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你體虛了嗎?快讓草本界的高個子來幫忙

你體虛了嗎?快讓草本界的高個子來幫忙

仰望岐黃中醫 性命 心靈

關注並在公眾號首頁回復關鍵字:

回復「入群」:加入中醫養生微信群

回復「切脈」:比現場魔術更裝B,3分鐘教會你老中醫切脈

回復「調理」:仰望岐黃在網上發現了一個很好的自助中醫調理系統,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可以推薦不少調理方法,很全面也挺準確,趁著免費推薦大家抓緊試試!

說到

黃芪

許多人都知道

黃芪是補氣的

而黃芪這種植物

未必每個人見到了都能認出來

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黃芪之妙

黃芪到底長啥樣兒?

草本植物里,黃芪的身姿實在特別,看一眼再不會忘記。

五六月,在華北、東北、西北、內蒙古的山坡處處可見。高大的草本,近兩米的身材,既不魁梧也不臃腫。棕黃色的主枝直立向上,豐碩秀美。小小的葉片排隊一樣整齊地站在細細的枝條上,葉片兩面有白色細細的絨毛,像羽毛一樣飄逸。金黃色的花骨朵一串串掛在葉子旁邊,花瓣大而低垂,像古代王孫公子金色的環珮。微風吹來,看它羽臂輕搖,環珮擺動,儼然一位風度翩翩、倜儻風流的貴族公子正緩緩從原野上走來。

黃芪的根更是特別。一年一年,深深扎入泥土,無限伸展,盤根錯節,三年竟可達二米多長。晾乾、切開,黃芪片像一朵朵盛開的黃色菊花的花心,全是甘甜怡人的笑容。因為色黃,因為個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做黃芪。」因為黃色是皇族的象徵,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黃芪,古代也稱作黃耆,王孫。

黃芪為什麼叫「黃芪」呢?

關於黃芪的來歷,民間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有一位善良的老中醫,姓戴名糝,善針灸,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助人,後因救墜崖兒童犧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黃,人謂之「黃耆」,以示尊敬,意為面黃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後,人們為紀念他,便將其墓旁生長的一種草藥起名為「黃芪」。

原來黃芪是味有故事的中藥

在歷史上,關於黃芪的典故和傳說更是數不勝數。

蘇軾篇

當年蘇軾大病初癒,三十九歲謫居密州,常喝黃芪粥,寫下千古名篇詠黃芪。當時他「齋居卧病禁煙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芪煮粥薦春盤」。黃芪粥成了他病後補養虛弱身體強有力的支柱。

白居易篇

白居易也把黃芪當作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之一,作詩曰:「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芪數匙粥,赤箭一甌湯。」

王維篇

王維在送別友人時依依難捨,不禁潸然淚下,嘆道:「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胡適篇

胡適先生的一生,也和黃芪結下了不解之緣。1920年秋仲安先生為其看診,以黃芪為主葯醫好了他的病。時隔不久,胡適先生友人馬幼漁的弟弟患水腫,腫到肚腹以上,兩眼都不能睜開,眾醫束手。陸仲安先生又重用黃芪等葯,治好了水腫。中年以後,胡適漸感身體疲憊,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紅棗泡水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胡適把這個訣竅告訴了朋友,也使他們受益匪淺。

柳太后篇

最受黃芪之益的當屬柳太后。據《舊唐書·方技傳》記,當年柳太后突然中風,因為口噤不能服藥,新蔡王心急如焚,請諸多名醫均不能奏效。精通醫藥的許胤宗另闢蹊徑,提出用熱湯熏蒸法為太后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葯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葯氣瀰漫,水霧繚繞,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後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太后便康復如前。

所以黃芪到底有啥神奇的功效呢?

夏天,是用黃芪最多的季節。

俗話說:「立夏開始喝薑茶,三伏就喝黃芪粥。」「常喝黃芪粥,人老病無憂。」黃芪甘溫純陽,益氣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為夏季補中氣之良藥。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百歲老人現身說法,長壽秘訣就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黃芪黑米黑豆粥。

纖長瘦弱的黃芪,竟有如此功效,實屬奇蹟。大家都知道人蔘是補氣良藥,可為什麼柳太后中風不用人蔘而用黃芪呢?這是因為人蔘偏於大補元氣,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而柳太后是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而致。黃芪以補虛為主,最適合用於體質虛弱、易疲勞、倦怠乏力、不想說話、言語無力、虛汗多、大病或手術後的患者。

初乳色的黃芪,質地溫和,貌不驚人,卻體貼入微,把一身的陽氣,一身的正能量,慢慢悠悠,綿綿不絕地滲入人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根毛細血管,每一寸骨骼之中。韌勁十足的甘糯氣息,在「潤物細無聲」中緩緩地推動氣血流動,使肌膚潤澤,五臟六腑也隨之蘇醒。無力低微的生命由此振奮,精神煥發。

葯食同源,黃芪其實是慢性子,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有一個比喻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人蔘就像關羽和張飛,紅參是張飛,生曬參是關羽,而黃芪則是劉備。劉備當年依附劉表以待天時,在不明之境韜光養晦,看似綿弱無力,實則厚積薄發。黃芪本是皇親國戚、王孫貴族,只因生不逢時,地處寒涼,但他於鄉野之中卻依然宅心仁厚,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集天地之陽氣於一身,成醫家聖葯,疾患剋星。正所謂:「情何脆弱夢何痴,做好人勝吟好詩。一縷東風杏林雨,仁心點滴即黃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岐黃 的精彩文章:

陽虛、陰虛、氣虛、血虛,各種虛症進補不一樣!
大米被當作「超級食材」,全球掀起大米養生風潮

TAG:仰望岐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