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在線約會改變了人類的擇偶方式嗎;我們需要「慢下來」而不是「趕著走」的軟體設計 | TechBoard#20

在線約會改變了人類的擇偶方式嗎;我們需要「慢下來」而不是「趕著走」的軟體設計 | TechBoard#20



從二十多年前開始的「網路姻緣一線牽」到近幾年來的火爆的在線約會,從線上到線下,互聯網如何重塑了人們擇偶的觀念和行為呢。過去一年,Facebook 醜聞纏身,Twitter 身陷 ISIS、通俄門的輿論壓力,縱觀社交媒體的市場,現象級產品 Snapchat 本應得到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機,然而 Snap 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究其原因,鍋要給創始人 Evan Spiegel 背……

這裡是 TechBoard 第二十期。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




?互聯網是如何改變約會方式的


網戀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誕生至今不過僅僅幾十年,並且也只是在近幾年才迅速發展,但在線約會和網戀已經從觀念和行為上,讓大眾轉變了找尋另一半的方式。


在互聯網逐漸普及的過程中,聊天室里孕育出的網戀更像是一段難得的「網路情緣」,但如今,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下,使用在線約會軟體找尋伴侶已經同相親一樣見怪不怪了。在全球範圍內,每個月至少有 2 億人會使用線上約會服務,在美國,這已經成了第二受歡迎的找尋伴侶的方式,超過三分之一的婚姻緣起於在線約會。而這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尋偶方式,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


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打破了地理要素對「相遇」可能性的限制。自 2010 年起,賽博空間取代了教堂、社區、教室和辦公室,僅次於酒吧和餐廳,排在美國人最可能遇到異性伴侶的「場所」中第三位,而對同性伴侶,互聯網自 2000 年起就一路攀升,到 2010 年,佔比已經大於其他六種尋偶方式總和。


最初想到用網路來不只是交朋友,而是用於尋偶的是 1995 年建立的網站 match.com,就像 Facebook 開始只想搞個大學生社交,match.com 起初也只有同性戀和矽谷極客在用,之後才快速普及開來,而這種註冊會員,上傳資料,網站牽線搭橋的「互聯網紅娘」也成為在線約會的初代形式。直到 2013 年,乘著移動互聯網之風的 Tinder 出現。Tinder 顛覆了過去的「紅娘」模式,它以一種更個性化、更公開、更直接的方式,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用戶不需要再正襟危坐在電腦前看著網站發來的「潛在伴侶資料」,只需要快速掃幾眼基本信息和照片,點選「Yes or No」,感興趣的交換個 WhatsApp 聊幾句,投機的就再開個語音視頻聊天。


從筆友書信到電子郵件,從呼機簡訊到 MSN、QQ 再到如今延伸出各種豐富且隨時隨地的通訊方式,通訊方式的革新改變了交友,也自然會影響到尋偶,只是後者要建立在一套更刻意、更具體的「交友」系統上。


如果說 Tinder 在美國的迅猛發展是因為切中了社會的需求,那 Tinder 模式在其他國家的應用則是影響甚至改變了其他國家年輕人的需求。


比如長期以來有著複雜的線下尋偶規則的印度,受到宗教和種姓影響下的包辦婚姻仍是印度主流的尋偶規則,但在去年,印度版 Tinder「matrimony.com」完成了 7000 萬美元的 IPO,這在印度科技股中是極為罕見的高額 IPO,從側面說明了印度線上約會市場的發展潛力。中國也是同樣的情況,近幾年來如陌陌、探探等社交 App 的出現,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新一代年輕人對性的開放度和包容度,也給建立戀愛關係帶來了更豐富的可能性。探探的 CEO 王宇在採訪中表示,探探目前月活躍用戶超過 2000 萬人,從建立起至今已促成 1000 萬對,「這對社會有很重大的影響。」


