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承人故事:土陶館裡的大師傅和二師傅,簡單歲月與不簡單的人生

傳承人故事:土陶館裡的大師傅和二師傅,簡單歲月與不簡單的人生

雲南大理州劍川縣有家「尚品軒」陶藝館,專門開發黑陶產品,這種黑陶在當地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工藝一直沿襲著低溫悶窯熏黑的最傳統技術,獨特而又新奇,屬於非遺項目。陶藝館由兩位從業多年的土陶師傅支撐,他們被分別稱為「大師傅」和「二師傅」。

大師傅叫蔡煥然,今年59歲。他說13歲就同父母和村裡人一起偷偷做瓦罐,然後父母背著偷偷走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外鄉去換糧食,那時家家糧食不夠吃,而集體所有制又不許個人私種莊稼,能吃飽飯是最幸福的事了。

二師傅叫李傑奎,今年52歲,他和大師傅是同村人,也差多能幹活就接觸黑陶了,他說他們村裡家家祖上都是做黑陶瓦盆的,男孩子都會這門手藝。

大師傅20歲那年參軍了,這對他一生都有影響。連他手機的鈴聲都是「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軍隊歌曲,他平時也喜歡穿軍裝,穿壞了就再去買一套。

二師傅沒有讀過多少書,一直在家裡務農,現在還有幾畝煙田要侍弄,他白天在陶藝館做茶壺,而晚上還要編煙、烤煙、收煙,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很辛苦。

大師傅參軍的那年,剛好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他到部隊不久就開赴前線了,但你如果問他打過仗嗎?他卻實實在在的回答「沒有打過仗」。他是通訊兵,負責通訊聯絡保障,沒有拿槍在第一線作戰,現在他享受每月500元的服役津貼。

二師傅跟隨大師傅一起好些年,兩人感情很好。一般的手藝人會有些脾氣和特性,互相間也會相輕不好相處,但他們不同,倆人配合默契,什麼事都商量著做。

大師傅年逾花甲本該輕輕鬆鬆安度晚年,但不幸降臨,唯一的兒子在外面打工時患病不治病故,兒媳婦也改嫁離開,留下一個小孫子由他們來撫養,這讓他們感到壓力,特別是孩子快到了入學的年齡,在教育上他們無措而茫然。

劍川土陶過去一直是做各種瓦盆,而前些年興起養蘭花熱,他們又開始做花盆,這幾年開始轉向陶藝和茶具與炊具,雖然工藝是傳承下來的,但整個陶藝與產品都屬於重新開發,這對於沒有多少文化與見識的傳統藝人是一個考驗和挑戰,一切要從頭學起,「每天都要學習」。

他們慢慢的摸索,努力做各種創新嘗試,把一個個理念上的東西成果化,逐漸有了自己的產品定位和追逐的買家,產品也供不應求了。

劍川土陶完全採用原始的低溫燒制方法,在窯口陶器的擺放,到爐火溫度的掌控,都是憑經驗掌握,大師傅在燒制上是行家裡手,但每次的入窯和溫度變化都不敢大意,一定要親力親為,非常的敬業,一絲也不敢馬虎。

而二師傅甘當副手,做具體的粗活、累活,他們說一輩子都同泥土打交道,喜歡的是泥土,而最怨氣的也是泥土啊。

像其他行業的手藝人一樣,大師傅、二師傅也喜歡喝兩口,窯主買了很多酒給他們備著,但只是在燒窯或出窯是他們才肯喝一點,不能因酒誤事,是大師傅、二師傅的原則。他們說簡單的生活有些簡單的快樂就知足了。

出窯了,望著自己辛辛苦苦製作的手工陶器成型成器,他們心裡的興奮與知足就化解了所有的辛苦,有時甚至像小孩子一樣的興奮。他們是劍川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更是古老黑陶工藝的守望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影 的精彩文章:

丹霞山原色客棧:打造文化,品味情懷,這就是你要尋找的旅途家園
驚恐火把節:滿街打火人,消防員嚴陣以待,面對「火情」卻不制止

TAG: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