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整夏積攢的濕熱毒邪,到了必須灸出的最後時刻。白露除不盡,秋冬體不安!

一整夏積攢的濕熱毒邪,到了必須灸出的最後時刻。白露除不盡,秋冬體不安!

後天就是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象徵,從白露開始,天氣越來越涼,故而有「白露身不露」的說法。一到白露,有些體質較差的人就會出現手腳冰涼、怕風怕冷、尿頻、乏力等癥狀,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貼秋膘了。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在貼秋膘之前,請務必先將一整夏積攢的濕熱毒邪排出去。否則身體不通,不僅進補不利,到了冬天,還會影響身體的閉藏,留下隱患。

一、濕、熱、毒,三者什麼關係?

濕、熱、毒,在很多時候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會相互勾結,相互影響。

濕氣久蘊會生熱,濕氣和熱在一起變成濕熱,進而影響脾胃,導致排便出現問題,最終產生毒素。

也就是說,濕、熱、毒,這3種病邪層層遞進,一步步侵害人的身體。

第1步:濕氣入侵

很多人會奇怪,我體內的濕氣怎麼來的呢?

濕氣有兩種途徑進入我們的身體,一個是外感濕邪,一個是內生濕邪。

外濕:

夏季空氣濕度大,暑和濕這對搭檔會一起出現。雨水蒸騰到空氣中,再侵入體內積聚起來就化為濕邪,這是外濕,南方地區及沿海地區的小夥伴特別容易被其侵襲。

內濕:

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油膩或時飽時餓,都會導致脾胃失調。脾不能運化體內津液,致使體內津液散發不出去,就會聚而為濕氣,這是內濕,常見脾虛人群。

第2步:濕熱形成

長期被濕氣困擾,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濕熱,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熱」。

身體受熱之後,會出現很多類似上火的癥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舌干口苦、咽喉腫痛、頭髮油膩、尿黃等。

同時,濕熱也在傷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因為濕氣會影響脾胃運轉,傷害身體脾陽,由此出現消化不良、大便不暢等問題。女性如果身體濕熱,還會造成白帶增加、陰部瘙癢等問題。

第3步:滋生毒素

毒素其實就是人體內多餘的垃圾,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食物消化、吸收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滯留;二是從外界環境吸收環境的各種污染在體內沉積。

其中,因濕熱導致的便秘危害最大。排泄物堆積在腸道里腐爛變質,成為細菌的滋生地。而且,毒素還會被腸道重新吸收,危害人體。

二、先排後補,方為上策

用空調和冷飲撐著,終於熬過了這個夏天。白露將至,火鍋、羊肉煲、雞湯……似乎各種美食都在朝我們招手。

不過,在看了上一段文字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給身體來個大掃除?

很多人入秋後總是覺得身體乏累,精神不振,其實就是因為整個夏天積攢下來的濕熱毒邪,還停留在體內。

夏季人體腠理開泄,本是排出體內寒邪的大好時機。不過,從濕熱的室外到陰冷的空調房,頻繁進進出出,就導致陰寒之氣從腠理大舉進攻人體,寒氣就被一層一層地壓在體內。

再加上冷飲的推波助瀾,致使寒涼一路暢通無阻地進入脾胃,整個人體從內到外被寒濕包圍。

也就是說,在本是暑濕猖獗的夏季,我們又硬生生地給自己造出了寒濕,讓身體同時被兩種濕邪夾擊。

多數人貼秋膘都離不開肥甘厚膩,而這些都是助濕的。所以,在體內濕熱毒邪尚未祛除之前,盲目貼秋膘,不但會因「虛不受補」影響正常的吸收運化,還會加重濕邪瘀堵,形成痰濕,引起肥胖。所以呀,多數人貼秋膘貼出來的「游泳圈」,並不能在冬天轉化成禦寒的能量,反而成了阻滯經絡的濕濁。

