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Ta是中醫的根和魂,學中醫必讀、必知、必懂

Ta是中醫的根和魂,學中醫必讀、必知、必懂

悅讀中醫

只做中醫精品閱讀

小編導讀

在悅讀中醫,我們經常給大家分享一些名家醫案和具體的治病養生知識,不過,想要真正學懂中醫,要從掌握其獨有的中醫理論基礎開始。今天要為大家闡釋的,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靈魂和根源,中醫要姓「中」,就離不開它的存在。想學好中醫的你們,不可錯過——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自然界各種物質的本源,「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源頭可追溯到《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故有「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的記載。

氣化的「恆、源、動、生、滅」

「氣化」一詞首出《太始天元冊》。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變化,包括氣的產生、運行、升降出入、凝聚彌散。狹義而言,一般指氣、血、津、精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和臟腑的某些功能活動;廣而言之,可指天地萬物的氣機變化、運動現象,如雨水、霧露、潮汐、樹木生長、朝陽明月、地殼運動、四季交替等,無不可歸為氣化一途。由氣而生、由氣而滅,因氣而化、因化而和、因和而穩。氣化理論認為萬物處於由氣化驅動的多維時空動態模型和生命全息運變模型之中,氣化具有整體恆動性、本源性、普遍性、超前性和致中和性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生生化化,品物咸彰。」萬物由氣化而生、由氣化而滅,即氣化具有本源性、普遍性;氣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具有超前性,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上工治未病」。氣化無時不行,萬物生生不息。氣化是整體恆動的,氣化模型同樣是運動變化、動靜有序的。此外,氣化是天、地、人普遍存在的自調與調他的調控中和機制,也即氣化的致中和性。

在氣化模型里,氣化不僅決定了萬物的生滅運變,還具有對模型的整體調控能力,從而使氣化模型具有自穩功能,這也是中醫治療方法最重要的理論依據——氣化具有調和功能,能夠自調、調他。調氣化則能穩氣化,中醫通過調整機體氣化,激發、促進機體的自穩功能,從而使疾病向愈。「恆、源、動、生、滅」概括了氣化的本質與內涵,包括了氣化的普遍性、本源性、恆動性以及氣化維持萬物自穩的特徵。

氣化學說與中醫辨證

人體生命是氣化構成的,認識人體的氣化是開啟人體這一全息運變動態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才能真正抓住疾病的中醫學本質,才能準確進行辨證。人體臟腑的氣化具有特異模式和整體藏象模式,人體臟腑功能、氣血津液代謝等均屬氣化表現,但其氣化的模式各有不同。就臟腑而言,人體臟腑各有其特異氣機,表現為不同的氣化模型。

心藏神,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氣宣出則血脈行盈,面色有華,神志清明;心氣收斂則化赤生血,養神內守;心氣降達則下溫腎水,水火互濟。

肺主氣舍魄,通調水道,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氣升宣則發散衛氣,水津四布,澤潤皮毛;肺氣肅降則津液潤降,水道通利,下歸於腎,膀胱氣化,金水相生。肺氣升降有序,則呼吸通暢,吐故納新,化生精氣,陰魄歸舍,形體能安。

肝藏血舍魂,主疏泄,肝之氣化有收斂和疏泄兩端。肝氣收斂,血有所藏,化生血氣,則魂有所持;肝氣疏泄,全身氣機升發,助脾胃健運,資氣血暢達,濡養筋脈。

脾之氣化正常則能運化水谷,而成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主升,散精於肺,奉心化赤為血,灌溉四旁,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九竅。

腎藏先天、後天之精,納肺脾水谷之清氣而化腎精,腎精化而生腎氣,腎氣升則推動全身之氣化。

此外,胃氣氣化正常能腐熟水谷、傳化糟粕,小腸氣化正常則能分清泌濁,膀胱氣化正常而小便能行。凡此種種,每個臟腑的氣化模式均有其特異性和規律性。可見臟腑特異之氣的氣化功能決定了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各個臟腑氣化模式有機結合,承製相輔,構成了五臟六腑的整體藏象氣化模式,即由精、氣、神構成的活體生命模式,從而決定了機體全身的生理功能。

人體臟腑氣化失常是致病之因,臟腑氣化太過或不及、臟腑氣機升降出入障礙都可導致機體局部或整體氣化失常,產生種種病證。五臟之本臟氣化失常,多為氣化不及。心之氣化不及,則不能化營生血,血脈行盈不利,血不養心,神失所養則昏聵不明;血不養肝則肝失其藏,其體不柔,怒行於上;腎水不得心氣溫煦而上泛為害;肺之氣化不及,精氣難以化生,氣魄不足而俯仰難安,腎精不得充養,金損及水;肝之氣化不及,藏血不足,血氣虛弱,則氣血鬱結,遇事優柔;肝之氣化不及還表現為肝之疏泄不及,若肝失疏泄,血氣內郁,則血氣躁動,變生急怒;脾之氣化不及則氣血化生失源;腎之氣化不及則精氣難生,腎氣不固,遺尿遺精,生長發育遲緩。同時,五臟氣化失常還表現為本髒的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如寒、痰、瘀、飲等病理因素阻滯心脈則可見心氣不利,變生胸痹、心悸等;外邪、痰濕等阻礙肺之氣機,則肺氣宣發肅降失常,作咳作喘;衛氣不能宣散以固表,津液不能輸布四旁而皮毛枯槁;水道不利,津液不能潤降,小便不行隨之可見;情志久郁、善怒或痰瘀互結或肝陰不足等因素均可導致肝之氣機升降失常,可見頭痛、眩暈、嘔逆痞滿等;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則可損傷脾土而致脾氣升降失常,脾土失其健運,水飲內生,而成滿成泄,或致水腫;若受熱邪、寒濕等外邪所困,腎氣遏抑不發,不能上達而濟於心,人體氣化隨之而弱,生理機能減退,陽痿早泄、困頓欲寐即見,在女子則沖任不調,月事不至。本臟氣化不及可致本臟特異氣機失常,本臟特異氣機失常更可為本臟氣化不及之因,兩者可以單獨存在,但更多為相伴而見。

人體氣化模型以氣化之道而構建、運行,包含了氣、血、津液、精等客觀生理因素和神、魂、魄、意、志等主觀生理因素,氣化失常即導致諸主、客觀生理因素的改變,從而變生百病,即「氣病為百病之先、諸病之變」。例如,表現在氣與血、氣與津的關係上,機體、五臟氣化失常,則氣血不和、營血虧虛、血運不利、瘀血內阻、血行妄動等隨即相伴而生;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氣化失常則痰濁水飲等病理產物亦自為禍。再如人體心神、魂魄、意志等精神疾患也常因五臟氣化失常而致。

總之,生命由真氣氣化而生,五臟氣化而長。五臟氣化失常為諸病之根本,所以調暢、推動氣化是治療的關鍵所在,故言「調理氣機、推動氣化為百病之要」。中醫理論發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臟腑辨證、五行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辨證體系,但無論哪種辨證體系均是把人體看作一個動態變化的氣化模型,疾病則是在這個模型中出現的局部或整體氣化失常,各辨治方法也是採用不同的方法對人體氣化失常予以調暢。可以認為,氣化之道形成了中醫理論基礎和特色優勢,它是中醫學認知生命健康的原創思維,是中醫理論的根和魂。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全國名老中醫王暉病機類證方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暉 陳霞波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秋天吃這些,越吃越舒服——營養學家推薦的秋季美食指南!
難以「痔」身事外,掌握五點完美防「痔」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