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北大清華「海歸歸海」彰顯學術科研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北大清華「海歸歸海」彰顯學術科研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昨天(9月5日)寫下《北大清華「海歸」博士教授為何「歸海」》一文,提及「海歸歸海」現象應該引起應有關注。隔天看到有跟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重金「挖」回國的高端人才,歐美國家用一紙聘書就可以再「挖「回去?

這確實是一個很尖銳也很實在的問題:為什麼用重金聘請,給予種種物質生活上的優厚待遇,並在學術研究上給予鼎力扶持和激勵,卻還是留不住一些頂尖人才?窺斑見豹,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應該引起人們的思考。

海歸人才生態報告

更重要的是,「歸海」的還畢竟是少數,需要關注的是更多的留下來的高端人才,是在怎麼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學術科研或高校教學工作?在高物質生活待遇的條件下,是否因受到學術體制和生態的影響而不能人盡其才,甚至學非所用,更甚者是否在敷衍塞責?

眾所周知,就高端人才所享受的物質生活上的硬環境條件來比較,我們國家不輸許多發達國家,在科研經費的享用上有的還會強於其他國家,在精神榮譽上更是略高一籌,但這些卻不抵一紙聘書的價值。比如,沒有聽說美國某所名校會給某個應聘教授特殊的物質待遇,不僅不會給予,還要特別防範在教職或科研人員中出現任何不公平,但是,一紙「終身教授」的聘書,會讓多少國家的頂尖人才趨之若鶩,獲聘者以為終身的榮耀,說到底還是軟環境的因素在其主導作用。

「萬人計劃」

北京大學許晨陽、清華大學顏寧「歸海」或許還是個別現象,但至少說明在北大、清華這樣的國內頂級名校也還存在學術科研運行機制上的問題,他們兩位也都提出了對物質條件的十分滿足,但說到對其所處的學術生態環境的不適應也直言不諱。應該說要解決相關問題或許不是發幾個紅頭文件就能迎刃而解的,其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深層次的思考。

據未經核實的信息,2017年歸國留學生大約46萬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其中即便有1/10的人屬於有真才實學並居高端的人才,是否得到妥善安排和量才使用,有多少「海歸」成為「海待」?或許也存在疑問。

與此同時,不少地方依然在大張旗鼓地不惜重金「挖人才」,有網友在本人的博文下留言指出,有的人才「挖」進來了,N年後就「晾」在那裡了,然後再「挖」再「晾」,如此循環。

海歸新常態

筆者無意也不敢反對重金引進人才,「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但斗膽認為是否在重金引進人才的同時,是不是也花一些力氣用在軟環境的建設和改善上?實際上,高端人才更重視學術生態環境的能否適應,什麼時候我們也能用一紙聘書讓頂尖人才趨之若鶩?

有網友說,走就走了,也好。但是,如果想走走不了,三心二意,不恪守職責,享受優厚待遇,卻渾渾噩噩過日子,那才是可怕。還有一種就是,把頂尖人才的高智商用在人脈關係的活動上,用於學術科研經費的爭奪上,用在職稱待遇的競爭上,用在各種社會組織的兼職上,那就真的讓人無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清代詩人潘高《秦淮曉渡》化句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天下第一奇書——清代學者怎樣評說《紅樓夢》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