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無論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歲必然會深陷危機

無論你多成功,到了四五十歲必然會深陷危機





兒子問我:什麼是中年危機啊?





我說:

工作不順心,小孩不省心,老婆不貼心,父母不放心,氣力不從心,夢想還不死心!




兒子顯然不太明白。




我又說:你上次看的那個小說《1984》,是個英國作家叫喬治·奧威爾寫的。他說:任何生活,從內部觀察,都只是一系列的失敗。




換句話說,你的人生,就是不斷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




兒子說,這怎麼可能呢?




我笑著說:可能的。因為說這話的那一年,奧威爾正好四十歲。




我有一位好朋友,特別不同意中年危機這個說法。他說,「啥危機?我一生下來就是危機。人生,就是不斷的危機處理。早習慣了。那說啥『中年危機』的,都是閑的蛋痛。」




我想告訴他:近數十年來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機,還真的不是「閑的蛋痛」。

40到50歲的中年人,難以感到心理滿足,可能有著進化上的生物學原因。







做一下知識考古學會發現,中年危機確實是一個現代概念。古代世界的人們,無論中外,對此都聞所未聞。因為,這是一個在現代歐美髮明出來的概念。




儘管中年危機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之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學家Elliott Jaques在1974年發表的暢銷書《通道:成人生活中可預見的危機》(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是這個觀念開始在歐美流行的里程碑。




在書中,Elliott Jaques描述了這樣的中年人:




「他已經取得了事業上的目標,卻依然覺得失落和不快。他責怪他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他周圍的一切;覺得這一切都像牢籠一樣困住了他。逃離這種生活的幻想控制了他的思想。他期望碰到一個有趣的女人,另一個領域的工作,充滿異國情調的世外桃源。這些都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自由和救贖的慾望。可是一旦這些慾望變得可以實現,畫面就立刻反轉了。新的情況(新的女人,新的工作,和新的生活環境)會變成新的危險陷阱,讓他只想回到原來的家庭,回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那裡。因為,家庭、妻子和孩子在被失去的時候,才突然變得珍貴。」




「難怪這讓妻子們覺得震驚和恐怖。」Elliott Jaques寫到。







這就是後來讓人聞聲色變的「中年危機」最初的典型形態。在外人看來樣樣不錯的中年人,卻無端地時常情緒低落,抱怨身邊的一切,永遠幻想著掙脫家庭、工作、生活的牢籠。




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主角(原型是法國畫家保羅·高更),倫敦證券交易商的工作他不想干,毫無基礎,四十歲開始學繪畫;和妻子和孩子不告而別,隻身去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和土人一起居住。從Elliott Jaques的視角看來,高更只是一個深陷心理危機的可憐中年人。



七十年代以來,一系列心理學和經濟學著作點燃了公眾對於中年危機的興趣。「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進入歐美日常語彙。八十年代以來,「中年危機」逐漸成為中文世界中的高頻詞,這是改革開放以後觀念進口的結果。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年危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心理應激模式。它是指中年人與其他年齡人群相比,更難以感到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



令人吃驚的是,這些研究都表明:雖然看起來和家庭、工作和生活上的誘因有關,

中年危機的心理模式其實和外部條件沒有直接關係。中年人的情緒低落,只和年齡有關。




換句話說,無論你是誰,混的多牛逼,到了這歲數,多少會有點。







從90年代開始,美國兩位經濟學家David Blanchflower和Andrew Oswald從事了一項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滿意程度隨著年齡下降,在四十和五十歲初期達到低谷。然後逐步回升。到了老年階段,生活滿意程度回升甚至超過青少年時期。他們的這個發現,被稱作

「快樂的U形曲線」




中年人,正處在那個U形曲線的低谷。




這個發現被其他很多研究所支持。 美國經濟學家Carol Graham和Milena Nikolova的一項更全面的調查覆蓋了149個國家的人群。調查者詢問人們「在考慮生活所有條件的情況下,你在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 被調查者被要求從0-10之間選擇打分。結果發現,在80個國家中,年齡與滿足感有強烈的關聯。在這些國家中,39歲到57歲的人群,是滿足感最低的。




那麼,是不是因為貧窮和富裕,導致了心理幸福指數的區別呢?

人們的常識是,有錢就會更快樂。然而,實證的經濟學研究並不支持這種常識。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家Richard Easterlin早就發現,快樂與富裕的程度,毫無關聯。人們賺了更多的錢,卻未必感到更快樂。在布魯金斯學院供職的發展經濟學家Carol Graham也發現,秘魯的貧困人口脫離貧困之後,很多人的滿足感竟然在下降,甚至想回到過去貧困的生活。在分析數據後Carol Graham發現,滿足感的下降,和富裕程度無關,可能只和調查的年齡群體有關。




另一項針對27個歐洲國家的研究,追蹤了人群從小到大心理滿足感的變化。研究同樣發現,四十歲到五十歲的人群,精神問題最為嚴重。他們使用抗抑鬱藥物的幾率是其他所有年齡群的兩倍。這個現象,也被美國的相關研究所證實。快樂U形曲線在歐美社會普遍存在。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laine Wethington在2000年發表的研究表明,有四分之一被調查的美國人報告自己有「中年危機」,而多數不承認自己有中年危機的受調查者則認為,

