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訓:前半生學說話,後半生學閉嘴

古訓:前半生學說話,後半生學閉嘴

古訓:前半生學說話,後半生學閉嘴


作者:儒風大家

《周易》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言為心聲。說話,其實能夠看出很多東西。

只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不同的人,說出來的話是不同的。

林黛玉性格孤傲,不會迎合別人,說出話來,難免有些尖酸刻薄。而薛寶釵則顯得更為佛系,又會察言觀色,很會拿捏分寸。

1、言宜慢


山東琅琊王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家族。據統計,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的,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整個家族出過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

而這個顯赫的家族,有一個六字家訓,就是「言宜慢,心宜善」。

我們都不是聖人,嘴太快必然容易出錯。有些人,說話很快,看似能言善辯,其實說出來的話經不起推敲,漏洞百出。這種人其實就是比較輕浮的。

《論語》中有一句話:「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就是說沒輪到你講話時,你搶著說,這就犯了「躁」的毛病。該你說話的時候,你卻沉默不言,這就是「隱」的毛病;不看別人的心情,不分場合的亂說話,必然會犯更大的錯誤。

《道德經》中說「動之徐生」,一是就是凡事要慢慢來,要理順思路,不能妄作妄言。道家的道理是說話、做事不急不躁,不「亂」不「濁」,從容而遊刃有餘。

2、多言是大病,學會閉嘴


曾國藩認為,多言是人生的一大惡德。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有些話,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隨意「大舌頭」們總會在不經意間樹敵無數而不自知。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還把它當成家訓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教育後人。

林語堂說,演講要像裙子一樣,越短越好。長篇大論,有時候適得其反。

有個故事說,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起初,他被牧師精彩的演講打動了,準備要捐款。

幾分鐘後,牧師還在講,馬克·吐溫覺得有些無聊了,決定把捐款減少到原來的一半。

又過了10分鐘,台上的牧師還在喋喋不休,馬克·吐溫終於忍不住了,他不僅決定不捐錢了,還偷偷從捐款的盤子里拿了2元錢,用來彌補牧師的「喋喋不休」對他的傷害。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超限效應」,說話一旦過了度,說的越多,越會起反作用。

西方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講過「三個篩子」的道理。

蘇格拉底認為:「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叫做真實,第二個篩子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第三個篩子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如果我們每當要發表高論的時候,能夠想想蘇格拉底的三個篩子,自然能避免說一些廢話、得罪人的話,也必然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者訥言 的精彩文章:

你的善良,要有聰明加持
搖身公衛工作,我為自己驕傲!

TAG:智者訥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