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德國,下一個擁核國?

德國,下一個擁核國?

原標題:德國,下一個擁核國?


作者 | 李連環


想像一下,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德國。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場真正的辯論,就發生在今天的柏林。


1945年8月9日,原子彈「胖子」在長崎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來源:視覺中國)


德國《星期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上個月在頭版頭條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需要核武器嗎?」的文章,並配有一張將美國代號「胖子」(Fat Man)的原子彈塗成德國國旗顏色的圖片。



Welt am Sonntag報紙照片



「胖子」(Fat Man)


「自1949年來第一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再站在美利堅合眾國核保護傘之下。」德國政治學家克里斯蒂安·哈克(Christian Hacke)在文中寫到。


「海森堡之謎」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能造出原子彈?戰後幾乎人人都在問這個問題。


事實上,戰爭甫一爆發,納粹德國就秘密開展了代號為「鈾工程」(德語:Uranprojekt)的核武器開發計劃。那時,德國不僅佔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約阿希姆斯塔勒(位於捷克斯洛伐克),還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1942年,二戰進入全面轉折,不論是在北非戰場、東線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軸心國陣營的國家都失去了優勢地位,此時的希特勒急切希望擁有一種超級武器,扭轉戰爭局面。


但是,當時項目負責人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沃納·卡爾·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卻向希特勒遞交了一份令其失望透頂的報告,報告稱原子彈短期內無法研製成功。希特勒只能放棄原子彈,開始轉向V-2導彈(Vergeltungswaffe-2)的研製,原子彈就這樣與希特勒擦肩而過。



海森堡(1901—1976),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而在大西洋對岸,另一陣營的科學家們正加緊開展「曼哈頓」工程,誓要搶在納粹德國之前研製出核武器。是「技」不如人,還是崇高的道義?海森堡最終沒有將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交給希特勒,而是在被抓3個月後聽到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


事後,海森堡堅定地說:「希特勒就是一個戰爭狂人和瘋子,無論如何都不能給他原子彈。」《量子物理史話》書中稱,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


德國自己放棄了核選項


是上帝的骰子還是人的良知?或許已無從考證,但戰敗後的德國確實背負上了戰爭的十字架。根據雅爾塔會議,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並逐漸分裂成兩個國家。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冷戰期間,處於東西方對峙前線的德國,一直擔心倘若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演變成一場全面戰爭,自己將化為一片放射性廢墟。在1968年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Non-ProliferationTreaty)和1990年簽署的「二加四條約」(Two Plus Four Agreement)中,德國承諾永遠不獲取核武器。


戰後德國從來沒考慮過晉級「核大國」之列嗎?其實不然。


上世紀60年代早期,當時的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對美國作為盟友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曾向查爾斯·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詢問是否可能將德國納入法國的核打擊力量,「他被禮貌地拒絕了」。


但德國《時代周報》主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約瑟夫·約費在《德國為何放棄核武器?》一文中卻稱,讓德國放棄核選項的並不是國際壓力,而是國內的抵制,「雖然其中原因仍將讓文化歷史學家捉摸不透,但德國確實變成了世界上最反核的國家——它對核的厭惡比日本更甚。」



1970年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


約費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在德國的核設施所在地,抗議者和警方之間的激戰開始帶有內戰的意味,逼迫政府讓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放棄了可能製造核彈的設施:燃料加工系統、再處理裝置和「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只有中心環節——動力反應堆——保留了下來。


可以說,是德國人自己放棄了核選項。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1年日本福島(Fukushima)核電站發生災難性事故後,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甚至宣布了一項到2022年放棄利用民用核能的計劃。德國最後一座核電站將於2022年底停工。


軍事「矮人」


作為一個在歷史方面負擔不堪的國家,德國政界人士一直極力避免討論國防問題,擔心因向軍隊投入更多資源而遭選民疏遠。


四年前,德國軍隊登上了世界新聞頭條,原因令人咋舌。


2014年9月,德國聯邦國防軍被派往挪威參加北約軍事演習,「天才」的德國士兵竟將掃帚塗上黑漆,安裝在「拳擊手」的炮塔上,「假裝」裝甲車上的炮筒。德國聯邦議會國防專員漢斯-彼得·巴特爾斯承認,自2011年重組武裝部隊以來,德軍戰備狀況惡化,裝備情況極其糟糕。


原來是「貧窮」催生了想像力!



