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吳京導演劉慈欣科幻作品 居然請到奧巴馬來參演

吳京導演劉慈欣科幻作品 居然請到奧巴馬來參演

吳京導演劉慈欣科幻作品 居然請到奧巴馬來參演

說起吳京,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國內知名的武打明星,自從他自導自演的《戰狼》系列上映以後,票房以50億之高的成績收官,這讓許多導演都羨慕不已。最近他又在拍攝一部新作,而且連奧巴馬也忍不住去客串了一下。

吳京導演劉慈欣科幻作品 居然請到奧巴馬來參演

吳京在《戰狼2》火了以後並沒有急著拍攝戰狼3,而是先緊著完成《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變而成的。

在這部電影里,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人會來參演,那就是奧巴馬,由於他是劉慈欣的書迷,所以忍不住要和吳京合作一下,客串劇里的一個角色,這讓吳京也非常激動。

雖然有吳京的加盟,但導演表示,這部影片並不是一般意義的動作片。

由郭帆執導、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日前曝光了一支30秒的貼片預告。片中,吳京飾演的宇航員首次亮相:在短暫的劇情里,他和俄羅斯籍的同伴一起走向了空間站艙門,正要執行某項嚴峻任務。《流浪地球》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許多巨大的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影片正在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檔期將於近期公布。影片背後有怎樣的製作故事,新京報獨家專訪導演郭帆,揭秘這部科幻作品。

吳京導演劉慈欣科幻作品 居然請到奧巴馬來參演

影像

科技感太多,會有違和感

劉慈欣創作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如同他的長篇名作《三體》一樣,藉助雄渾的想像力,在極端危機之下,再次對人類本身命運和人性發展進行拷問。《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曾執導過奇幻影片《李獻計歷險記》,對於「中國風」科幻,有著自己的見解。

第二版預告中,以落滿灰塵的報紙、泛黃的老照片(專題)、廢棄的錄音機和充滿雜亂電波聲的新聞播報展示了「昔日家園今何在」的傷懷。此外,預告片中夾雜了不少紀錄片式「彩蛋」:例如一直以來自稱劉慈欣粉絲的奧巴馬總統正在鏡頭前關於「流浪地球」計劃作相關演講;科學家霍金在現實中提出的「深空探索計劃」,和該計劃也有所聯繫。同時,預告片畫風比較寫實,中國航天飛船的畫面在預告片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此,郭帆解釋,「我們選擇了接近寫實狀態下的風格,如果科技感超出太多了,太不現實,我們怕觀眾會有強烈的違和感。因為中國人對航天是有認知情感的,所以我們選擇了航天因素。於是影片的科學質感、技術質感、美術質感都是按照中國元素寫實方向去做。」

創作

四位中科院專家參與研討

影片如何將小說中的場景真實化、合理化、本土化,都面臨巨大挑戰。該片拍攝前就打造了幾十人的概念設計團隊,整個美術部門(包含置景工人)曾達到600人左右。整個影片搭建的實景延展面積高達十萬平米。同時,該片歷時15個月,打造了3000多張概念圖,8000多張分鏡。為了把影片表現得更系統、真實,編劇團隊甚至構建了整個世界觀。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全方位做了一百多年的編年史,只為把這些文字具象成畫面。

「劇本都會將對應的概念設計再增加很多新的東西,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特效和實景匹配在一起才可以呈現出動態的畫面。」郭帆表示,同時為了保證影片的科學嚴謹,影片專門邀請了四位中科院專家共同研討設計中的世界觀。「我們在天體物理和力學上的知識很有限,需要專業的科學團隊去解決,包括後期計算中的天體運行規律。最有意思的是,我們最後結尾設定的一種現象,剛好就是其中一位科學家研究的課題。」

演員

吳京加盟,稱被劇本感動

吳京出現在最新版貼片預告中:他和一位俄羅斯宇航員對話,俄羅斯宇航員表示,一百多年前空間站是俄羅斯發明的,全世界的空間站都是俄羅斯製造。隨著鏡頭一轉,Made In China的字樣呈現在銀幕上,面對能否成功出艙的質疑,吳京非常肯定也神情淡定地說了一句,「會的」,給影片劇情的走勢增加了幾許懸念。《戰狼2》後,吳京對出演電影的選擇非常謹慎,他曾說在家養傷時,跟郭帆導演因聚餐讓他發現了這個劇本,看完後當即熱淚盈眶。了解完整影片籌備的狀態後,他認為這個項目跟他籌備《戰狼》系列時的狀況很像,在郭帆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當初的那個衝勁兒,二話不說就接拍了。原著小說中有很多宏大的場景,也具有比較強烈的冒險動作元素。吳京的加盟,讓人聯想到這部影片在動作方面是否別具看點。郭帆導演介紹說,「全片更注重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環境抗爭的過程,沒有刻意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打鬥,也不是一般意義的動作片。」

■ 導演專訪

影片以人物為核心

很早以前,郭帆就看過無數遍小說《流浪地球》,他認為這部小說更適合影視化。「兩萬多字的小說卻呈現出了極其宏大的世界觀。不過電影最核心的展現還是人物和情感。如果講述核心不是人的話,就很容易變成科教片了。所以想跟隨人的視角去接觸這個世界,感受情節,以人物為核心,從人物出發,也是和小說最大的不同。」

新京報:你怎麼和這個項目結緣的呢?國產科幻本來比較薄弱,拍攝會不會有很大的壓力?

郭帆:2014年,電影局派了五名導演去好萊塢學習,除了我還有寧浩、路陽、肖央、陳思誠。大家去了解一下我們和好萊塢差距,好萊塢的工業流程令我們嘆為觀止。回國後,就一直在想辦法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的工業水準,我們現在比起別人有20到25年的差距。所以我們必須要想辦法去找到合適的拍攝和管理工具去承載中國科幻創作和想像。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很大的,我們都想為國產電影爭口氣,拍屬於中國的科幻電影。

新京報:你曾經說過《流浪地球》一直在追求用中國人的方式,去打造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你認為的「中國人的方式」具體是指什麼?它與美國式科幻片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郭帆:我們到現在沒有太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這是一個新類型的摸索。我們沒有好萊塢科幻片成熟,因為好萊塢的科幻片有文化和美學兩個層面的對應感。比如我們去拍《鋼鐵俠》,演員換成中國人,劇本翻譯成中文,拍完之後其實這個電影不成立。比如我戴個面具你可能馬上就齣戲了。這是因為文化、歷史、價值觀的不同,這些東西造就了具象化的產品。

新京報:所以這次更相當於是一次摸索?

郭帆:可以說,這次完全是個探索的過程。要在劇作、文本上探索到和中國文化、價值觀符合的作品,也要注重和中國美學上的重合,解決好劇作、美學的問題,再去解決工業上流程的問題。中國的文化有很多模糊地帶,有很多流程很難去推進,必須符合中國人價值觀和文化才能符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