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黑塞與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與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在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競技場上,出現了「老將」與「新手」並駕齊驅,交肩角逐的場面。儘管這些「新手」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其中有五位是未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有兩位來自法國:紀德和莫瑞亞阿,兩位來自英國:艾略特和邱吉爾,一位來自蘇俄:巴斯特納克。結果,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落入了一位十五載拼搏露崢嶸的「老將」手中,他就是瑞士詩人、小說家海曼·海塞。

黑塞1877年7月2日生於黑森林中的小城卡爾夫市。準確的出生地點是集市廣場6號,他的父母親瑪麗(父姓貢德爾特)和約翰內斯·黑塞自從1874年起便住在那裡。從幼年時代起,海塞就生活在一個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家庭中,接受了比較廣泛的文化熏陶。當他的父親,一位波羅的海地區的德語傳教士,被任命為傳教雜誌共同出版人去巴塞爾的時候,小赫爾曼剛剛四歲。

青年黑塞

1886年,全家回到卡爾夫市,這個九歲的男孩進了卡爾夫市拉丁文學校。開始他們一家住在出版協會的房子里,後來搬到了萊德爾巷。赫爾曼·黑塞成長的世界,既狹窄又寬闊。1890年,他被送到格平根文科中學準備參加國家考試。在這四年當中,雖然小學時代不那麼幸福,小城卡爾夫市還是被黑塞神化不來梅和那不勒斯、維也納和新加坡之間最美麗的城市,成為故鄉的完美化身。卡爾夫市的童年和青年反應在他的許多詩和散文作品中。從1891年起,他就讀於毛爾布隆的新教神學院,僵化的經神教育,摧殘著青少年的身心,他在十五年後發表的長篇小說《輪下》中滿懷憤怒地回顧了這段經歷。幾個月之後,他從那裡逃走。接著,他在卡爾夫市佩羅特塔樓鐘錶工廠當機械學徒,然後在圖賓根和巴塞爾當書店店員並出版了他的第一個詩集(詩歌和散文)。1889年出版了兩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午夜後一小時》。

1911年9月6日,赫爾曼·黑塞在他的朋友畫家漢斯·施圖岑艾格的陪同下,在熱那亞登上"愛特爾·弗里德利希王子"號輪船,到尤去旅行,他的祖父母和父母親都曾經在那個國家進行過傳教活動。實際上那不是一次尤之行,而是一次尤尼西亞之行:檳榔嶼、新加坡、蘇門答臘、婆羅洲(加里曼丹)和緬甸。三個月的旅行路線僅僅觸及了亞熱帶氣候的邊緣:雖然輪船在錫蘭靠岸,黑塞從那兒登陸,參觀了尤的佛教聖地坎迪,登上了最高峰,但他瞭望馬拉巴海岸的打算卻沒有實現。這次遠東的考察旅行出現在一次重新定向的時期:在蓋恩霍芬的家庭里,第三個兒子剛剛出生,黑塞感到陌生和不適,離開的情緒和漫遊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他夢想單身一人的生活。然而,他的尤之行使他很失望。他沒有找到外祖父赫爾曼·貢德爾特的講述給他留下的理想化的尤圖像。他甚至對那裡的現實,炎熱、骯髒、殖民主義和社會狀況,甚至也對馬來亞人的卑躬屈膝本質感到厭惡。只有中國人使他不得不肅然起敬。這次旅行反映在他1913年出版的書《印度紀行》里。若干年後,黑塞承認,在東亞既沒有和印度真正地相遇,也沒有體驗到內心的解放。黑塞在1919年寫的一封信里寫道:"很多年來我一直相信,歐洲人的精神正在走下坡路,需要向它的亞洲發源地的回歸。有許多年我對佛陀一直很尊敬,在少年時期我就閱讀過尤的文學。後來,老子和其他中國人走近了我。對這些思想和研究來說,我的亞洲之行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附註和說明,這次旅行的特別成果對黑塞來說是1922年才出版的席德哈爾塔。

印度之行

黑塞早在1931年就被他的一位同胞、19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豪普特曼所提名。

當時,他在國際文壇上只是一個藉藉無名的作家,當時,掌管諾貝爾文學獎大權的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霍爾斯陶穆並不十分推崇他。並斷言:海塞不是一個小說家,不是一個哲學家,而是一個抒情詩人——他只關懷他個人的問題。霍爾斯陶穆在他執筆起草的那份研究報告中,雖然也頌揚他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但同時又說他的小說所創造的人物與諾貝爾本人所提倡的理想主義精神相違背。就這樣,黑塞第一次參加角逐便出師不利。

這件事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和不平。極力推薦海塞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就是一位「鳴不平」者,在黑塞六十歲生日時,托馬斯·曼專門在《新蘇黎士日報》上發表文章,在祝賀海塞生日的同時,公開呼籲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海塞,以改變海塞「不公正地遭受忽視」的狀況。在逆境中,海塞屢戰屢敗,然而,他從未就此罷休,在攀登文學高峰的征途上頑強拼搏。

黑塞的成名之作是創作於1940年的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這部小說描寫了青年音樂家彼得·卡門青從農村來到城市,由於他和城市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終於帶著絕望心情回到了農村,最後,他在純樸的人民和美麗的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塞積極投入和平運動,發表了著名的反戰文章《啊,朋友,不要這股腔調》,戰後,他寫了《席特哈爾他》(1922),並把小說第一部獻給羅曼·羅蘭,以紀念他們戰時的友誼。海塞192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荒原狼》,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十五載時光的苦苦追求,海塞的詩作已是現代德語文學中唯一十全十美的東西。詩人終於得到了1940年任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奧斯特林的好評。同時,奧斯特林極力主張將1941年的大獎頒給海塞,經過院士的反覆考慮和挑選,海塞終於以「由於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的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與深刻的洞察,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6年,瑞典學院舉行該年的頒獎儀式,海塞因病住進了療養院。因此無法前往領獎。

海塞1923年加入瑞士籍,因此,瑞士駐瑞典大使代為他領獎並致答謝辭。1962年8月9日,海塞在瑞士提契諾州的蒙塔尼奧拉病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賈平凹:談讀書
《長恨歌》精編版:《蒙曼說唐·唐玄宗》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