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商業航天不能熱衷噱頭,涼了創新

商業航天不能熱衷噱頭,涼了創新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中的「首枚」火箭,至今仍花落多家,又或許還未出發。

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S」,稱其為中國首枚民營火箭,嚴謹些的業內人士更多地稱呼它為「固體驗證火箭」;

5月17日,零壹空間發射「重慶兩江之星」同樣自稱首枚,後解釋是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用亞軌道火箭;

曲線1Z」,稱搭載3顆衛星,前期宣傳時使用「中國首個全流程民營商業衛星」「民營衛星首次在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等說法。

當下國內民營航天企業界熱衷「首」字。為了能在宣傳時堂而皇之地使用「首」字,一些企業不斷添加地域、領域等限定前綴,只為給人「破局者」「開拓者」的印象。

公眾的理解中,「首枚」的稱謂舉足輕重,是對一個領域開創性的拓展。以眾所周知的獵鷹九號為例,它是一枚運載火箭,可以完成一次搭載十顆衛星的發射任務,而上述的多個「首枚」均為探空火箭,一般稱為無控制火箭。最新發射的搭載3顆衛星的「雙曲線1Z」,在發射初期就擬定了衛星不入軌的發射目標。

搭載衛星給人運載火箭的錯覺。中國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如果是運載火箭,除非特定短壽命任務周期的發射任務,正常情況下,不入軌的衛星發射屬於發射失敗。

在行業起步的「嬰兒期」,多留下幾個可以名垂青史的「首次」,還能獲得資本的青睞,這樣的誘惑下,各類拗口的宣傳名詞出現——明明白白的「探空」說法不提,非要說是亞軌道飛行。

依靠「首」字吸引目光的招法會逐漸失效,創業企業與其把力量用在絞盡腦汁、塑造多個需要修飾前綴的「首」字上,不如回歸本源。民營航天企業實質上是高新技術企業,無論火箭發射、控制還是衛星製造等都需要高門檻的核心技術,通過技術攻關和積累,做出讓「國家隊」也翹大拇哥的原始創新才是當務之急。

當然,原始創新需要技術積累、資金支持。從商業運作角度考慮,這類過當宣傳也被認為是為了給商業航天的投資熱情燒一把「火」,但也很有可能會因為宣傳過當「唱歪了經」,造成產業的不均衡、急功近利的泡沫式發展。

一個新興產業走什麼樣的路,「生態」很重要,務實還是浮誇,決定產業未來發展命運。民營商業航天需通過踏實穩健的科技創新贏得資本,讓「首」字擁有響噹噹的含金量。

新聞多看點

民營探空火箭「雙曲線1Z」發射成功

科技日報酒泉9月5日電 (實習記者於紫月)5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代號為「雙曲線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

雙曲線1Z火箭為一級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彈體長度9.5米,彈體直徑1米;火箭最大飛行高度超過17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600米/秒,飛行時長超過450秒,火箭發射升空在預定高度一次完成整流罩分離、星箭分離等關鍵動作,完成了包括火箭組合導航、制導和控制等方案驗證。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明天就是七夕了,代購的禮物你都收到了嗎?
為什麼手機上的照片明明很好看,放在電腦上卻那麼丑?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