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在滬召開

「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在滬召開

「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8月23日,復旦大學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上海地方志》雜誌編輯部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承辦的「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的重構與發展——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趙雯、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共同為「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揭牌合影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簽約儀式現場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焦揚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地方志》主編邱新立,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分别致辭。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王依群簽訂「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協議書。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生鍵紅主持揭牌儀式和閉幕式。

邱新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方誌學會方誌學研究會副會長巴兆祥,浙江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研究員潘捷軍在研討會上分別作專題發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黃洋教授作了大會總結和閉幕式致辭。王依群主持了主旨報告。

來自全國地方志系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地方志和地方史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就地方志研究最新動態、學科建設、史志關係、方誌發展史、方誌文獻、事件志編纂、方誌文本對地方歷史書寫、地方歷史專題、年鑒編纂等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為推動全國及上海市地方志系統能更好地貫徹落實《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及《上海市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年)》要求,推進了方誌學建設發展和理論研究工作深化。

努力加大方誌學研究力度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作為全面記述經濟與社會、歷史與現狀的重要文獻,地方志已存續了2000多年。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介紹道,上海市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修方誌,編寫了上海總志、區縣誌、專志等系列志書,在方誌學術研究方面亦走在全國前列。復旦大學一向重視地方志的收藏,新舊地方志收藏量處在全國的前列;也重視地方志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長期以來複旦大學和地方志辦公室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傳統,在第一輪和第二輪的修志過程中,復旦大學先後承擔了上海總志、上海市舊建設志、上海市志、上海保險志等等重要志書編纂工作。為促進新時代地方志事業發展,她建議,學界要提升方誌理論研究水平、推進方誌學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布局、探索建立科研管理新機制。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地方志》主編邱新立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邱新立表示,自社會主義新方誌編纂工作大規模開展以來,在整理研究歷代方誌和總結新編地方志工作的實踐基礎上,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30多年間,全國共出版理論著作1000餘部,發表研究論文近7萬篇。上海是全國地方志編修方誌理論研究重鎮,曾出版了上海總志、上海輔志叢書、上海方誌提要、上海方誌評論等方誌學研究著作。近年來,上海市地方志系統藉助項目課題、研討會研究報告、學術期刊等平台,促進了科研和理論研究工作,地方志學術研究水平實際提升。

地方志不僅具有「存史、育人、資政」的重要功能,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載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地方志工作是文化強國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戰略性工作。

切實提升方誌學研究水平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方誌學會方誌學研究會副會長巴兆祥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巴兆祥認為,方誌學概念於北宋時期被提出,在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成型。傳統方誌學的研究範圍包括方誌基礎理論、方誌的編纂和方誌發展史。改革開放後,綜合性方誌學著作知識體系中又增加了方誌整理或者方誌應用、方誌管理等。他認為,方誌學科隊伍建設需要更多中青年學者的力量,也需要加強科研院所和其他城市方誌系統的合作,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再次提升方誌學科水平。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審梁濱久認為,從理論意義上來說,方誌學之上應還有一個總學科,古代曾稱之為「志學」或「志書」。方誌是地方志的簡稱,是記載一個地方古今情況的著述,然而在方誌發展史上存在著超出地域、地方範圍的情況。探索方誌學的母學科,對方誌學研究可以起到指導作用,可以為編纂超出地方地域範圍的志書,以及對於包括地方志在內的全部志書的研究,開闢新的出路。大到世界志、周別志,小到器物志都可以編寫成志。全國關於志學學科研究非常少,要形成一門學科還有很長的路。

浙江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研究員潘捷軍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潘捷軍表示,搞清楚史志關係,是地方編史志重要的基石,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志始於史,但自《史記》《漢書》以後,志與史同源,史與誌異流的趨勢顯現。宋以前的方誌,常詳於地理而略於人文,宋代以後體例相沿,體例為之一變,方誌走向定型,直接影響了後代方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提出以史入志,用史學理論要求方誌編纂,但沒有完成。今日方誌已經成為一門學問,地方志具有地方史的性質,但內容比地方史豐富,記載面遠比地方史廣闊,而地方史的內容又比地方志專和深。201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和國家廣電新聞出版總局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地方史編寫出版工作的通知》,正式把地方史編纂職能劃歸給了地方志系統,從而為史志關係研究提出了新命題。因此此時重新梳理審視章學誠的史志關係理論,必將對推進地方史志學科建設和地方史志編纂實踐產生重大影響。

江蘇省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藏秀娟研究發現,民國時期是傳統方誌向現代方誌轉型的關鍵時期。進入新媒體時代,方誌的修正亟待與時俱進,媒體為方誌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辯解及查閱方式,但方誌編纂也將更加重視方誌信息資源的準確性、可靠性。未來方誌編纂可以採取由上而下的方式,結合社會生活和重要歷史節點,方便讀者從區域社會史角度重新理解中國歷史。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墨寒研究了民國總志概念和方誌的關係,他認為,方誌分總志、方誌和地方志三類,民國的總志編纂與古代相比,在編纂者身份、總志和功能、資料取材、體例、內容方面發生了相應變化,趨向現代化。民國時期總志編纂者以個人編寫為主,且編修的人受過教育,更強調方誌的教育功能,而不是咨政功能。地方志開始由地方政府上報後,體例方面受到西方地理學影響變得更加多樣化,在區域分門時以自然地理為基礎,比如河流、高原等等,結構也變得更加科學。

攜手推進方誌學高端發展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當前地方志事業處在繁榮發展的新時代。洪民榮認為,需要把上海地方志建設成為黨和政府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的存史「志庫」、育人「知庫」和資政「智庫」,打造具有時代特徵、上海特點和全國影響的地方志事業。建立「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是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度重視修史修志」的講話精神,藉助復旦大學方誌學科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和「雙一流」建設的契機,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全國地方志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打造全國地方志事業的高端發展平台。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沈松平教授回顧了我國鄉村志編修三個階段,認為在編修鄉村村志的過程中,要遵循不同的原則,體例上遵循不照搬體例,內容上以記載微觀技術為主,突出地方特色。對於鄉村村志而言主要是記錄村民生活和家譜等內容,村志要立足於生活,不對人物立標準。編修鄉村村志,比如說一般文獻綜合志人民生活篇,鄉村村志範圍比較小,所以在編寫時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寫居民生活,對第三輪修志有借鑒作用。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黃洋教授作大會總結和閉幕式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黃洋表示,本次研討會專家學者就地方志研究最新動態、學科建設、史志關係、方誌發展史、方誌文獻、事件志編纂、方誌文本對地方歷史書寫、地方歷史專題、年鑒編纂等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比較廣泛的討論。與會代表中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各地方志辦、高校、研究單位、文化機構的中青年專家學者,這說明方誌學研究後繼有人,方誌學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也說明我們方誌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是相當成功的。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生鍵紅主持專題發言和大會閉幕式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原標題: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的重構與發展——「上海市地方志發展研究中心簽約揭牌儀式暨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在滬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黃楚新:提升我國新媒體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第二屆中國形象與全球傳播高端論壇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