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兒童內鏡醫生需要掌握的3項新技術

兒童內鏡醫生需要掌握的3項新技術

成人消化內鏡醫生切腫瘤、篩查早癌,搞得熱火朝天,兒科醫生不能去追,因為這在兒童人群里是醫生一輩子也難見到的罕見病。在傳統內鏡技術領域裡,兒童內鏡醫生重點是掌握內鏡下診斷、活檢、止血、取異物,圈套切除幼年性息肉。

然而,我想分享的是,兒童內鏡醫生還要掌握3項新技術:

第一,快速植入鼻空腸管技術。在大型兒童醫院,給患兒放一根鼻空腸管,多數都需要資深專家來解決,重要的是,按傳統的技術操作,醫生過得並不快樂,醫生和患者難以逃避X線的輻射,胃鏡拔出來的時候管子可能跟著帶出來了,花了二三十分鐘可能還沒成功,麻醉師可能提心弔膽,家長更在門外惶惶不安。2014年,我的同事給一位來自北京的中學生放置鼻空腸管,用的是傳統的胃鏡輔助技術,結果反反覆復失敗,將近花了半小時才成功。後來孩子她媽媽痛哭流涕的說,那過程太痛苦,不想活了。她媽媽向我傾訴,如果當時在門外知道孩子這麼痛苦,早就衝進去叫停了,甚至要打醫生。這場對話對我刺激很大。當時我想,在我們希望家屬理解醫學的無奈的時候,更要努力解決醫學自身存在的技術問題。時至今日,這樣的痛苦,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不少醫院,早已不再重現,因為我們在技術和器械上實現了創新,有了快速植入鼻空腸管技術。研究結果顯示:低年資內鏡醫生就可以熟練完成,全部過程不需要X線,最短時間1分23秒,一般只用2-4分鐘,大幅度節省手術時間,讓病人早點醒過來,實現平安最重要!

第二,全結腸植管技術。標準名稱是結腸途徑經內鏡腸道植管術(tran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簡稱TET)。在病人無痛苦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向全結腸植管,並將管道長時間保留在結腸,滿足全結腸覆蓋、重複給葯?如美沙拉嗪溶液、中藥、激素、止血藥和菌群移植。在全世界的醫學技術名單里,原來是沒有辦法實現的。2015年,我們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初衷就一個:糞菌移植的菌群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結腸來,到結腸去,最符合生理需求,滿足生理邏輯需求的技術就代表前途,因此,結腸TET是菌群移植體系建設的關鍵點之一。從臨床試驗到2017年獲得國家食葯監局批准,該技術已經用於大量成人和兒童病患的治療,並將由中國傳向歐洲和澳洲。在近20年,兒童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過敏性腸炎的發病率的增長速度比中國的房價增長速度高得多。還有一部分腸道菌群異常相關的腦腸軸疾病,如部分癲癇、自閉症、抽動穢語綜合征等,也是越來越多,我們研究發現,全結腸途徑的菌群移植方便、有用。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我們要走過的未來,全國有大量的患兒需求這一全新的給葯途徑,這個背景很重要。

第三,菌群移植技術。菌群移植技術主要包括糞菌移植和配方菌群移植,這些技術發展很快,我們需要在認識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基礎上,將菌群移植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途徑,治療合適的人群,解決其他醫院不能解決的臨床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張發明 來源:糞菌移植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上皮內瘤變與異型增生
結直腸癌的元兇—大腸腺瘤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