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種罕見野獸,嚇退成吉思汗大軍,到清朝卻成了僧人豢養的寵物

一種罕見野獸,嚇退成吉思汗大軍,到清朝卻成了僧人豢養的寵物

儒家經典《禮記》中有一句話,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數千年。這句話就是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即所謂「天人感應」之說,認為王朝興衰,都會通過自然界的某些非同尋常的現象表現出來,比如一些罕見動物的異常形態或行為,往往會被與虛無縹緲的「天意」聯繫起來。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一套獨特的「祥瑞災變」文化體系,被歷代封建王朝沿用。

古代自然科技水平落後,動植物學發展水平嚴重滯後,某些罕見獸類動物,或者某些常見獸類的變異品種,一旦被發現,往往會讓古人覺得不可理解,進而會引申到這些是「上天」意志的體現,有的會被認為是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徵,有的會被認為是天下將亂的「亡國之兆」,皇帝對這些事也會非常重視。這種事在科學昌明的今天看來殊為可笑,但在古代卻是司空見慣。

在古代的「祥瑞」體系中,各種奇異動物、鳥類獸類佔到很大比重。除了人所共知的麟、鳳、龍、龜四大靈物,其他還有白狼、白鹿、赤兔、獬豸、貔貅、狻猊、騶虞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這些動物之中,有些純屬想像臆造,有些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但也有一些至今仍無法獲知其真實面目。有一種罕見獸類,在數千年歷史記載中,僅僅出現過寥寥數次,人們對它的真實「身份」至今無法確定。

這種罕見野獸就是「甪端」。《漢書》之《子虛賦》首次提到這種動物,在漢朝的皇家園林里出現過這種動物,「其獸則麒麟、甪端。」關於這種野獸的外形,《漢書》之《音義》解釋為「甪端似牛,角可為弓」。《說文》記載,甪端「出胡休國。」《史記集解》記載,漢朝大將李陵,就是後來戰敗投降匈奴那個李陵,還曾經「以此弓十張遺蘇武也」,把甪端的角做成了弓送人。這是甪端第一次露面,由於記載語焉不詳,給人留下一個外形似牛、頭上有角的模糊的獸類印象。

到了宋朝,人們開始把甪端認為是一種祥瑞獸類。在《宋史》之《符瑞志》記載中,甪端被人為神化渲染,認為它能日行「萬八千里」,如果有賢明君主在位,甪端就會「奉書而至」。在北宋歷代皇陵前,甪端獸的石像大量出現,幾乎每個皇帝陵寢前都有甪端獸石雕。

甪端最為「出彩」的一次表現,出現在宋末元初之時。《元史》記載,,太祖十九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大獲全勝,花拉子模末代國君札蘭丁走投無路,逃奔印度。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想趁機進軍印度,把印度也收入蒙元版圖。然而此時發生一件意外之事,「帝至東印度國,甪端見,班師」。

《元史》之《耶律楚材傳》記載,「形如鹿而馬尾」的甪端出現後,成吉思汗驚疑不定,「帝以問楚材」。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心腹重臣,他博學多聞,告訴成吉思汗,這種野獸名叫甪端,是一種瑞獸,天性「好生惡殺」,它在此時出現,是告諭陛下,「願承天心,以全民命」,不要再肆意征伐屠戮,應該愛惜士卒百姓生命。成吉思汗雖然悍勇絕倫,對耶律楚材之言也不敢不聽。因為如果繼續進兵,就會觸怒「神獸」違背「天意」,對一個封建帝王而言,這是他不願做也不敢做的。一隻甪端獸的出現,居然嚇退了驍勇善戰的成吉思汗大軍,蒙元大軍就此立即撤兵。

此事記載於正史《元史》和耶律楚材《神道碑》中,不同於一般野史杜撰。神獸天意之說當然是無稽之談,整個事情經過,一望可知是耶律楚材在借題發揮,變相勸諫成吉思汗息兵止戈,不要窮兵黷武。但引發此次撤兵的甪端的形象,仍然是霧裡看花,描述極為簡略,讓人無從辨識其真實「身份」。

此後歷經數百年,甪端在歷史記載中失去蹤跡。直到清朝建立後的康熙年間,甪端獸再度現身人間。清朝著名學者、詩人,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禛,曾經寫過《隴蜀餘聞》一書,記載了他遊歷甘肅四川期間的見聞,消失已久的甪端獸赫然出現在書中。

《隴蜀餘聞》記載,在川中洪雅的一座高山上,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眾多珍奇異獸繁衍生息於其中,「甪端,不傷人,山僧恆養之。」甪端竟然成了僧人豢養的寵物。《洪雅縣誌》也記載,「山有獸焉,以甪端名之。甪端不傷人,且近佛,則其性慈」。

由於古代對甪端記載太過簡略,現代動物學專家至今對甪端的真身意見不一。有人認為它是長頸鹿科動物霍加狓,它倒是符合《元史》記載中「似鹿而馬尾」的特徵,且頭上有角,但其僅見於非洲剛果一帶原始森林中,數量極為稀少,不大可能遠涉重洋來到亞洲。也有人認為,甪端極有可能是羚牛,羚牛不僅符合「甪端似牛,角可為弓」的記載,其棲息地也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南山區、印度、不丹等南亞國家,孰是孰非,只能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唐朝一大將打了敗仗,對一幅畫像焚香叩首,結果敵軍不戰而退
唐朝戰俘當上一個小國的宰相,誰犯錯他打誰,皇帝犯錯他照打不誤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