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訪儀征古迹之新城三將軍廟

探訪儀征古迹之新城三將軍廟

原標題:探訪儀征古迹之新城三將軍廟

田易允是我未曾謀面的網友,發信息說,他對儀征歷史有興趣,想和我一起去野外探訪,我說探訪計劃基本執行完了,開始編撰《探訪儀征》書了,如果再有網友提供信息,可以安排。巧的是最近網友劉冬(亦未曾謀面,在儀征市區萬年大道世紀聯華附近開「成功風味」飯店)給我提供信息:說他把珍藏的「三將軍」石額捐獻給焦山廟了,看廟人逢初一、十五開門,我要是有興趣的話他可以幫聯繫。我說太好啦,約好時間,我去。隨即又和田易允約好。

2018年9月2日上午8:20,田易允開著他的榮威SUV來鏡湖花園南門口接我,他是個帥氣小青年,89年出生的,屬蛇,比我女兒大一歲,是她高中同學。現在自己開公司做設計裝修。我打開導航,根據劉冬描述的信息,沒費事就找到了焦山廟。

焦山廟在新城鎮三將村徐庄組,廟東為三將一路,隔路與三將花苑相望;西是駐軍,離大門僅200米;北依蜀岡;南臨沿山河。從沿山河小橋上通過就來到了焦山廟前,廟的東南方不遠處還有座土地廟。幾位守望者在焦山廟前空地樹蔭下等待我們。寒暄後先進殿參觀,後到空地座談。


【小橋】



【焦山廟和土地廟】

焦山廟一排四間,東三間連通是個大殿,門楣有「焦山廟」木匾,最西邊一間原來住僧人。大殿內供奉三尊神仙:中為佛祖,東為觀音,西為地藏。佛祖前有兩尊小神仙:東為韋陀,西為關羽(關老爺也跨界)。在殿東山牆邊有一張供桌,桌上有一隻瓷香爐,靠牆戧放一通石額,漢白玉質地,上有「三將軍」三個大字,石額已殘,「三」字只剩一半,沒有落款、紀年。這就是網友劉冬捐贈給焦山廟的藏品。石額上方的牆上貼了紅紙,上書「尊三將軍梁淵、元宗、張昭之位」。在觀音塑像旁的北牆,也戧放著兩幅鏡框畫,其中一幅三力士畫的下方,用毛筆添寫:十方佛渡眾生覺海慈航,三將軍捍江山永垂青史。



【供位】



【石額】



【鏡框】

大殿後面還有個小院,東西各有廂房,北面圍牆外就是焦家山,系蜀岡的一段。回到廟前空地樹蔭,他們搬來了凳子,沏了茶。我跟幾位座談了解了解。

三位老鄉,夏士昌,71歲,龍河周營人;陶友蘭,女,65歲,胥浦佐安人;張秀慶,54歲;後來又來了一位黃金龍,75歲,三將村徐庄組的本地人。他們都是這座小廟的守護者,從前是初一、十五來開門,只有少數信眾,如隔壁駐軍的父母家屬等,現在基本上每天上午都來開廟門,因為三將花苑建成後,逐漸有了來上香的人。

據他們介紹,焦山廟原先就有,位置在現址以西200米的部隊大門處,文革期間拆毀的。1994年,信眾自發做義務工在此恢復重建,陶友蘭是義務工之一,拖砂石磚瓦不拿報酬。小廟建成後先供奉的是三將軍,2004年請來了「仁慧」師太,開始塑造佛像,2006年供奉佛祖、觀音、地藏。仁慧先住在大殿西間,後住到後院,現已圓寂,目前後院暫無人常住。

他們要我有機會向領導反映,現在信眾越來越多,廟小了,要擴建,希望上級同意,我說我會在文章里說到。他們對三將軍的事迹了解甚少,我跟他們介紹了縣誌上記載的三位將軍喋血抗金的英勇事迹,三將軍廟從胥浦河邊搬遷到焦家山的歷史過程,告辭之前,我與同行的田易允在廟前合影。



【坐訪耆舊】



【與田易允合影】

三將軍廟為什麼又叫焦山廟?三將軍是哪三位?他們有什麼英勇事迹?為什麼廟要從胥浦搬到這裡?為什麼祭祀三將軍的廟又供上了菩薩?這些問題,史料上能找到些基本資料。

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十一月,金兵分四路(陝西、江陵、江淮、沿海)進攻南宋,完顏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親自率領江淮這一路大軍。南宋指揮江淮戰場的是抗金名將、江淮浙西制置使劉錡(1098-1162,字信叔,秦州人,官至威武軍節度使),當完顏亮帶兵攻打真州,想切斷劉錡軍後路的時候,真州守備、步司統制官邵宏淵帶兵在胥浦橋打退了金兵,史稱胥浦橋大捷,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十一月下旬,金兵再犯真州,因有兩個月前劉錡皂角林大捷和月初胥浦橋的勝利,真州百姓對官軍充滿信心,沒有逃跑。然而這次劉錡尚在清江(淮陰)禦敵,分身不得,真州官軍人少抵擋不住。邵宏淵坐鎮真州城中,一面組織民眾緊急撤離,一面派部將元宗、梁淵、張昭率三分之一兵力(總數兩千,三分之一也就是六七百人)出戰禦敵,作戰意圖是拆毀西門外胥浦橋,阻敵東進。