就這樣,濕熱毒邪全都滯留體內,陽氣就會被封住,該排的排不出去,到了秋冬,連鎖反應就來了——收藏之力就會不足,繼而影響人體的閉藏。「秋收冬藏」,連這兩個季節最需要做的兩點都沒有抓住,身體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文章開頭就說了,白露之後天氣就會轉涼,人體就要為入冬做準備了,所以,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排出體內的濕熱毒邪,先排後補,方是上策。

三、祛除濕熱毒邪,艾灸當仁不讓

有人認為,既然是熱毒,就採用清熱解毒的辦法,這樣可以暫緩濕邪所化之熱。不過,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短期內有改善,但不久病情就會反覆發作。原因上文已經說過了——濕邪未除!

所以,小編再強調一遍:濕是致熱和致毒的根本原因,因此,針對整個夏季積攢下來的濕熱毒邪,治療的關鍵在於祛濕。這就好比用水泡衣服,只需讓衣服中的水分流失掉,衣服就不會再發熱了。

濕氣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對於外濕就一個字:防。至於內濕,「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內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虛,因此要想徹底祛濕就必須健脾。

在這裡,小編要提醒一點,不要一提到祛濕就想著喝薏米粥。因為薏米的主要作用是把脾未代謝掉的水濕加速排出去,但它並不能調脾。此外,薏米性涼,不適合脾胃虛寒者,而據統計,60%的現代人都脾胃偏涼,所以這部分人如果想通過喝薏米粥祛濕,那就完全錯了。

濕氣屬水,火可克水,因此濕氣過重,應該以火克之。在中醫療法中,艾灸與拔罐都與火有關,也是祛濕常用的兩種療法。不過,相比較拔罐,艾灸的適用範圍更廣、使用頻率更高,並且祛除濕氣的針對性更強,原因有二:

1

身體虛弱者不宜拔罐

拔罐雖好,並非人人適宜,拔罐的頻率和時間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癥狀而定。從中醫「補瀉」的角度來看,拔罐總體上傾向於「瀉法」,所以拔罐治療不宜頻繁進行,一般每1-2周做1次即可,身體虛弱的人頻率更要降低。可想而知,以這樣的頻率,祛濕的效果實在難以得到保證。

而艾灸人人皆宜,通過將艾火的熱力注入人體,以祛除濕氣,並且艾草自古即被譽為「醫草」,它的藥性可以傳經透骨,達到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等效果,十分適合身體虛弱之人,這是拔罐所不具備的。

2

脾虛內濕者拔罐無效

拔罐雖然可以祛濕,但拔罐只適合因外濕導致的不適癥狀,如風濕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內濕由脾失健運所致,患者常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這些癥狀很難通過拔罐緩解,而且拔罐也無法健脾,對於內濕基本無效。

而艾灸不但可以祛除外濕內濕帶來的種種不適癥狀,還能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相較於拔罐只對外濕有效,艾灸自然更為合適。而且艾灸比拔罐操作方便,在家就能操作,只要使用得當,就可以把體內濕熱毒邪悉數祛除。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臨床上,常見寒濕困脾、濕熱困脾、聚濕成痰等症型,因此針對健脾,必須分型治療。由於「濕」的類型、部位、程度不同,加上個人體質、癥狀的差異,如果不知道如何配穴,請後台留言諮詢。針對今天談到的濕熱毒邪問題,自然是由濕熱困脾所致。

濕熱困脾,建議清利濕熱,建議艾灸中脘、天樞、足三里,以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艾灸陰陵泉、承山,以清利濕熱、利水消腫。同時,建議少吃燥熱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因為濕熱與積食、消化不良有關),以免體內垃圾瘀滯。

藉助艾灸,祛除濕熱毒邪,身上鬆快了,脾胃強壯了,再行進補,吸收效率就高。這才是真正為秋冬打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月經遲遲不凈怎麼辦?艾灸這個穴位就能搞定!
初秋的頭等大事:先排濕毒再進補!否則瘀堵經絡,耗傷氣血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