就像自 19 世紀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打破了過去人類歷史上「門當戶對」、「父母指親」締造婚姻的方式,在 21 世紀,互聯網再次打破了依靠周遭和社交圈層交友的方式,同時新的問題也孕育而生:茫茫「網海」,如何找到那個 ta,又如何讓那個 ta 找到你?在基於互聯網的在線約會上,答案只有一個:數據。


目前在線約會業務在全球價值 46 億美元,不難想像,用戶數據的價值在其中佔了多大比重。在 Facebook 今年宣布將進入該市場後,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股價馬上暴跌 17% 以上。用戶數據之於在線約會業務,意味著能否做到快速且精準的匹配,這也就決定著用戶的去留。而基於如宗教、性取向、飲食習慣等「大類數據」,也催生出已經能精準到「藤校校友」級別的平台,這些更精準的應用在切分著 Tinder 的市場。另一方面,更精準的匹配是否意味著從線上走到線下後的幸福度就越高呢?據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在 2013 年做的研究顯示,在網上遇到伴侶的已婚人士反饋的婚姻滿意度要略高於在線下遇到伴侶的已婚人士。社會學家稱這是因為線上可選擇的要素更多,在線下更容易「將就」。然而,在線約會匹配更精準、更方便的特性也會引出在線約會的另一面:資源分配不平衡。


異性戀在線約會平台上男多女少且吸引力不同是常態。探探給的數據顯示,男性用戶會對平台上 60% 的女性感興趣,但女性用戶只對平台上的 6% 的男性感興趣。在如 Tinder 這種更國際化的平台上,種族偏好也是個潛在問題,據數據和研究表明,所有種族的用戶比起亞裔男性,更偏好亞裔女性,黑人男性被回復的概率也高過黑人女性。



對於那些非常受歡迎的「優質用戶」,太受歡迎對他們來講更像是種壓力。一位「熱門用戶」就表示,自己真心想在線上結識人生伴侶,但每天都要應對大量的篩選和無聊的約會請求,久而久之,線下社交忙顧不暇,線上社交只能寄託於交更多的會員費,下次能篩選出更優質更精準的對象去見面。也正如社交網路會催生出鍵盤俠和巨魔,基於快速篩選的選擇來配對的機制,也會使得人們不由自主地把缺點放大,這使得用戶更傾向於美化自己的現實情況,就像真人和自拍之間的差距在線下見面的一刻被放大,掩飾者感到慚愧,被蒙蔽方感到受欺騙,尷尬而散後互相吐槽也是在線約會從線上發展到線下的常態之一,更別提還有詐騙和虛假賬戶等安全隱患。

如今,就算是親戚朋友介紹的相親,在雙方見面前也多半會被要求「加個微信,先聊著」。儘管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相知與交流的方式,但它沒有改變愛的形式。建立在數據之上,期盼著演算法能帶給自己一段浪漫姻緣在當今早已不是異想天開。更需要思考的是,在未來,在用數據和演算法編織起的茫茫互聯網中打撈出兩個人,會演化到如同《黑鏡》第四季第四集中,精確到社會信用分級別的匹配嗎?這種尋偶方式,又是否像過去人類歷史中的包辦婚姻一樣,成為社會主流?這是出現不過 5 年的 Tinder 類在線約會平台,目前無法告訴我們的未來。


原文鏈接:

http://dwz.cn/CFzLi0EE


延伸閱讀與參考:


《現代愛情:互聯網如何改變了人們的婚戀》

(http://dwz.cn/1CEkgP0X)