三位將軍臨危受命,梁淵在前、元宗在左、張昭在右,火速趕到胥浦橋,然而金兵已至,來不及拆橋了。三將軍毫無懼色,高呼殺敵沖入敵陣。元宗突入敵陣,殺死六、七個金兵,但陷入重圍,力窮戰死;張昭也衝殺了幾個來回,不幸中箭身亡;梁淵率眾在胥浦橋上阻拒,他鼓勵剩下的戰士說,我們多抵擋一陣,就會多救出老百姓逃命,大丈夫為國立功,就在今日胥浦橋邊!他單槍匹馬再入敵陣,活捉了一名敵將,正當他挾敵將返回時,被敵人砍斷右臂,金兵正欲向前,只見梁淵猛然回頭,大吼殺敵,金兵一時竟不敢靠近(猶如張飛在當陽橋)。後來梁淵力竭,挾敵將從橋上跳下,同歸於盡。敵人丟了驍將,又得知真州城裡還有部隊,猶豫不敢前進,使得真州城中眾多百姓得以逃生,也使得遠在清江的劉錡主力得以及時回防揚州。

胥浦橋大捷之所以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是因為遲滯和終止了金兵這次南侵。此戰帶兵的是金朝的皇帝完顏亮,就在他躊躇滿志大做鯨吞南宋美夢的時候,他的族弟完顏雍(1123-1189,女真名烏祿,金世宗,金朝第五位皇帝)乘機發動兵變,於十一月二日稱帝。完顏亮想等戰爭勝利了再回去爭位,嚴督手下進兵,引起嘩變,於十一月二十六日被叛軍所殺(有些像隋煬帝),加之在江淮戰場沒有討到便宜,金兵全線退回。

紹熙年間(1190-1194),韓梴(蘄王韓世忠的孫子)以朝散大夫身份來任真州知州。得知三位將軍事迹後,感慨地說:從前張巡堅守睢陽以身殉國,保證了運河暢通和江淮安全,朝廷為他建廟立祀,至今為人景仰。如今我真州三位將軍,沒有堅城可守,兵少力寡,阻敵於州城之外,其功勛可比肩張巡,也應該為他們建廟!於是立即在胥浦河邊三將軍殉國處,動工興建三將軍廟,工程於嘉泰元年(1201)四月完工。竣工之日,「淮民翕然數百里,爭走祠下」,拜謁三位英烈。

真州司法參軍劉宰(「風物淮南第一州」詩作者)撰寫了《三將軍廟記》,其中說道:三將軍以一身之死,易百萬眾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為江淮數千里保障。吁!壯矣哉!

南宋後期,在抗元戰爭中犧牲的馮都統,也曾列入該廟祭祀,時人稱四將軍。

三將軍廟是建在胥浦河邊的,後來由於胥浦河經常漲水,「歲久寖廢」,廟宇也就不存在了。

三將軍廟是何時、何人遷建在焦家山的,並沒有明確記載,縣誌說「三將軍廟在城北甘露鄉,俗名焦山廟」 。可見「焦山廟」之謂,古來有之。明代禮部精膳司項喬於嘉靖十四年(1535)所撰《三將軍廟記》,可以看出大概。項喬(1493-1552),字子遷,號甌東,永嘉人,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二,曾在儀真任南京工部分司主事。記中說到:

成化十八年(1482)三月,北京錦衣衛官卓茂,修繕了此廟。

正德十年(1515)正月十日,儀征富商柳玠(曾在蓮花堰東建滅渡橋,又名廣濟橋,在東關建小閘橋)夜夢三將軍神。第二天他就拿出二十金,與會首侯於瑛、住持道士韓宏暘等人商量修繕,遼陽商人戴斌知道後也出資贊助,修建了大殿三楹,供奉水府神。

嘉靖十一年(1531)九月,儀真地方人等再次修繕,而邑人柳玠、張圯是出貲琢石者。

項喬記載的這三次修繕,並不是新建,但可推測,焦家山的三將軍廟,當在成化十八年(1482)之前即已建成。

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儀真知縣的許承澎(福建同安人),所撰《三將軍廟記》記云:前二十餘年,祖籍歙縣歙西的汪森然修繕過;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歙縣籍的汪克孝又呼籲重修,出資「千餘金」,重修殿宇,創建後樓。並將山後的老墓遺存重新培土加高,稱之為「三將軍冢」。後來還在山門前創建了「半山草亭」,作為遊人的憩息之所,樹立功德碑,把捐助者的姓名刻在上面。

關於焦家山的位置,縣誌云:「在縣東北五里,上有三將軍廟。林壑蔥秀,亦可登眺。昔有焦姓者,居山下,故名。」可見連綿蜀岡此處一段,又名焦家山。



【三將軍廟位置】

縣誌還說:「三將軍廟遷建城東焦家山,有羽流奉祀,遂妄加利市之號。由是,世人多奔祀以徼福,而表忠之義荒焉。廟今尚存,有僧伽奉祀。」

解讀是,三將軍廟遷建到城東時,就有道教神仙一同在廟裡奉祀(比如項喬記載的水府神),道士們為了擴大影響,增祀為百姓祈福的神仙,搞得大家都沖著徼福而來,建廟表彰三將軍忠義的初衷反而逐漸被淡忘了。如今(《胡志》成書於康熙七年1668)廟雖尚存,變成了僧人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廟宇。

由此可見,一廟多神自古就存在,不是一個宗教的神仙,請在一起祭祀的也很常見,這叫合祀。所以今天筆者在廟中所見,既有佛祖、菩薩,又有關公和三將軍,共同接受香火祭拜,和諧共處,並不奇怪,中國民間原本就是多神崇拜的寬容文化。

筆者以為,三位將軍英勇抗敵不怕犧牲的事迹,可歌可泣,是儀征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鄉土教材,對三將軍廟適當加以修繕,將宋、明、清三篇《三將軍廟記》製成展板或碑刻,增加三位將軍的事迹解讀,甚至增設三將軍雕塑,這焦山廟不就是一處貨真價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儀征事 的精彩文章:

陳旉農書

TAG:儀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