫌帶娃累,老年人卻扛過來了。




8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深入組織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方案》指出,與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且未在其戶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本市老年人納入廣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也就是說,非廣州本地戶籍的老人也將能享受低保補貼,而這項紅利的背後,正是「老漂族」群體。




寒暑假期,正是這些「老漂族」活動的高峰期。負責孩子的一日三餐、陪著學習玩耍、幫著洗澡哄睡、時刻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一天天下來,這份「假期工」的壓力讓不少老人直呼「身心俱疲」。


 


當假期結束,老人領著孩子回到校園,不舍之餘,這些爺爺奶奶們恐怕更忍不住長舒一口氣:謝天謝地,娃終於開學了!





太多中國孩子的童年,是在老人陪伴下度過的。/ 視覺中國


 




01


晚來負重的老人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裡,從農村專程到城裡來幫忙帶孫劉曼華(化名),在接受紅網的採訪時就曾坦言,帶娃壓力很大。


 


 「全天帶娃精力要花得更多了。平時在學校有老師幫忙管著,我不用太多費力,就接送和做飯。但到了假期,我還要監督她寫作業,可她整天就上網看電視,勸也勸不聽,我天天嘮叨她,孫女還嫌我煩。」


 


劉曼華很無奈,兒子兒媳太忙了,基本沒空管孩子,自己只能「挺身而出」。


 


在當下,像劉曼華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

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怎麼帶娃、誰來帶娃的難題,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跟著來了。




其實帶娃辛苦的不僅是「老漂族」,山區老人也要幫忙照顧留守孩子。圖/中新網


 


日前,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發布的一項針對廣州市0~3歲托幼服務的調研發現,有近六成家長表示會送孩子「入托」。但實際上,受訪者中0~3歲的寶寶55%靠家裡老人帶,17%靠全職媽媽帶,3%靠全職爸爸帶,僅4.68%的人將孩子放在托幼機構。


 


送托幼機構、請保姆幫帶,費錢就不說了,更得提著心吊著膽;辭職專門帶娃吧,奶粉錢、學費、房貸……想想就要命。

能養得起孩子就已經謝天謝地,更別說多花時間來帶了。


 


於是,「陪」的這一部分,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爺爺奶奶們身上。


 


一項全國範圍內的「隔代撫養」調查結果也同樣指出,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屬於「隔代撫養」,到了北京,這個比例更是高達70%。


 


如今,「隔代幫忙」早已不是以享受天倫之樂為前提,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帶娃」成了他們晚年時期一項不可避免的重要使命。


 



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見老人帶娃的身影。




 


02


「帶娃讓我心力交瘁」




 


據有關媒體報道,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在不久前接收了這樣一個病例:65歲的黃阿婆因胸悶、心慌前來就診。經檢查,阿婆的各項指標卻均是正常,家人也表示她身體健康,沒什麼基礎疾病,阿婆的病因一時成謎。


 


心血管內科診斷無果後,針對黃阿婆近期時常唉聲嘆氣,打不起精氣神的癥狀,醫院精神醫學科對阿婆進行了心理測評,才發現阿婆已患有中度抑鬱、焦慮。


 


經詢問,醫生才了解到黃阿婆的「心病」之因竟是帶娃。


 


據了解,黃阿婆是武漢人,去年來到廣州幫忙帶孫子。平日陪娃睡,自己睡得並不安穩,由此累壞了身體。加上總擔心孩子的健康、有時因帶娃分歧被媳婦埋怨幾句,自己思慮過多又無人傾訴,長期下來引發了精神疾病。





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帶孫子是人生幸事,但現代社會越來越不是如此。


 


實際上,對於老年人來說,帶娃透支體力,甚至造成抑鬱,黃阿婆並非特殊個例。


 


早前就有調查顯示,老年抑鬱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約三至四成是因帶孩子引發的。

而讓老人家鬱悶、讓娃父母苦惱的根源,就在於兩輩人育兒觀念上的代際隔閡。


 


網友@茜茜d媽媽分享了自己和婆婆一起帶娃的經歷,直呼「比帶娃更累的,是與老人一起帶娃」。


 



我:媽,您換的這個尿片不是剛洗澡前取下的嗎?