Snapchat 不溫不火,可能要怪 28 歲的「人生贏家」CEO Evan Spiegel


過去一年,Facebook 醜聞纏身,Twitter 身陷 ISIS、通俄門的輿論壓力,縱觀社交媒體的市場,現象級產品 Snapchat 本應得到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機,然而 Snap 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上市一年多來,Snap 的股價下跌超過一半,據最新的財報,Snap 季度凈虧損 3.53 億美元。雖然營收高於預期,但作為一家社交媒體,Snapchat 的日活用戶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下跌。大多數人將 Snap 上市以來令人失望的表現歸咎於 Facebook 的全面打壓,但日前彭博社的一篇報道卻指出了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社交新星內部存在的一些嚴重問題,其中,需要背負起很多責任的,正是 Snap「人生贏家」般的年輕 CEO Evan Spiegel。


在外界看來,Spiegel 是個標準的人生贏家。他家境殷實,21 歲還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時便創立了 Snapchat,24 歲以 15 億美元凈資產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美元富翁,27 歲公司上市,同年迎娶名模米蘭達·可兒……天才、帥氣、多金,這都是綁在 Spiegel 身上的標籤,但在彭博社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卻看到了另一個 Spiegel,一個害羞、內向、不善與人溝通的,失敗的公司管理者。



去年年底,Spiegel 帶領團隊對應用進行了重新設計,但這次更新卻招來了普通用戶和「大 V」們的不滿,廣告瀏覽數及收入隨之下滑,3 月份的用戶數量縮減,Spiegel 被迫宣布將再次重新設計應用中體驗最糟糕的部分。這種不增反減的狀態讓華爾街的投資者們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Snapchat 越來越像是一個規模更小且無利可圖的 Facebook。


外部表現不理想,內部問題也接連不斷。近幾個月,多名 Snap 高管辭職,同時公司裁減了 7% 的員工。


對於一家新登場不久的社交領域互聯網公司來說,對手是巨無霸級別、敢於「拿來」且擁有不止一款明星產品的 Facebook 時,沒有達到預期的增長目標或許不需要過於苛責。但 Snapchat 的更大隱患則與兩年前的 Twitter 有些類似:沒有找到明確的、可成功的方向。


Snap 並不缺少人才,他們只是不知道要往哪裡前進。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家旨在幫助他人即時通訊、互相交流、傳遞信息的公司,自己卻栽倒在溝通這件事上。


Snap 的員工們曾抱怨 Spiegel 獨裁的管理方式和信息在公司內部都過於「保密」,今年一月,Snap 首席法律顧問在公司內部發了一份備忘錄,稱要把向媒體泄密的員工送進監獄。這讓許多員工一頭霧水,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公司的信息掌握的少之又少,何談泄密。也在同一個月,員工們被告知因為公司沒達成預定目標,原定獎金不發了。但員工們卻紛紛表示自己都不知道預定目標是什麼。

而掌舵人 Spiegel 呢?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可以思考,沒有必要溜達到公司和員工去閑聊。Snap 除了逢年過節外絕不舉辦全公司的大聚會,即使是聚會,Spiegel 也不參與合影和與員工閑談,「我當著許多人面說話會不舒服甚至畏懼。」他傾向的公司運作機制,是一個個小的團隊解決自己的垂直目標,不同團隊之間無需過多交談。這樣的形式對一個初創期的「車庫創業團隊」還說得過去,但對於一家上市一年多,3000 多名員工的公司,這樣的組織形式似乎讓大體量帶來的資源,愈發分散。


作為管理者的 Spiegel 意識到公司在信息傳遞上的問題,公司內部缺乏溝通,對外樹立的品牌形象的也不夠明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如果你自己不去告訴別人你是什麼樣的,那他們產生誤解時你也就不應該沮喪。」


一年前,Spiegel 聘請了管理導師,開始對員工進行匿名訪談,去詢問員工「如何做個好領導?」,得到的答案大多也是「我們起碼得知道公司發生什麼事兒了吧。」去年年底,Spiegel 第一次聚集了公司高管來討論公司的優先事項,今年 3 月起,Snap 開始每個月舉辦全體員工會議。7 月的一次會議上,新上任的首席財務官 Tim Stone 表示,提高員工績效將是 Snap 在 2018 年的首要任務,其次是提高日活躍用戶數量、收入和用戶在應用上停留時間的增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優先發展方向明確後,Spiegel 還是「抹不開面子」,或者說,他想讓 Snap 與眾不同。


