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慶帝為何會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揭大清衰敗原因

嘉慶帝為何會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揭大清衰敗原因

原標題:嘉慶帝為何會是一個平庸的皇帝?揭大清衰敗原因


在大清王朝中,有這樣的一位皇帝,他前承「康乾盛世」後接鴉片戰爭。可以說,這位皇帝是大清王朝中十分關鍵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清中衰皇帝:嘉慶帝。如果說將清王朝的衰敗歸罪於一人太過的武斷,那至少可以說在嘉慶皇帝時期,大清王朝就已經開始加速走下坡路。嘉慶帝只不過是一個平庸的好人而已!


嘉慶皇帝的二十多年統治,就在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過去了。


二十多年間,雖然經常心灰意懶,但是他從來沒有放鬆過權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不倦地處理政務。


其實,這種勤奮已經成了一種慣性,成了一種「懶惰」著的勤奮。他弄不明白為什麼他越努力,形勢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找遍了所有藥方,為什麼還是不見效。越到後來,皇帝越對扭轉社會大勢喪失了信心,他已經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


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經升華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實錄」辦事。


嘉慶二十年(1815年),禮親王昭璉因小事將其屬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內,嚴刑拷打,手段非常殘酷。皇帝聞知十分生氣,判昭璉革去王爵,圈禁兩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皇帝早起恭閱康熙「實錄」,看到內有平郡王納爾圖打死無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當時康熙的處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監禁。禮親王案遠較之平郡王案輕,於是皇帝當日下旨,改變前判,「敬承家法」,將昭璉釋放。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九日,宮內文穎館失火。火勢不大,內宮太監鑒於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訓,怕引來壞人混入宮中,沒有開宮門命護兵入內救火,而是由太監們親自撲滅。按理說這事處理得不能算錯。可是嘉慶皇帝在八天之後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實錄」,內載乾隆帝規定,凡宮內園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開門放外邊人等進內撲滅。於是皇帝根據這一記載,以違背乾隆指示為由,下旨處罰有關官員。



正是在這種不論時間地點一律按「實錄」辦事的原則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沉淪,皇帝也在迷茫中一天天老去。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孔子後人、第七十三代衍聖公進京面聖,回來後把皇帝的談話一絲不苟地記載下來,使我們得以直擊這位皇帝晚年的精神面貌。皇帝一見面就說:「我想到曲阜去,不能,你知道不?山東的水都過了臨清了,這個怎麼好,真沒法。聖廟新修的,我等到七八年後去,又殘舊了,怎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網 的精彩文章:

厲害!武則天一生創下四個歷史之最
江充為什麼能讓漢武帝輕易的相信巫蠱之禍?

TAG:趣歷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