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德國支援日本的這款作戰神器:卻被我軍拿過來手撕美軍坦克!

德國支援日本的這款作戰神器:卻被我軍拿過來手撕美軍坦克!

眾所周知,火箭筒是步兵最常用的肩射武器之一,主要用於近距離反裝甲與攻堅。火箭筒最初的大規模運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時,美國率先研製裝備了口徑為60毫米的M1型火箭筒,並起了個「巴祖卡」的外號。而對手德國也研製了一系列火箭筒,如超口徑的「鐵拳」,以及與「巴祖卡有些神似的「坦克殺手」等。

二戰後,蘇聯受到德國「鐵拳」火箭筒的啟發研製了RPG-2型火箭筒,並於50年代初裝備部隊。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 36 個步兵師輕武器,但唯獨沒提供新型的火箭筒。據說原因是防止落入美軍之手。不過這也造成了志願軍反裝甲與攻堅能力的低下。當時,志願軍雖然繳獲過少量的「巴祖卡」火箭筒,但反裝甲仍主要依靠爆破筒、炸藥包和手榴彈等。

「巴祖卡」火箭筒可以說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志願軍手裡最好用的反裝甲利器。而此後我國自研的火箭筒也正是在這種武器基礎上起步的。戰爭初期,我軍庫存的幾百門巴祖卡火箭炮很快消耗殆盡,志願軍急需一種輕便的反坦克火箭武器。1950年10月,志願軍40軍在坪洞戰鬥中首次繳獲了幾具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它立即被送回國內,交給瀋陽的第52兵工廠實施逆向工程。

日本的四式火箭筒。

但美式火箭彈的仿製始終無法過關,原因是超級巴祖卡配備的高靈敏度機械引信、大口徑聚能裝葯和速燃發動機的技術要求較高,當時國內技術力量不夠。當時的瀋陽兵工廠正好有日軍遺留的四式90毫米火箭筒的圖紙和生產設備,於是我軍以此為基礎僅僅2個月就研製出國產51式90毫米火箭筒。該火箭筒是美製超級巴祖卡和日式四型火箭筒的合二為一產品,於1951年投產,當年就生產4800多具,裝備志願軍部隊。有效射程為100~2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51式90毫米火箭筒甚至可以擊穿M-26重型坦克,志願軍曾經使用51式90毫米火箭筒在1952年6月13日,古直木里防禦戰中,發射反坦克火箭彈9發、無后座力炮彈10發,擊毀敵巴頓式坦克6輛的戰績。不過,51式火箭筒畢竟是一種應急武器,而且技術已經明顯落後。朝鮮戰爭一結束,該火箭筒就很快被蘇式的「40火」取代了。

我國第一代「40火」56式40毫米火箭筒就是蘇聯RPG-2型火箭筒的仿製品,俗稱「老40」。「老40」於1956年定型裝備部隊後很快就成為我軍步兵連的主要攻堅武器,先後參加過西藏平叛、援越戰爭和中印邊界自衛還擊戰等多次戰鬥。不過,隨著坦克裝甲的不斷增厚,「老40」很快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

1970年,我國又在蘇聯RPG-7型火箭筒的基礎上研製定型了69式40火箭筒。該火箭筒被稱為「新40」,配用85毫米超口徑空心裝葯破甲彈,總體性能全面超越了「老40」。「新40「的研製得到軍隊領導的高度重視,在做彙報射擊時,軍隊領導紛紛就興奮地說到:「這個小東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米,應該喊萬歲。」

在新「40」在裝備部隊後,我國又先後研製了70式單兵火箭筒、PF89式單兵火箭筒、97式單兵雲爆火箭筒等。隨著中國火箭筒的口徑越來越大,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正式登場亮相了。PF98分為營用和連用兩種,最大射程達到1800米。其中,營用型有效射程為800米,連用型400米,破甲彈的初速為246米/秒,最大破甲厚度達到800毫米。多用途彈戰鬥部採用自鍛破片破甲技術,破甲厚度為400毫米。

PF98式火箭筒雖然威力驚人,但是體重過大,長度過長,一人難以操作,因此我國隨後又研製了DZJ08式80毫米單兵多用途攻堅彈武器系統。與傳統的單兵反坦克火箭採用純火箭原理髮射方式不同,DZJ08式80毫米單兵多用途攻堅彈武器系統採用全密閉平衡拋射發射原理,即利用發射時向後拋出與戰鬥部質量相同的平衡體來抵消後坐力,實現平衡發射。並通過前、後活塞將高壓火藥燃氣封閉在膛內,實現微聲、微光、微煙(焰)發射,非常適合隱蔽發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羅廖夫 的精彩文章:

航母使用核動力,一次裝多少鈾235,一公斤濃縮鈾要多少錢?
蘇35性能不如中國最新型三代機,為何我們空軍依然愛不釋手?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