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八字之間的相知,陳寅恪絕句究竟為誰而作?

二十八字之間的相知,陳寅恪絕句究竟為誰而作?

1950年12月,陳寅恪有一首絕句,題為《〈霜紅龕集〉望海詩云:「一燈續日月,不寐照煩惱。不生不死間,如何為懷抱。」感題其後》。

陳寅恪

陳詩中,此詩向為人知。余英時最早解為傅斯年,後有鄧廣銘等人回憶,確證此詩借傅山之作,悼念傅斯年,但胡文輝不完全認同此解,他判斷是寫「鄭成功與台灣政權」。他的一個合理解釋是當時傅斯年已去世,如何能與陳寅恪一同入夢?

傅斯年

我認為,此詩是寫俞大維的。

俞大維

解陳詩想到傅斯年,自然也要想到俞大維(傅斯年夫人是俞大維妹妹),但多數解陳詩者還是至此不進,因為余英時解陳詩推理很嚴密,讓人不敢懷疑。以往解陳詩者,多注意陳與傅的關係,較少想到陳家和俞家關係。胡文輝產生懷疑,進了一步,不確信余說,但止於抽象認為「鄭成功與台灣政權」,沒有坐實。

解陳詩,引入陳家和俞家關係後,聯繫陳寅恪和妹妹陳新午及俞大維感情,理解陳詩的思路就多出了一個角度,以往解陳詩重在陳詩的政治意味,這沒有錯,但如果在這個角度外,關注俞大維一家,解陳詩的路就更寬了。

俞大維在德國出生的長子俞揚和是陳寅恪從德國帶回,在陳家成長的(這裡有青年俞大維的一段浪漫故事),妹妹陳新午扶養過,後來她嫁給了俞大維。陳家女兒在《也同歡樂也同愁》中說:「父親中年後目盲體衰,尤其在逃難期間,遇到『大難』時,新午姑、大維姑父就會主動申出援手,盡量幫助。這固然是由於親情,更是出於他們夫婦對中華數千年歷史文明的愛戴,認為父親的學術研究對於傳承發揚我國悠久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給予支持。」當年俞大維應李濟邀請在「中研院」史語所談陳寅恪時「泣不成聲」,場面十分感人。陳家女兒說:「我們姊妹感到,新午姑、大維姑父在大家庭同輩中,與父親最為知心。」他們在記述陳寅恪和俞大維感情時,用了「最最相知」這樣的說法。1949年,俞大維決定離開廣州到台灣時,曾和陳寅恪經常見面深談。陳寅恪1949年去留問題上,其實始終有兩個心結:一是沒有聽陳夫人的話,一是沒有聽俞大維的勸說。以往陳寅恪研究中,後一點常為人忽視。

胡文輝注意到,陳寅恪引傅山《東海倒坐崖》時(此即望海詩),少了兩句「佛事憑血性,望望田橫島」,因「田橫」借指台灣太明顯,時俞大維在台灣軍界任職。「不生不死最堪傷,猶說扶余海外王」,前句是陳寅恪對自己當時處境的感受,有後悔之意在其中;後句中「扶余」是古國名,胡文輝解釋詳備,此處借指台灣,但也可以由此「余」諧音聯想「俞」。陳詩喜用此技巧,如1965年《高唱》一詩寫高亨等。此句由自己處境想到了遠在台灣軍界任職的俞大維,然後感慨各自處境是「同入興亡煩惱夢,霜紅一枕已滄桑」。蔣介石對俞大維極厚,俞對蔣也很敬重,而陳對蔣有自己的看法。從詩意感覺,此詩解為寫俞大維較貼切。我猜測陳寅恪詩集中「元夕詩」,多和俞大維一家有關。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謝 泳:《當代學人精品:謝泳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楊靖宇壯烈殉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東北抗聯仍堅持對日鬥爭
清政府大方「施恩」,英方喜獲片面最惠國待遇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