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獨守孤城的東漢將領,功績堪比班超,氣節不下蘇武

這位獨守孤城的東漢將領,功績堪比班超,氣節不下蘇武

原標題:這位獨守孤城的東漢將領,功績堪比班超,氣節不下蘇武


提起兩千年前的漢匈戰爭,


每個人腦海里閃過的,


或許,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


或許,是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英雄氣概,

馬踏焉支,龍城飛將,燕然勒石,


一個個傳奇故事,蕩氣迴腸。


而最愛君,今天要講的,


卻是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


一個人,一支孤軍,兩座邊城,


在西域,上演了兩漢對匈作戰中最慘烈的一場守城戰。



▲漢匈戰爭,湧現了多少英雄人物。

1

新莽時期,曾經處於大漢控制之下的西域,


逐漸歸附於重新崛起的匈奴。

而此時,王莽還改「匈奴單于」為「降奴服於」


甚至派使臣去見匈奴單于,提出更換印璽,


此舉徹底惹火了匈奴人。


在匈奴和依附其下的西域各國進攻下,


西漢末代西域都護但欽,遭遇襲擊,死於輪台。


新莽時期西域都護李崇,退保龜茲,失去音訊。


匈奴人的鐵騎在西域耀武揚威,勢不可擋,


昔日大漢在西域的榮光不再,


絲綢之路,再起烽火狼煙。


東漢重歸一統後,朝廷有意重新做西域的「話事人」。

正好當時匈奴分裂,


南匈奴附漢稱臣,北匈奴一路西遷。


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劉庄竇固耿秉等分四路出擊,


東漢大軍過酒泉、居延等要塞,抵達天山,


大破北匈奴,降服車師,奪伊吾盧,再通西域。


短短兩年間,西域諸國又見大漢軍威,


或望風而降,或戰敗歸順。


永平十八年(75年)二月,明帝下詔,命竇固勝利班師。


竇固是位駙馬爺,娶的是光武帝的女兒涅陽公主


開國功臣竇融還是他叔叔,妥妥的人生贏家。

光武帝五個女兒,只有一個駙馬得以善終,


正是竇固,可見他確實是國之棟樑,


東漢前幾代皇帝都對其厚待有加。


竇固出兵西域,戰功顯赫,還做了兩件事,


一是任命班超出使西域,


二是留下耿恭駐守金蒲,


竇固慧眼識珠,成就了兩位英雄。

2

此前,竇固上書,建議重設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


所謂戊己校尉,始置於西漢,是駐車師屯田的軍事長官。


於是,竇固的部將耿恭被任命為戊己校尉,

率數百人駐紮在車師後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



▲耿恭像。


耿恭出身將門,天生就是為戰場而生,


被稱為「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他的伯父耿弇(yǎn),名列雲台二十八將,


是光武帝手下的常勝將軍,


還是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


圍城打援、聲東擊西等戰術正是經由他發揚光大。


將門出虎子,東漢初年,耿氏一門名聲煊赫。

耿恭的堂兄耿秉曾向明帝提出平定西域戰略:


「先擊白山,得伊吾,破車師,通使烏孫諸國」


如今,前三步都實現了,就差與烏孫交涉,


以求兩國再度同盟,並斬斷匈奴右臂。


竇固大軍撤走後,耿恭派人向烏孫送去朝廷文書。


烏孫人看到大漢的QQ終於又上線了,


還不忘和自己聯繫,可感動了。


大漢唱著:「我和你斷了聯繫,不代表我不想你…」


烏孫立馬回應:「你快回來,我一個人承受不來~」


烏孫國王當即獻上名馬,還要把兒子送去洛陽。

跟著北匈奴,就是有大哥罩著,不怕人欺負,


跟著大漢,除了有人罩,還有錢賺。


烏孫當然樂意了。


北匈奴這才做了幾年大哥,就被漢軍打跑了,


西域各國還紛紛向漢朝示好,未免太沒面子。


竇固前腳剛走,不過一個月,


北匈奴左鹿蠡王就帶領兩萬大軍,


攻打投降漢朝的車師。


柿子還挑軟的捏,


匈奴人一如當今某些文身大佬欺軟怕硬。

耿恭聞訊,盡自己所能,履行大漢義務,


派遣三百將士火速馳援。


三百壯士雖勇,哪敵得過兩萬大軍。


耿恭派去的援軍,很快全軍覆沒。


這只不過是開始,匈奴擊敗車師後,


迅速將矛頭對準了耿恭駐守的金蒲城。



▲大漢鐵騎,重返西域。【劇照】


金蒲城是西漢時修築的城池,


既是是管理和監控車師後部的要地,

也是駐守天山北部漢軍屯田的大本營。


如今,匈奴大軍壓境,


耿恭孤軍迎敵,無險可守,無路可退。

3

登上城樓,只見黑雲壓城城欲摧,匈奴騎兵奮力嘶吼,


兩萬人馬聲勢浩大,好似一口就能將這個邊陲小城侵吞下肚。


耿恭和手下幾百名將士身處險境,


此時開城投降,或許還能保住一命。


然而,城中將士同仇敵愾,沒有輕言放棄。


為了震懾匈奴軍,漢軍在箭頭塗上毒藥,


朝城外大喊,這是我大漢的「神箭」,中箭者身體必會生變。


匈奴顯然沒見過這「黑科技」,完全不放在心上。


頃刻間,城中箭矢如疾風驟雨掠過,


城外匈奴人這才發現,


中箭者竟傷口潰爛,無法醫治,


才知道漢人還真沒吹牛,


果然學好科學知識,走遍天下都不怕。


同時,耿恭還採取心理戰。


當時正值春夏季節,西域一帶很少降雨,


可金蒲城偏偏位於天山北坡的前山,氣候變化無常。


耿恭地理知識估計也不錯,


他察覺到天氣有變,馬上組織奇襲小隊,


隨後趁著暴風雨,帶兵偷襲匈奴大營,


在異常天氣下,漢軍突然出現,奮勇廝殺,


匈奴人根本沒反應過來,


耿恭的奇襲小隊「殺傷甚眾」


城中幾百人就這樣讓兩萬大軍躊躇於城下,毫無辦法。


匈奴大軍本來就想仗著人多,欺負一下老實人,


沒想到耿恭和將士們寸步不讓,這幾百人打起仗來這麼猛,


匈奴人驚慌失措之餘,不忘給漢軍點個贊:


「漢兵神,真可畏也!」


啃不下這塊硬骨頭,匈奴只好暫時撤軍。


長達兩個月的金蒲城之圍,奇蹟般地化解了。



▲北匈奴西遷過程,對西域各國影響深遠。

4

匈奴人撤了,耿恭卻很淡定,


他知道,匈奴大軍再來,金蒲城就守不住了。


耿恭注意到,天山北麓的疏勒城(今新疆奇台縣城南),


城旁有澗水可守,地勢險峻,扼守要道。


五月,耿恭收拾殘兵,轉移到這裡。


不出所料,當月,匈奴人捲土重來,


數萬匈奴騎兵將疏勒城團團包圍,


耿恭率領全軍數百人據守,真正的困難,才剛要開始。


匈奴人上次吃了沒文化的虧,


這回學聰明了,先斷了疏勒城的水源。


困守城內的漢軍無水可用,


耿恭只好命將士鑿井取水,


可是挖了十五丈之深,


一滴水都沒見著,


只有黃沙堆積,給人以深入骨髓的絕望。


將士們口渴難耐,


只能擠榨馬糞汁來飲用,


此間艱辛,令人心酸,


就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爺看了,


也當自愧弗如。


耿恭仰天長嘆:


「聽聞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


拔刀刺山,就有巨泉飛涌而出,


現在大漢仁德,我軍怎麼會走投無路呢?


說完,耿恭整理好著裝,向井跪拜,向天祈求。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


就在耿恭拜井後不久,


井中竟有涓涓細流冒出,天無絕人之路。


將士們發現,大喜過望,奔走相告。


耿恭為表抗敵決心,


還命士兵打了水,從城上潑下去,


讓匈奴人親眼瞧瞧。


有水了!有救了!


但是,命運的天秤並沒有就此向漢軍傾斜。


疏勒之圍,一時難解,城外形勢急轉直下,


留在西域的漢軍,兵力處於劣勢,


西域焉耆、龜茲等國見機行事,歸順匈奴,


原本投降漢朝的車師也再次轉向匈奴。


六月,焉耆、龜茲兩國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睦所部全軍覆滅,


同時,匈奴軍還在柳中城包圍了另一個戊己校尉關寵的軍隊。


疏勒城的將士們,內無兵力,外無支援。


數月之後,疏勒城內,彈盡,糧絕。


守軍飢腸轆轆,只能儘力找尋食物,


耿恭和將士們將盔甲弓弩上的皮革摳下來,


煮了充饑,即「煮鎧弩,食其筋革」


在絕境之下,將士們皆無二心,


沒有一個人叛國,沒有一個人逃走。


數百壯士,逐漸隨風凋零,消逝在這片荒土,


似乎無人問津,無人知曉。


到最後,只剩下了數十人,還在堅持,


只要戰爭的號角響起,他們便冒死向匈奴人反擊。

5

為何耿恭等人身處險境,大漢一直不聞不問?


因為,朝廷也發生變故了。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即耿恭被圍的第三個月,


漢明帝去世,舉國大喪,無法出兵。


命運就這樣跟疏勒城的漢軍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


匈奴單于見疏勒城久攻不下,看來得改變策略,


便準備了糖衣炮彈,派人朝城內喊話:


「耿將軍,你若投降,我封你為白屋王,贈你以美女為妻。」


耿恭聽了,心裡冒出一個驚人的想法,


他先將計就計,佯裝答應投降,騙匈奴使者入城。


匈奴使者一來,耿恭翻臉不認人,將他斬殺,


隨後把肉割下來,拿火烤了,


坐城頭上吃給匈奴人看。


岳飛的《滿江紅》里有一句,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正是耿恭當年困守孤城時的真實寫照。


