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為什麼希望地方官員又笨又懶呢

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為什麼希望地方官員又笨又懶呢

原標題:清朝末年的老百姓 為什麼希望地方官員又笨又懶呢


作為小老百姓,我們總是希望官員聰明能幹、勤政愛民。因此,各種影視劇、書籍、戲劇里塑造的貪官形象,總是一副笨笨的、懶懶的樣兒。


然而你知道嗎,在清朝末年,老百姓就希望地方官員又笨又懶。遇到這樣的地方官員,老百姓不知道多高興,一定要給神仙菩薩燒高香了,感謝神仙菩薩終於開眼,給他們派來了一個又笨又懶的官員了。

這是清末學者陳康祺在其代表作《郎潛紀聞》里的一種說法。


陳康祺,字鈞堂,浙江鄞縣人,生於1840年——對,就是英國艦隊來到中國發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那年。1872年,32歲的陳康祺入京參加會試,金榜題名,成為新科進士,步入官場。不過,陳康祺是一個文人氣息很濃的人,性格太耿直,在官場混不轉。因此,在朝廷里最高只做了一個從六品的刑部員外郎。後來外放江蘇昭文知縣。沒做幾年,陳康祺就索性辭官回家,定居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過著著書作文的閑散日子。



然而,陳康祺雖然在官場混不轉,但他通過多年的官場生涯,對官場中的互相傾軋、達官權貴的驕奢淫逸、清官廉吏的逸聞趣事十分了解。因此,陳康祺寫了一本《郎潛紀聞》,共六十三卷,輯錄了清朝時期的各種紀聞、掌故、佚事,是晚清比較著名的史料筆記,能夠彌補正史的不足之處。

在《郎潛紀聞》中,陳康祺寫道,老百姓最喜歡笨笨的知府、知縣,「幸不甚知」。為什麼呢?「知則劫富民,噬弱戶,索土產,興陋規,百姓更不堪命。」是說「聰明」的官員就會想方設法搜刮民財、欺負弱小、索要特產、興起陋規,那時候,老百姓連命都沒有了。


同時,老百姓喜歡懶懶的巡撫、巡道,「幸不常巡」。為什麼呢?「巡則攪驛道,折夫馬,斥供張,勤饋贐,屬吏更不堪命,仍苦百姓耳。」是說「勤快」的官員就會經常下鄉來騷擾和盤剝百姓,搞得下面的屬吏疲於奔命,老百姓苦不堪言。



「聰明」的官員,如大家很熟悉的和珅。和珅大人多聰明啊,當初乾隆皇帝大手大腳用錢慣了,導致內務府入不敷出。和珅擔任內務府總管後,眉頭一皺就計上心頭,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議罪銀」,官員們的銀子就流水一樣地流進內務府,讓乾隆皇帝喜上眉梢、連連點贊。笨笨的官員,干不出這樣的事情吧?


「勤快」的官員,如大家不熟悉的童子良。童子良在署理戶部尚書時,主動請纓到江南各省視察檢查錢糧厘稅工作,查漏補缺。由於戶部尚書權力很大,在巡視期間,許多人主動向童子良送錢送物,童子良照收無誤。而且,出於「愛國」之心,童子良只收銀子,不收洋錢。大家便心領神會地一律送銀子。此外,童子良還向沿途州縣「借錢」,這一「借」,自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最後,童子良僅在山東一地,就收了幾萬兩銀子,滿載而歸。懶懶的官員,都呆在京城享清福,至少不會跑出去禍害老百姓吧?


清朝老百姓除了不喜歡「聰明」和「勤快」的官員外,還不喜歡地方官員經常換來換去。畢竟,地方官員在一個地方搜刮很多錢財後,已經「吃飽」了。哪怕再搜刮下去,吃相也不會太難看。而一旦來了一個新的地方官員,則往往會重新搜刮一次,老百姓真是遭不住啊。


因此,我們常常在電視劇里看到這樣一幕:地方官員轉任他處,老百姓眼淚汪汪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實在捨不得他離開。這嘩嘩流的眼淚,其實是在悲憫自己的命運——新官來了,我們該怎麼活下去呀。

【參考資料:《郎潛紀聞》《清史稿》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劉焉如何造成三國割據局面:四個字毀掉漢朝四百年基業
過五關斬六將 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 三國演義虛構了哪些情節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