▲德國士兵將掃帚塗上黑漆


《華盛頓郵報》援引一名德國武裝部隊議會官員的話稱,德國軍隊實際上「不能部署集體防禦」。巴特爾斯同樣表示,儘管在海外仍保留小規模行動,德國軍隊對較大衝突將無法防禦。


《參考消息》今年3月報道稱,對長期缺少能夠使用的坦克、零部件、防彈背心和冬裝的抱怨,已經讓人對德國所作的在北約內部承擔更多責任以及打造歐盟聯合軍事能力的承諾產生質疑。

根據《華盛頓郵報》爆料,德國聯邦國防軍的飛行員正在使用私人汽車俱樂部所屬的直升機進行訓練,因為大部分軍用直升機都在維修。


80年前曾對同盟國軍隊造成嚴重破壞的潛艇部隊面臨同樣的困境,據《今日俄羅斯》報道,德國6艘212A型潛艇中沒有一艘可以離開港口。而風靡全球的244輛豹2(Leopard 2)主戰坦克中只有95輛準備就緒,剩下的坦克要麼已解除武裝,要麼缺少關鍵備件。



豹2主戰坦克


當前,德國仍然處於從徵兵模式(conion-based model)到志願軍模式的轉型期。從真人秀節目到遊戲廣告,德國國防部為「招賢納士」想盡辦法,仍然無法填補志願軍隊伍。「對於許多德國人來說,穿著軍裝仍然存在恥辱感。」據《時代周刊》報道,德國計劃招募外國人補充軍力。德國國防部證實,將與非德國公民一起解決兵力短缺問題。



德國軍人真人秀節目


「沒有東西能飛,沒有東西能浮,沒有東西能跑。」哈克這樣形容。


常規防禦力量尚且如此,遑論擁核能力!


被「擊碎」的「安逸夢」

事實上,德國自加入北約、歐盟後,即處於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核保護傘之下。數十年來,德國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種保護是理所應當。


而對軍事打擊能力一向「佛系」的德國為何在這個時候掀起「擁核」輿論呢?


對,你猜的沒錯!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上台擊碎了德國人的「安逸夢」。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和歐洲中心高級研究員康斯坦策·施特爾岑米勒稱,德國陷入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嚴峻的安全困境。



特朗普多次公開指責北約盟友的軍費投入不足,逃避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並將矛頭對準德國,甚至以撤出北約駐德基地的3.5萬美軍來威脅德國,強迫德國增加軍費開支。


今年7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與歐洲盟友們針鋒相對。與會首日,特朗普即在推特上開炮,「德國向俄羅斯支付數十億美元的天然氣、能源費用,北約得到了什麼好處?為什麼29個國家中只有5個國家履行其義務?美國承擔著保護歐洲的費用,但卻在貿易中損失數十億美元。北約各國必須立即將軍費開支增加到其GDP的2%,而不是在2025年前。」



2018年峰會


如今,歐洲人漸漸意識到,數十年的削減成本和依賴美國軍隊已經破壞了歐洲自己的防禦機制。歐洲理事會國際關係研究機構研究員尤里卡·弗蘭克(Ulrike Franke)表示,「進行一場戰略性的辯論,對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是必要的。」

一場嚴肅的辯論


「這是唐納德?特朗普時代德國安全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施特爾岑米勒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到。


當關於「德國是否需要核武器」的論題一出,迅速被德國專家們批評「魯莽、愚蠢、具有煽動性」。「對於一個如此在意自己在歐洲是不是被孤立的國家而言,這樣的舉措意味著戰略自殺。沒有哪個主流政黨會支持。」施特爾岑米勒說。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場辯論不嚴肅。


華盛頓新銳媒體《政治》(POLITICO)報道,有專家建議,德國可以考慮資助法國軍火庫,作為歐洲防務聯盟旗幟下歐洲範圍內「擴展威懾」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是發展自己的核力量。



漫畫「核保護傘」


哈克則爭辯道,「依靠歐洲的解決方案是『虛幻的』,因為各國的利益是如此不同。」對他而言,下一步是明確的:「鑒於新的跨大西洋關係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對抗因素,必須優先考慮以核威懾為基礎的國防。」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兼前德國駐美大使沃爾夫岡·伊辛格則反問哈克,「德國是國際不擴散制度的掘墓人?誰會想要那個?」


當前,歐盟內部充斥著民粹主義者和威權主義者的挑戰,歐洲大國們對於「構建一個怎樣的歐洲」還存在諸多分歧。而在北約內部,建立一個歐元區核集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不用說建立一個以核為基礎的歐洲防務聯盟。

默克爾承認了這一點,她在一次演說中稱,德國將不得不「更多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讓人聯想到同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右翼便一次次地想突破「和平憲法」的束縛,妄圖「修憲」,但日本政府始終堅守「無核三原則」的基本政策,即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歷任首相在廣島和長崎的紀念儀式講話中都會重申。


而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核武器國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德國作為條約成員國,不具備發展核武器的法理依據。


《政治》援引近日德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15%的德國人支持的國防支出超過了默克爾承諾的到2024年每年支付GDP的1.5%。


「如果德國希望得到美國的認真對待,並得到歐洲的信任,其領導人還需要認真對待常規防禦——並說服持懷疑態度的選民相信這是必要且緊迫的。」施特爾岑米勒在《德國會成為下一個擁核國嗎?》的文末稱。


而那些擔心德國國防軍事力量的發展是否會與「納粹」產生聯繫的「悲觀主義者」們暫時可以放下心來,歐洲外交委員會(ECFR) 弗蘭克說,「畢竟我們花了9年才購買武裝無人機。」


來源 | 海外網

編輯 | 李連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麻省理工校長刊文:美國的對華政策犯了錯誤
不滿特朗普移民政策!加拿大多地爆發大規模抗議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