耿恭之瘋狂與頑強,


讓匈奴人震驚,也讓朝廷動容。


朝廷已收到駐守西域漢軍的求援文書,


只知數百漢軍在西域孤城抵抗幾萬匈奴軍,


一年過去,音訊全無,生死未卜。


剛即位的漢章帝劉炟,發現這事還沒有處理,


召集眾臣商議,


司空第五倫認為,耿恭等人率孤軍在外,肯定已遭遇不測,


此時貿然出兵,勝負難料,


也不一定會有收穫,故「不宜救」


然而,司徒鮑昱的想法與第五倫截然相反,


他認為,將士遠征,身陷險境,如果不救,大失人心。


鮑昱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據理力爭: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


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


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年輕的章帝和眾大臣被鮑昱這番話,深深打動。



▲漢章帝劉炟。


章帝採納鮑昱的建議,


當年冬季,


徵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隊,


七千多人,西出玉門關,前往救援。


第二年正月,


漢軍到達天山南麓的柳中城下,


在風雪中,出其不意,發動攻擊,


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


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


北匈奴逃遁,車師復降。


柳中城成功解圍,援軍打算引兵東歸。


此時,從敦煌來的援軍之中,有一個人,大聲喊道:「且慢!」


此人名叫范羌,原本是耿恭的部將,


之前受命前去敦煌郡領取將士們過冬的寒衣,


一直沒能回到疏勒城。


耿恭所部還在天山北部的疏勒城堅守,


要前去救援,就必須翻越天山。


狂風怒號,大雪封山,諸將不敢前往。


唯有范羌,毅然決然,不願拋棄戰友們,


他帶領兩千精兵,翻越天山,


上演了一出拯救「大兵」耿恭的好戲。


范羌一行人在天山奮勇前進,


途中「遇大雪丈余」,仍毫無遲疑,毫不退縮。


弟兄們,再等等,我們來了!



▲東漢援軍在風雪中進軍。【劇照】


那一夜,耿恭和將士們在疏勒城中,


聽到城外戰馬嘶嘯,以為匈奴進攻,不禁驚起,


急忙整理甲胄,手握刀劍,準備迎敵。


就在這時,城外有人呼喊,那個聲音有點兒熟悉:


「弟兄們!我是范羌!朝廷派軍來迎接校尉了!」


兩千援軍,一路坎坷,終於來到了疏勒城下。


城內將士聽罷,高呼萬歲。


這一刻,


耿恭和將士們等太久了,等得早已麻木,


他們據守城池,殺敵報國,


憑著幾百兵力,剿滅匈奴兵數千,


身處絕境,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


可是,朝廷沒有忘記他們。

6

范羌入城後發現,城中的漢軍,只剩下26人!


這二十六人,饑寒交迫,衣衫襤褸,


眼神依舊堅毅,兵器仍然緊緊握在手中,


見到援軍,相互扶持著,喜極而泣。


在援軍的掩護下,疏勒守軍撤退,


沿途北匈奴派兵追擊,


一路勞頓,守城將士疲憊不堪,


三月抵達玉門關時,耿恭所部,


半數沒能堅持到最後,


只剩下,13人。


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


見耿恭等十三人,骨瘦形銷,面容憔悴,


被深深感動,身為七尺硬漢,都幾欲落淚。


鄭眾為他們安排沐浴更衣,並給章帝上疏:


「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沖,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


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


前後殺傷醜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


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隨後,派兵馬護送他們回家。


章帝得知,十三將士歸玉門,


困守孤城一年,寧死不屈,揚大漢軍威,


於是拜耿恭為騎都尉,活下來的士兵,也各有封賞,


其中,石修為洛陽市丞,


張封為雍營司馬,


范羌為共縣丞,


余者皆補為羽林。


而耿恭的母親之前一直苦苦等待兒子歸來,


傷心欲絕,在兒子回來前就不幸病逝,


臨終之際,她都不知兒子是死是活。


等到耿恭回來,才為母親補行喪禮。


金蒲、疏勒守城戰,讓耿恭名垂青史,


南朝的范曄在著《後漢書》時,


將耿恭與蘇武並列,論曰:


「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


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


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字裡行間,都是他對耿恭的崇敬之情,


或許,范曄當年正是飽含熱淚,


揮筆寫下了這段文字。


還有人認為,耿恭的功績不亞於班超,


如法國學者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中寫道,


遇到像班超與耿恭這樣的對手,


匈奴人才算真正被降服了。



▲孤城鏖戰數萬兵,十三將士歸玉門。


耿恭回朝後,修養一段時間,繼續前往西部戰線。


耿恭有心報國,可朝廷不給他機會。


建初三年(78年),十三將士歸玉門不過才兩年,


耿恭就被政敵馬防彈劾,罷免回鄉,最終老死家中。


當時,章帝並無挽留。


無論當年,還是今日,


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遺忘,


那些曾為民族獻身的英雄。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版


薛宗正:《絲綢之路北庭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15個月了,今天,最愛君要宣布一下!
秦淮八艷:有一種愛情,叫晚明風流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