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松煙香,桂圓味:她來自桐木村,已風靡四百年

松煙香,桂圓味:她來自桐木村,已風靡四百年

正山小種的傳奇在於,作為中國年代悠久的傳統紅茶,早早便已成為英國皇室的御前珍飲,進而風靡世界;而很長時期內,在國內卻鮮為人知。對應當地流行的說法:「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買」。

我們在尋好茶的過程中拍攝了下面這個視頻,4分12秒中,你將欣賞到桐木關的美好景色正山小種的完整製作過程。

桐木村在武夷山保護區內,由12個村民小組組成,加起來總共1700多口人。集體經濟解散分茶到戶時,茶山總面積為7600畝。隨著茶葉緊俏,村民不斷將自留菜地改種茶樹,茶山面積擴至現在的1萬畝左右。廟灣、江墩、麻粟、掛墩是正山小種的核心產區。

儘管當地政府試圖將正山小種的範圍擴至武夷山市全境,可在當地茶人心中仍有不成文的規定。武夷紅茶共分四類: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煙小種與奇紅。正山小種,特指為桐木村所產用傳統工藝製作,有「松煙香、桂圓味」的紅茶。

桐木村位於武夷黃崗山主峰的中下部,平均海拔約1000米。進入桐木,滿目青翠,在毛竹林覆蓋的山體下面,一叢叢茶樹掩映其間。山間空氣清涼香甜,地處武夷山大裂谷的核心地段,清溪環繞,山風鼓盪。

山間霧氣繚繞,流水淙淙,常年氣溫保持在8~18攝氏度,降水充足,環境濕潤乾淨,茶樹的根干長滿苔蘚,獨一無二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正山小種獨特的味道。而自然和文化「雙世遺」讓其的地位更加特殊。

同樣的茶葉量,同樣的水溫,桐木的正山小種,泡出的湯色為琥珀色,口感香甜,除松煙香外,還有桂圓、粽葉和花香的混合香氣。原因何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山小種技藝傳承人梁駿德看來,除了海拔氣候等環境因素,茶樹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是關鍵。其他地方的茶樹多長於灌木林間,而桐木的茶樹生長在闊葉林和毛竹林之間。

氤氳中的小種茶樹

武夷山向來被稱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桐木村的掛墩更以「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聞名世界。數量龐大的鳥雀將茶樹上的蟲子吃光,免卻茶農打葯之苦。

由於海拔較高,霧日漫長,這裡的植物生長緩慢,一棵矮小的茶樹,很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壽命。比起山外整齊成行的茶山,這裡的茶樹散落在亂石與泥土之間,只能人工採摘,最好的茶工一天也就能采三十斤茶青。

桐木村民世代以茶為生,當地口述傳說將「正山小種」的起源歸於一系列的「偶然」和「意外」。軍隊過境耽誤了茶青製作,那些已經發酵「變壞」的原料,當地人因為不想浪費,用急火烘烤後挑到附近的星村茶市賤賣,沒想到「做壞的茶」反而受到荷蘭商人的親睞,並願意高價收購販至歐洲。

英國人將紅茶的飲用儀式化,並賦予紅茶一種新的高貴形象。茶文化由此發端,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英國人更偏愛武夷正山小種,尤其鍾愛其獨特的煙熏味。《崇安縣新志》載,「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紅如瑪瑙,質之佳過印度、錫蘭遠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國際貿易也改變了武夷山周邊地區的茶葉生態。1823年(道光三年),法國神父羅文正在武夷山桐木核心區的掛墩村建立天主教堂,幾經修葺,保留至今。教堂外鐵鐘上的英文顯示出這裡早在約200年前就與西方世界產生了聯繫。時至今日,桐木大部分村民仍信仰天主教。

在英國人尤其喜歡的那幾種紅茶中,唯獨正山小種是松煙熏過的味道。這種鮮明的識別性是其風靡數百年的原因之一。松香味道與其傳承久遠的以「青樓」做茶關係密切。所謂「青樓」,是指「用來做茶青的地方」,被當地人稱作初制廠,是茶初制環節的一站式工廠,萎凋和烘乾兩道工序都在杉木修建的青樓完成。

青樓

青樓一般為3~4層的木頭房子,每層都具有它特殊的功用。房子下面留有多個燒火的灶口,第一層為烘乾室,火灶燒制當地特產馬尾松,用於烘焙茶葉。第二層為控溫室,經過開關木門來調理溫度,地面熏煙槽,蓋上磚塊,松煙就從磚塊縫裡慢慢冒出來,頂上設有焙架,用以放置竹篩,發酵好的茶葉或放置在地上的竹筐里,或放置在焙架的竹篩上進行烘乾。第三層為萎凋室,將茶葉均勻地晾在竹席上進行萎凋。二、三層之間用竹席相隔,二層松煙的溫度透過竹席的縫隙對三層的鮮葉進行萎凋。

熏焙

桐木村海拔高,制茶季陰雨連綿,村民用馬尾松加溫烘焙茶青,這便留下了特有的松煙香味。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的內質,會有一個漫長的轉化過程。在長時間的靜置陳放、復火過程中,起初的松煙香與優秀豐富的茶葉內含物質相互作用,煙焦味完全散失,繼而轉化為的桂圓乾香。

當代茶界泰斗張天福所說:「正山小種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更是武夷山的獨生子女」,以此形容的正式青樓熏煙工藝的獨一無二。桐木仍保留了從祖輩傳承而來的老舊青樓。只是隨著內銷需求的增加,當地茶農逐漸用加溫萎凋槽和烘乾機的無煙新工藝,替代了這種熏焙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的傳統工藝。

我們所精選正山小種,正是由金駿眉核心創始人梁駿德監製。他是桐木村公認的紅茶制茶大師,堅持正山小種的傳統工藝,恢復了在發酵與烘乾之間的「過紅鍋」的傳統工藝,即在燒至180攝氏度的鐵鍋中,雙手不斷快速翻炒著茶葉。目的是為了阻止茶葉繼續發酵,同時也給茶葉提香,增強回甘。

此次精裝簡裝皆有煙雲(傳統)和繁花(新工藝)兩種口味。傳統工藝中的煙熏口感讓正山小種有極強的辨識性,「煙雲」即以數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精製而成。而作為新工藝紅茶,「繁花」突出悠長的花香果香與清冽感,是現代手工紅茶的典範。兩款對比品鑒,更能領略正山小種的美好。

梁駿德正在「過紅鍋」

傳統制茶講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茶師要根據當年茶青的不同,當時天氣的變化,隨時調整。也正因此,才有了流傳當地的那段民謠:「熏焙學一世,才能做小種。」而產量上遠遜於機器的傳統工藝,其堅持的價值在梁駿德看來,對於味覺巔峰的追求沒有止境,唯有靠人來實現。

點擊以下圖片

一鍵下單「正山小種 煙雲/繁花」

點擊以下圖片

一鍵下單「正山小種 煙雲/繁花」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蕭肅未起看濃情
落在《金瓶》和《紅樓》里的桂花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