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千龍網綜合報道經常聽人提起老北京的「五壇八廟」,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指的是哪些地方?

「五壇」是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八廟系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這幾處在封建時代都是帝王們祭祀列祖列宗、神佛、歷代聖賢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傳心殿在故宮紫禁城內,其餘皆在城內。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天壇

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是北京一日游的必選景點。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年闢為公園。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壇東里甲1號

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依鄰北二環與雍和宮隔河相望。1990年建成的北京蠟像館設在齋宮內。始建時,壇外辟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現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

日壇

明清時期祭祀大明之神的場所,想要了解皇家禮制的朋友這裡不容錯過。

日壇是北京著名文物古迹五壇之一,始建於明代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朝拜太陽神的地方。壇西向,四周是圓形圍牆,四面有欞星門,西門外有燎爐、瘞池;北門外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具服殿。

日壇公園經過50年的改造建設,成為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風景園林,全國佔地面積20.62公頃,2002年被評為首批精品公園,2006年5月被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京朝陽門外日壇北路6號

月壇

月壇是中國古代祭月的場所,又稱「夕月壇」。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目前僅存的月壇地處北京城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到民國初年廢棄。一般稱「月壇」即指此地。明清北京月壇在今北京市西城區的南禮士路以西,月壇北街以南,與其南部的仿古園林組成月壇公園。在明清文獻中提及的壇內主要建築,除祭壇壇台和內壇壇牆被拆毀外,其餘如鐘樓、天門、具服殿、神庫等古建築尚存。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西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先農壇

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神及舉行耕籍典禮的場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宣武區東南部,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壇,合祀先農、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和鐘山諸神,並在鐘山之下加祀天壽山神。明嘉靖年間重訂廟壇禮制,形成多種祭祀的格局:分置太歲殿,專祀太歲(木星);新建天神壇、地壇和先農神壇;將山川壇更名為神壇。明萬曆年間壇內陸續增建了纛旗廟、神倉、齋宮等,並正式命名為先農壇。

20世紀90年代對太歲殿等建築進行大規模修葺,建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先農壇是全國祭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農場所。

主體建築現存主要建築有太歲殿、先農神壇、神廚庫、觀耕台、具服殿、慶成宮、神倉及祭器庫、神壇等。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東經路21號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太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

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

奉先殿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

奉先殿為建立在白色須彌座上的工字形建築,四周繚以高垣。前為正殿,後為寢殿。前殿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225.00㎡。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中5間開門,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後檐中5間接穿堂,余皆為檻窗。殿內設列聖列後龍鳳神寶座、籩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後殿面闊9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755.00㎡。黃色琉璃瓦單檐廡殿頂,外檐彩畫亦為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中5間接穿堂,余為檻窗。殿內每間依後檐分為九室,供列聖列後神牌,為「同殿異室」規制,各設神龕、寶床、寶椅、楎椸,前設供案、燈檠。前後殿之間以穿堂相聯,形成內部通道。室內皆以金磚鋪地,渾金蓮花水草紋天花。殿前月台寬40.00m,深12.00m,總面積500.00㎡,陳設日晷、嘉量。須彌座及月台四周設欄板、龍鳳紋望柱。無配殿、廡房,僅在殿前奉先門外正南有群房13間,為神庫、神廚。東一小院,內有一座3間的小殿,為明嘉靖帝朱厚熜為奉其父興獻王朱祐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御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及諸慶典,均祗告於後殿。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故宮博物院內

傳心殿

傳心殿位於紫禁城東南隅的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整個院落南北長100m,東西寬25m,佔地面積2500㎡。院中「大庖井」極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與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說,井水至今仍未乾涸。

傳心殿院落從南向北分別由治牲所、景行門、傳心殿3座主要建築組成,殿後有祝版房、神廚、值房等建築。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門和傳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夾東西牆而建,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景行門面闊3間,明間前後檐開門,黃琉璃瓦懸山頂。門之北為傳心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殿後有祝版房、神廚各3間,值房5間。

傳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經筵前行「祭告禮」之處。「經筵」是專為皇帝研讀經史開設的講席,一般於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間舉行,逢單日設講,酷暑、嚴寒時節輟免。

傳心殿建於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設皇師伏羲、神農、軒轅,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武的牌位。東設周公位,西設孔子位。

地址:北京市故宮東南隅文華殿東側

壽皇殿

壽皇殿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位於景山正北面的一組建築,有正殿、左右山殿、東西配殿,以及神廚、神庫、碑亭、井亭等附屬建築。垣牆呈方形,坐北朝南。外有4柱9樓木牌坊3座,分東、南、西三面,均為琉璃筒瓦廡殿頂。通面闊16.2米,均帶斗拱,門前正中有牌樓式拱券門3座。

壽皇殿黃琉璃瓦廡殿頂,琉璃重昂五踩斗拱。通面闊20米,通進深4.2米。兩側各有旁門1座,黃琉璃筒瓦廡殿頂,琉璃單昂單翹五踩斗拱。

南牆門內為壽皇門,黃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5間,進深3間。重昂五踩斗拱,和璽彩畫。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杆,八級踏步,中間帶御路,壽皇門兩旁有側門,均為黃琉璃筒瓦頂。

壽皇門左右各有配亭1座,黃琉璃筒瓦頂,每面寬6.1米,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拱,下有石圍欄。壽皇門東西有配殿各5間,進深1間,黃琉璃筒瓦懸山頂調大脊,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拱,旋子彩畫。

地址:北京景山正北面

雍和宮

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地址:雍和宮大街20號

堂子

堂子始建於1644年。原在長安左門外御河橋東,即台基廠大街北口路西一帶。堂子為滿洲神廟的稱呼。供奉清入關前戰死的4位祖先的遺物,清朝廷建立政權後,凡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就在廟內舉行祭把、誓師,當時稱「謁廟」。入關後,乾隆時期將「謁廟」改成「謁堂子」。 堂子的主要建築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個皇帝致祭時的神桿石座。「堂子祭天」被列為清王朝的吉禮之一。在堂子舉行的祭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大事,諸如元旦拜天、出征、凱旋等;另一種是屬於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馬祭等。

地址:南河沿南口路北

漫談老北京 北京的「五壇八廟」都是哪?

文廟

文廟既孔廟。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3號

歷代帝王廟

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封建統治者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習慣,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後代借鑒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

地址: 北京阜成門大街131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