家婆:是啊,才濕了一點,還能繼續用。


我:……


 


我:小寶不要經常抱,鬧就讓他鬧下


家婆:這麼小的孩子,要抱的,你看樓下那些小孩都是抱著的。


(從此,我小寶一睡醒就要人抱)


 


除了「養」的方面,在如何教孩子上,各持己見的兩代人也少不了鬥智斗勇。


 


據彭城晚報報道,徐州市一名何阿姨就曾因孫女的教育問題和兒媳鬧翻,跑向媒體哭訴,表示自己在家中感受不到任何「溫暖」和「幸福」,有的只是「負擔」和「壓力」——

每天的生活都像戰爭年代一樣,處處都充滿了危機。


 


這樣一來,撇去本來就難分清的孰對孰錯,一心想著來為兒女做好事的老人,能不委屈嗎?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兩代人的矛盾也在積累。/ 電視劇《雙面膠》




 


03


松不了的綁




 


和不少夫妻不敢生小孩、擔心養不好一樣,

老年人帶娃壓力大的本質,同樣也是生育成本過高。


 


人口學學者梁建章曾提出,

中國養育小孩的痛苦指數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

確實,在高房價、高教育支出、高看護成本面前,如果生娃變成了不可違抗的「國事」,而養娃仍是自行解決的「家事」,那麼這項極需體力精力、耗資巨大的工程給父母們帶來的痛苦,自然不言而喻。




不過,在生娃養娃這件事上,中國老年人的辛苦也並非來得全然「無

辜」。回到小家庭本身來看,不少老人正是家中催生小孩的「慫恿者」,除此之外,催婚、給孩子當管家、插手晚輩夫妻生活……儘管再力不從心,但仍不願撒手的長輩比比皆是。





瀋陽萬人相親會上,那些為子女結婚操碎了心的中國家長。圖/視覺中國


 


而在一些傳宗接代意識沒那麼重的國家,如鄰國日本,老人基本不會想著去操心養育孩子的事。一名77歲的日本婦女曾向採訪她的英媒記者發問,為什麼中國老人會同意幫兒女照看小孩,

「那自己的人生不是全沒快樂嗎?中國人沒自己想做的事嗎?」


 


與其說帶娃拖垮了長輩的生活,不如說除了圍著子女,很多老人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幸福快樂的晚年。大多數老人會選擇忍耐:「

雖然累,可看到孫子,我是真開心啊!還是忍忍吧,忍忍吧……」


 


相比之下,敢於對後輩「瀟洒」放手的老人,簡直是一股清流。


 


前段時間,一則「兒子想在杭州買套房,媽媽寫了一封信拒絕」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這位母親在信中寫道,

「媽媽為什麼拒絕你,媽媽只是希望你明白:你終歸要自己飛翔的,我和你爸只是你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永遠頂在前面的那個。」





導演李安早期的電影,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圖/《推手》劇照


 


本來是一件鼓勵孩子獨立、渴盼老年自由的家事,卻並沒有得到大眾的呼聲。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位母親那麼「酷」,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足夠的「底氣」說出這番話。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等到房價更高,孩子又不得不買房安家的時候,你還不是得拿出半生的積蓄、再把自己房子賣了給孩子付首付?然後感嘆當初如果不裝逼該有多好……」


 


畢竟,前半生被孩子綁住,後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綁住,這才是大多數中國人無奈卻又認同的一生。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我們為什麼總也躲不開黑車?





中國最宜居城市?蘇州的焦慮與從容





新周刊課程推介


央視、鳳凰衛視特邀心理專家盧悅人際關係課





生活里最大的浪漫


就是把梵高的星空掛在頸前


▽點擊小程序購買▽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秋褲 排版/歐安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

GZLWL3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侃不出個「雲大物移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混創投圈
不必多想,這地方不會讓你失望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