中年危機只是個人不負責任行為的借口。




對此,威斯康辛大學衰老研究中心的Carol Ryff認為,人們當然可以將心理危機都歸結於個人原因,比如性格不成熟,道德上不負責任,或者是一些外部境遇的變化。但是,大量數據顯示,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中年人情緒反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不同社會和文化人群中,有一種基本的心理幸福模型,這種模型只和年齡密切相關。




就是說,無法感受到快樂的中年,和你目前的境遇關係不大。這是一個和人性有關的問題。




當你唱到:「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可當初的我是那麼快樂,雖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你其實正在被跨國界,跨文化的普遍中年危機所困擾。







有趣的是,快樂的U形曲線甚至在除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中間,都可以被廣泛觀察到。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動物學家觀察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動物園中的五百多隻動猩猩和類人猿。結果發現,相當於人類45-50歲的的猩猩和類人猿,看起來最不開心。




連猴子都有中年危機,何況你呢?




可是,

為什麼會有中年危機呢?




傳統的解釋是:

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可能性在減少。世界已經被自己的能力所測量。年少的夢想消散,你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小的現實。




經過多年打拚,我們終於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它舒適卻狹小,溫暖卻局限。當我們過於熟悉這種生活之後,便希望改變。我們期望更換伴侶,更換工作,更換開的汽車,更換居住的環境;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無力更換自己。所以只能夢想改變身邊一切看起來可以改變的東西,從而讓自己的生活,看起來有些不同。




這正說明,你遠方的地平線,已經消失了。




這種對中年危機的解釋並非沒有道理。然而在這之外,還有一種進化心理學上的解釋。進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大部分動物,在超過繁殖年齡之後,會迅速衰老死亡。只有人類,在繁殖期之後,依然可以存活很長時間。

長達數十年的衰老,其實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奇蹟般的本領。




但是,原來與繁殖有關的各種心理狀況,包括情緒的興奮、對刺激的敏感、多巴胺的旺盛等等,會隨著繁殖期的褪去而漸漸消失。然而,生命依然在延續。

衰老中的中年人,荷爾蒙存量有限,睾酮素餘額不足;與繁殖密切相關的生命快感與激情,他不再能感受到,失落在所難免。

他對生活的滿足感從青春期的U形曲線的一端,滑落到了U的最下方。




中年危機的原因,只能說是因為人類這個物種活得太長了。




然而,研究者帶來的好消息是:根據U形曲線,如果你努力活得再長一點,到了60-70歲的年紀,平均幸福指數會再次呈長陽線增長。在其他條件——比如身體健康,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都一樣的情況下,老年人對生活的滿足感平均比中年人要高。這是U形曲線的另一端。




老人年更滿足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心理預期降低。




關於快樂的經濟學告訴我們,主觀幸福感等於「現實除以預期」。就是說,現實與預期相比越好,幸福感越強烈。現實與預期相比越差,即使現實的絕對值很高,那麼幸福感也會降低。




中年是人生的巔峰。你工作幹得再好,總有人比你好。你賺的錢再多,總有人比你多。伴隨已有的成就不斷提高的,是他人和自己更高、更難以滿足的期望值。所以中年人總感到失落。




老年人對生活的預期比中年人低,所以更容易滿足。




但是,在低預期之外,老年人的滿足感可能同樣有著生物學上的原因。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dilip v. jeste 通過大量對腦部應激反應的實驗發現:老年人的大腦與年輕人相比,對於刺激和獎勵的區域反應相對不夠活躍。有趣的是,只有當人們像老年人一樣對於刺激和獎勵不那麼敏感之後,才可以更成熟的思考問題,更從容的對待生活,更睿智的做出決定。他們會更感激生活所給予他們的一切。不會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樣輕易拋家棄子,跑去南太平洋的島上流浪。




這是一種長者的智慧。




dilip v. jeste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睿智的老人」這一共同形象。在人類社會中,這類老人擔任了憂傷的中年人的導師,教導他們如何從生活中得到快樂,更好的處理自己的心理危機。滿足而睿智的老人,不僅是一種有趣的人類文化現象,同時還有著生物學上的依據。




如此說來,那些難以感到滿足的中年人,還真的不是「閑得蛋痛」;他的憂傷,其實和他的外部境遇關係不大。

中年危機,是人類共同分享的,只和年齡相關的一種情緒模型。




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不認為談論「快樂的U形曲線」只會讓人找到任性胡為的借口。相反,我相信討論這些研究可以讓人們更了解自己,學會更負責任的生活。解決問題的前提,在於理解問題。




我身邊的朋友,在聽說了這些研究成果之後,往往會長吁一口氣。




他們發現:原來,想辭職去阿拉斯加打漁的,並非只有我一個。原來,想不告而別去西藏遠足的,並非是因為已經不愛妻兒了。理解了中年危機是深藏於人性的普遍現象,才能更理解自己,心理危機也會變得更容易應對。




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喬治·奧維爾在四十歲時的感嘆是錯的。生活的本質,並非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理解中年危機的生物學起源,會讓人感激已經擁有的一切——我們的家庭、朋友、和工作。這些,其實是一個勝利,環繞著另一個勝利。




像一個睿智的老人一樣為生活感到滿足,也許並不是件壞事。







喬治·奧維爾


原標題:《快樂的U形曲線》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匿名作家016號作品 | 少女與意識海
何京鍇:麥凱恩,新世紀以來美國最偉大的參議員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