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萬病之源在於「濕」,艾灸祛濕這幾個穴位可不能少!

萬病之源在於「濕」,艾灸祛濕這幾個穴位可不能少!

潮濕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先且不說出行不便、衣物晾曬不幹,更為突出並且也是我們最需要重視的問題是:身體變得滯重酸痛,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濕症」,潮濕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水是細菌的天然培養皿,在潮濕的環境下細菌會大肆繁殖,空氣中混雜著的細菌隨著呼吸或者接觸一起進入人的體內,而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

體內有濕的常見表現

中醫角度來看,濕邪致病的原因是脾腎陽虛。脾為水谷運化之器官,喜歡乾燥,討厭濕氣。腎主水,為人體水分代謝器官。當脾腎陽虛時,人體的水分不能正常的代謝轉化,就會形成濕氣。

反過來侵害身體,造成諸多疾病。對於女性來說,濕氣除了易引起閉經之外,濕氣過重也常常是輸卵管堵塞、不孕的根源!所以很有必要看看你體內有沒有濕氣,以下是體內有濕的表現。

1.頭部沉重四肢乏力

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尤其是早上起來四肢非常沉重、疲乏、無力,有的還會面色發黃。

2.口中發黏舌苔膩

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舌苔膩,有的還會出現舌體胖大、齒痕。

3.胸腹脹滿小便不暢

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4.下肢浮腫便溏瀉

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不爽。

5.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如果您不經意間長期涉水,容易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也容易體內藏濕。

艾灸祛濕的方法

艾灸祛濕的機理在於:

1.溫陽補氣,健脾溫腎;陽氣足了,濕氣就能化解,脾腎功能好了,水分的代謝能力也會正常。

2. 艾灸能疏通經絡,經絡疏通的好處,就是能夠給於濕氣一個排除的通道,使它告別身體。

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位位置是在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處。這個穴位是我們人體全身祛痰祛濕的一個穴位,特別是解除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著很顯著的療效。如果我們可以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並且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夠很好地達到了祛濕的目的了。

艾灸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合谷穴雖然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強大功能,但是並不適合所有人去艾灸。哪些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事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艾灸曲池穴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艾灸隱白穴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艾條灸5-20分鐘。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時艾 的精彩文章:

每天艾灸這五穴,祛濕效果看得見!
艾灸治失眠,效果十倍於安眠藥!

TAG:時時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