在 7 月的會議上,Spiegel 被問到 Snap 的使命是什麼,他的回答是「通過讓人們表達自己,來促進人類進步。我認為,在過去半年裡,真正重要的變化是,我們和其他科技公司之間的對比更明顯了,其他公司想儘可能多地賺錢,而且並不在乎通過何種方式。」而後 Spiegel 在答員工問時,他表示願意犧牲短期業績,來讓 Snap 給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終歸 Snap 是需要賺錢的。


然而,下定決心做出調整、明確發展方向後的 Snap 也不一定就前途光明了,Spiegel 在公司里仍是一派「獨裁」的作風,至少在員工眼中,這位 28 歲的人生贏家討厭被批評,被質疑,甚至是被事實打臉,他拒絕相信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一次次的「拿走主義」會讓 Snapchat 增長放緩。但另一方面,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願意變得更強硬和張楊時,Spiegel 想了想,他回答道「我有著嚴肅地基督徒式成長經歷。我記得在成長過程中,我被教育要渺小 (be small),做個烏龜 (be a turtle)。」


好在心懷理想甚至清高的 Spiegel 正在從「車庫裡的創業者」心態里轉變過來,「小但專註」的理念究竟是否能讓 Snap 應對大而難倒的 Facebook,從用戶角度來看,Facebook 儼然在一步步失去用戶的信任,但用戶是否願意買帳 Snap 則是另一回事。對 Snap 和 Spiegel 來說,想不想了解業界對手是怎麼做的他們自己的事,但客戶如何看待他們,則是他們來呈現,客戶去選擇的事。


Snap 能否像兩年前的 Twitter 一樣走出困境,Evan Spiegel 在其中也勢必像 Jack Dorsey 之於 Twitter 一樣同等重要。他或許會知道如何做出一款好的產品,但他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如何管理一家上市公司,或許 Snap 不需要太多轉變,但 Spiegel 需要。


原文鏈接:http://t.cn/RFYWHma



我們需要軟體來幫我們慢下來,而不是趕著我們走



谷歌和蘋果相繼在覆蓋了絕大多數智能手機的兩大系統 Android 和 iOS 上推出了「Time well spent」概念的工具,Facebook、Instagram 也在本月初宣布將推出查看應用使用時間的功能,這周,Twitter 表示要推出「主動取關」的功能。再看國內,從抖音到熱門手游,也在主動或被迫下作出了「防沉迷機制」的設計。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以及實際應用的效果如何,向用戶傳達出「要主動審視自己使用軟體情況」的態度,已經成為近一年來一種「軟體設計趨勢」。


過去幾年來,許多應用和服務的設計方向是讓用戶先上勾,再上癮。然而隨著近幾年設計倫理的討論和用戶主動意識的崛起,不管是軟體本身主動更改設計還是第三方介入,站在用戶立場抵禦那些利用人性弱點的設計越來越多了。這篇文章即是點出了幾個還未被納入「大規模戰場」,但儼然是在利用人性弱點設計的領域,以及「下有對策」的抵抗方案。


除了社交,最會利用人性弱點來設計服務的恐怕就是電商了。正如我們在上一期 TechBoard 里提到語音交互在商業上巨大潛力,五顏六色的界面、一鍵下單的功能、銷售數字、送達時間……從軟體設計開始,電商就在間接推動人們的購物慾和消費行為,還使得消費者被「慣得」越來越衝動和急切。最近的一項來自比價網站 Finder 的報告就顯示,88% 的美國人承認自己網購時會衝動性消費,平均每次超出預期消費額 81.75 美元。而衝動性消費過後,往往遺留下來的大多都是悔恨的情緒和用不上的商品。


