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時期為何難以有大同社會,原因就在這裡!

先秦時期為何難以有大同社會,原因就在這裡!

眾所周知,說到先秦時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社會大同這個話題,諸子百家們也為此付出了努力,無論是對百姓的尊尊教導,還是跋山涉水去求和避戰,亦或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因為當時的社會人類在自然面前顯得如蜉蝣般渺小,人力終究抵抗不住自然的力量,因此本身就帶有了和睦相處的想法,外部的戰亂更是讓大同社會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的共識,諸子們的言行舉止無不將家國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舉措終究還是失敗了,畢竟歷史的潮流難以阻擋,今日將為大家詳細解說為何大同難以存在,然而卻在今日也有著借鑒意義。

群體的分離是先秦大同社會難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首先,大同為何在諸子們的眼中存在,主要是之前人們的生存方式是相聚而居,食物的來源,領地的劃分,矛盾的解決等都是輕而易舉便可以解決的事情,當然戰亂也讓諸子們希望回到大同社會。然而之前的相聚而居在三代時期卻不是如此了,而是分散而居了,從前的大群體漸漸分離成為了多個不同的小群體,文化的差異,利益的分歧,成王敗寇之爭隨之而來。團體之間的鬥爭慢慢發展成為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情境便是最好的例子,硝煙四起,國家間的爭權奪利還可能因為諸子們的努力回到大同社會么?不能,歷史的潮流是如此發展,難以逆轉。

經濟因素是先秦大同社會難以存在的原因之二。

有的史學家也認為,經濟原因是大同社會無法存在的根本因素。首先,上述原因是大團體,國家層面的競爭,經濟因素在當時更趨向於百姓之間的鬥爭。熟悉先秦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靠井田制獲得的土地糧食是當時百姓的生存之本,雖說能夠穩定當時的局面,然而卻有著無人知曉的弊端。井田制似乎更能夠讓氏族解體,氏族大家都開始另立門戶,十口之家開始分離,因此在一起吃穿用行的行為隨之消失。同樣個體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多。

再者,分開之後各自而居,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的不同決定家庭的興旺,經濟的差異是矛盾爆發的根源。

資本社會如此,當時亦是如此,群體的分離,分工合作讓生產分配等一系列環節都產生了不平等的因素,工商業者,士族大家開始欺壓底層百姓,為了財富不擇手段。從此之前積累的互相信任變成了互相仇視,就比如現代社會鄰居往來的頻繁度一樣,經濟的變化導致人心的變化,人心的動亂必將需要政治上的穩定來壓制,否則便會危機四伏,所以按照邏輯的推理,政治上的因素不是大同社會消失的根本因素,取而代之的卻是經濟因素。

時代的變遷,潮流的發展,政治只能相應變化,社會才能進步,所以說諸子百家的一系列努力都無法回到以前,然而諸子百家看似無濟於事,卻還是有著積極因素,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知一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殺母仇人?
不殺功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歷史上也只有他們三個做到了!

TAG: 歷史知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