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海歷史故事:老漢一碗雜碎,康熙開恩救下他的獨子,保住香火!

青海歷史故事:老漢一碗雜碎,康熙開恩救下他的獨子,保住香火!

在清朝康熙年間,蒙古的葛爾丹發生了叛亂,氣焰極為囂張,叛軍給康熙皇帝送去一封書信,上書「聖上君南方,我掌北方!」,意思是要和康熙皇帝平分天下。

康熙皇帝龍顏大怒,於是派兵征剿,周邊地區的很多部隊都去剿匪了,其中就包括一個西寧小夥子,他的父親叫馬敬龍,是個回族。

話說馬敬龍的兒子被派去寧夏駐防,馬敬龍放心不下,也跟著到了寧夏,開了一間雜碎鋪,專賣牛羊的頭蹄下水,這樣既維持了本身的生活,又可就近照顧自已的兒子。

康熙出兵數年,剿匪依然不見成效,康熙懷疑將帥無能,想更換主帥,卻又怕動搖軍心,每天在宮中聽著報喜不報憂的消息,很是無奈,於是他決定微服私訪,探一探虛實。

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康熙爺訪寧夏的故事了,話說有一天,天蒙蒙亮,老漢來了雜碎鋪的門,就見外面站著兩人,似乎是一主一仆,前面的那人身穿箭衣,腳蹬腳蹬皂靴,腰懸寶劍,後面的跟班受理拿著一個紅燈籠,正在向里張望。

前面那人一眼就看見了招牌:「馬敬龍雜碎鋪」,面色一喜,頭也不回的說道:「好招牌,就在這裡吃早飯,壓壓飢吧」,後邊跟班應了一聲「喳」,將紅燈籠掛在門口,趕忙小跑進入店鋪,擦趕緊桌椅板凳,才叫主人坐下。

馬敬龍見來人身材魁偉,儀錶不凡,神姿瀟颯,一身戎裝,又有跟班相隨,心想一定是身份不一般的人,很可能是軍隊里的人,不敢怠慢,如果能結交,也許對自己當兵的兒子還有好處呢。

於是挑選碗筷,洗的乾乾淨淨,選擇上號的頭皮、肚梁、肥腸等雜碎的精華部份,切了兩碗,用滾湯冒了三回,多加了一些蒜苗,澆上熱湯,端到桌上,並放上了鍋盔,伺候兩人吃飯。

吃飽喝足,那人說道:「好吃,比家裡的好吃」,說完跟班就要掏錢,馬敬龍反應快,擋住不讓掏,說:「不要錢,這是我孝敬軍爺的,只要軍爺能說一聲好!常來賞光,就是我老漢的造化。」

看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明白了,吃飯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康熙爺。康熙爺聽到這裡,微微一笑,一擺手,錢也不付,揚長而去了。倒是從此以後,每天早上必來馬敬龍雜碎鋪吃早飯,天天不付錢。

直到有一天早上,康熙爺吃完早飯,指著馬敬龍的招牌問道:老聽說西北的穆斯林起名子都叫什麼占龍、占虎、占彪、占財你為什麼不起個帶占字的?要起個帶『敬』字的呢?」,馬老漢趕緊回到:「軍爺聽稟,當今康熙爺愛民如子,賦稅輕,刑法寬,聽說還給京里牛街清真寺賜了半付鑾駕,老百姓哪個不敬康熙爺這位真龍天子?所以我起名叫敬龍。」

康熙爺暗暗高興,便說道:「我知道你只有一個兒子在軍營中吃糧,若在兩軍對陣時,拼個你死我活,萬一有個閃失,那就斷了你的門脈,我給營里說一下,讓你兒子回來」馬敬龍老漢聽到這裡,不等那人把話說完,趕忙脆下叩頭,連聲說「感謝軍爺!感謝軍爺。」那人說「起來!起來!我這幾天吃了你不少的雜碎,回頭給你送銀子來!」

馬老漢說「軍爺千萬不要送銀子給我,軍爺若要抬舉老漢,請將那盞紅紗燈送給我做個紀念,老漢每日見到紅紗燈就如見到軍爺一樣,這樣就感恩不盡了。」那人對跟班的說:「把紗燈摘給老漢,把紗燈的把兒拿走!」

康熙爺走後,馬敬龍的兒子果然在當天就回來了。

沒過兩天,康熙爺微服私訪寧夏的事情就傳開了,人們說的有鼻子有眼,馬敬龍一聽,居然很像在他店吃雜碎的「軍爺」模樣,再看那個紅燈籠,下面有一行小字:「包衣府製造」,又打聽了些人,才知道「包衣府」是專給皇宮製作和供應日用品的機構。馬敬龍才知道他口中的「軍爺」就是康熙爺。

很快人就都知道了馬敬龍的雜碎鋪招待了康熙爺,馬敬龍的兒子也是沾了康熙爺的皇恩,還知道康熙爺給馬敬龍御賜了紅燈籠,這個也要看看,那個也要瞧瞧。

到後來當官的也都知道了,每天都要來「覲見」紅燈籠,搞得馬敬龍的雜碎鋪日夜不得安寧,但又怕得罪當官的,啥也不敢說,於是趁一天夜裡,偷偷收拾行裝,連夜返回了西寧。

回到西寧老漢干起了老本行,和兒子開起雜碎鋪,但是西寧開雜碎鋪的太多了,生意不好做,於是馬敬龍有意宣揚他的雜碎在寧夏時,康熙爺曾吃過多次,讚不絕口,並以御賜紅燈籠為證,一早開門後先將紅燈籠掛出去,以為標記招牌。這一來馬敬龍的雜碎名聲傳開了,人們都慕名來吃他的雜碎,生意十分興隆。

但是沒過多久,就不行了,雜碎鋪家家都仿照馬敬龍的做法,在雜碎鋪門口掛上一口紅燈籠,在加上「是個穆斯林九個姓馬」,到了後來,誰真誰假都分不清了。

來源:青海Sty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通微友圈 的精彩文章:

TAG:大通微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