對於電商網站的「誘使用戶買買買」的軟體設計,理性消費者們決定以軟體回擊。Icebox 就是一款 Chrome 上的插件,安裝後,主流 20 家電商網站上的「下單」按鈕就會變成「冷凍」(Put it on ice),你點擊「下單」後商品會被放到「冷凍室」里,一周後 Icebox 會發通知問你「還想不想買了?」。不難看出,這個軟體的設計原理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強制給用戶一個冷靜理性地思考自己行為的時間。



但它背後的設計倫理,則是基於在主流的軟體設計都在利用人性弱點推著人們「蠢蠢欲動」的時候,我們主張軟體應該有能讓人「放慢腳步」的設計。軟體設計的初衷,本應是通過合適的設計,來把效率最大化,但一味地只顧效率中的「速率」而忽視「效果」,副作用已經在過去幾年間逐漸顯現出來了,Facebook 效率演算法呈現出的 Newsfeed 讓人們難以分辨真假新聞,演算法引導的資訊應用讓讀者在自己的迴音室越陷越深,自動播放下一條的視頻應用讓用戶不知不覺耗費了大量時間……


然而,試圖用一個插件來對抗電商,呼籲用「少而精」來對抗信息饑渴時代下的「信息過載」,在用戶直接購買和用戶停留時間帶來的廣告收益還是目前免費互聯網服務里最主流的兩種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別說被人所知,為人所用,這些服務能否存活下來還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場西西弗斯式的鬥爭,它對抗的不只是難以撼動的巨石,當它把巨石推到山頂後,比山更難攻克的是山頂上站著的人。好在,看到西西弗和加入西西弗隊伍的人越來越多了。


原文鏈接:http://t.cn/RFYlPNO


延伸閱讀與參考:


上一期 TechBoard#19 中重點推薦的《未來在耳:為什麼「語音」將是科技的下一件大事》,裡面提到了「路徑」對行為的影響。?




為什麼 Facebook 不像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一樣進軍雲業務?


當今世界的科技五巨頭中,除了蘋果公司外,剩下四家的發家和主流業務都和軟體或互聯網緊密相關。然而在被視為互聯網未來趨勢的雲業務中,連蘋果都做出了面向消費者的雲服務 iCloud,但年輕最小的且互聯網基因最濃的 Facebook 卻遲遲沒有動作,這是為什麼呢?


全球雲基礎架構和移動商務解決方案廠商 VMware 雲業務的前負責人 Mathew Lodge 在 Quora 上作答了這個問題,而他的答案則是源於幾年前在他問了 Facebook 基礎架構師 Jay Parikh 同樣的問題:為什麼 Facebook 不像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一樣進軍雲業務?


Jay 稱 Facebook 曾考慮過進軍雲業務,但覺得時機尚未成熟。Facebook 對基礎設施的經營理念是:要建立大規模、可重複、可編程的基礎設施,同時可以兼容日後收購團隊的基礎架構。因此雲業務並沒有被 Facebook 提到日程里,換句話說,Facebook 在當時的資源只夠滿足自己首要的需求。


但云業務並不只是架構起基礎設施就能做起來的,現在的 Facebook 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建立雲服務,但更艱難的是如何把它做成雲業務,亞馬遜用了 12 年來建立市場和打通渠道,微軟在過去 8 年不斷重新定位雲業務面向的客戶,比起技術本身,如何把技術孕育的服務銷售出去反而可能成了 Facebook 在雲業務上難以匹敵的其他幾家的掣肘。面對未知的投資產出回報比,以及未知的業務領域,與其說是掉隊,不如說 Facebook 想清楚了自己「志不在此」也不是這塊料。

原文鏈接:http://t.cn/RFYliOo




編輯:宋德勝


題圖:Noma Bar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 擴大內容核查範圍,機器學習+全方位審核打擊假新聞
2018 中國互聯網最具投資價值 Top 50 公司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