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9月6日,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由電影頻道《今日影評》主辦的「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論壇」正式拉開帷幕。該論壇將會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長影頻道演播室舉辦四場,今日的兩場論壇分別圍繞兩個問題展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就「接地氣」嗎?電影「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有關係嗎?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剛剛結束的暑期檔,《我不是葯神》以30億的成績成為這個檔期最大贏家,同時有超過70萬的用戶在豆瓣上參與評論,為其打下了 9.0的高分。《我不是葯神》的成功,讓「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繼《戰狼2》《紅海行動》之後又有了一種打開方式。與此同時,投資7.5億的魔幻電影《阿修羅》遭遇撤檔,慘淡收場,即便是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也遠未達預期。

一邊是「現實主義」電影崛起,一邊是重工業電影的翻車,兩場論壇多少與暑期檔這兩個現象有些關聯。圍繞兩個論題,青年電影人和影評人們組成正反雙方,唇槍舌劍,展開激烈辯論。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就「接地氣」嗎?

近年來,中國電影人緊扣時代脈搏、深入現實生活,創作出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系列透過真實事件體現軍人精神;《我不是葯神》《滾蛋吧!腫瘤君》等諸多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現實主義作品,均收穫了好評。

與此同時,也有《七十七天》《南極之戀》等影片,雖來源於真實生活,卻被觀眾質疑劇情不合理、人物不真實,接不上地氣。隨著「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不禁要問:「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否能成為現實主義題材的賣點或標籤?貼上這個標籤就「接地氣」嗎?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北京青年報》新聞研究室研究員胡雅傑認為:「材料」和「製作」同樣重要,如果不符合藝術邏輯、社會邏輯,即使是真實事件改編也不一定接地氣。

影評人賽人表示:真實不是固態的,不是僵硬的,不是單獨存在的,有了事件才能真實。

中國傳媒大學劉碩談到:人和創作都不能脫離生活本身,接地氣是人的心氣和生活的煙火氣,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心靈相通。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陸嘉寧講到:真實事件改編作為一種創作理念在當下是值得提倡的,真實事件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畫像是非常有必要的。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影評人嚴蓬的觀點是:接地氣是一種創作的方法和心態,其實很多不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有真實感和現實意義,所以我們接觸的真實是內在的真實,包括文化的真實。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認為:接地氣的電影不一定是好電影,不接地氣的電影未必不好,但如果我們說一部電影是接地氣的話,它一定是從真實土壤中生長出來的。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總結: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回歸到創作本身來看,所有的「題材」應該是平等的。認清現實必須要跳到比現實更高的地方。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有兩種真實,一個是生活真實,一個是藝術真實,任何我們生產的真實都需要通過藝術真實的再現。

清華大學副教授、紀錄片導演梁君建認為:題材派就是我們要盡量去強調從現實中選取題材,對影片創作的獨特的優勢;所謂的方法派,我們不管從現實還是從哪個選題材,最後要通過方法去達到這樣的方式。電影一方面我們有現實主義的傳統,另一方面也有藝術電影的傳統。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除了在「通往現實主義的道路不止一條」、「要區分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達成共識之外,諸位嘉賓還談到中國「詩史不分」的傳統,這使得觀眾很容易對現實題材影片對號入座,從而干擾電影創作。所以還需加強對觀眾的引導,從電影中受到的真實力量的精神的鼓舞,也不要把它跟現實劃等號。

電影「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有關係嗎?

中國電影逐漸步入工業化時代,觀眾的審美與日俱增,僅僅以華麗的視效和流量演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觀眾,一些小成本電影憑藉走心的故事一樣可以收穫票房口碑雙豐收。《我不是葯神》《超時空同居》《羞羞的鐵拳》都是以小博大的範例。

但小成本影片也不一定和佳作掛鉤。一些質量低劣的影片如《祖宗十九代》《猛蟲過江》《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等同樣是小成本,卻得到一致差評。反觀,一些新導演通過處女作取得成功後,得到了投資方的支持,打造出大製作、特技炫酷震撼的優質作品,如《動物世界》《畫皮2》等。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但是在這其中,不乏一些以次充好,以大投資為噱頭,實際上劇情空洞,人物單薄的影片,並不能在市場收穫好的反響,比如7.5億投資的《阿修羅》。「貧窮」是否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碩認為:花錢多少是一道精細的數學題,質量高低是一門精彩的語文課,但我們花出的錢一定要物有所值。

影評人左衡談到:電影一定是一件花錢的事情,花錢多少決定電影存在與否,這是一個前提。今天中國電影的錢包最應該花的錢就是在智慧、知識這個方面的錢沒有花夠。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剛表示:其實中國不需要太多的「高富帥」,而是需要很多的「經濟適用男」。如果我們的觀念在花錢多少的方面,那勢必會造成整個行業的動態,更多的注意力應該放在電影專業水平的提升上。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梁明則認為:「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的關係不是絕對的,就是看我們的錢怎麼花,但是現在我們花錢花得多,有很多花得不對的地方。很多投資人不是把電影當作電影來做,而是把電影當作金融產品來做,這樣的話方向就錯了。

導演李睿珺講到:我們首先考慮的是電影內容,其次,作為青年導演,可能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作品很難獲得理想的投資,但是不能因為沒有理想的投資,或者比你的期待值低,你就不去做。在前期有限的條件下,沒有錢你可能會想很多辦法,有了錢你可能會變懶。沒有錢會求變,有時候反而會創造出更多意外的驚喜。

導演張嘉佳表示:錢花對才是最重要的,在對的地方花錢肯定是花得越多越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技術高低的問題。

八一製片廠製片人李婭涓認為:現在的觀眾越來越理性化,電影不是奢侈品,希望電影能夠物有所值,切中觀眾的要害。希望我們年輕的新銳導演,把合適的演員放到合適的位置,而不是單純的造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談到:從整個電影的形態來講,無論是技術的追逐還是商業的追捕,都可以拓寬中國電影的疆域,而不是追求那些豪華的大製作、明星的大場面,在當下中國這種低成本的投入選擇多樣化的嘗試是更合適的。

長影節論壇|越真實越接地氣?貧窮限制了中國電影的想像力?



影評人李星文表示:如果專業人士把錢花過了那叫「失誤」,拍電影請觀眾吃飯,你去買菜的時候,這個貴了,那個貴了不能買,最後做不成一鍋好菜,所以我覺得做菜的時候就是做一鍋好菜出來。我的意思就是二百萬的片子,你給他三百萬,讓他在每一個片子上都有充裕的資金,讓他發揮極致。當然也會有人說,姜文的電影也會有不好的時候,《小時代》也會有大賣的時候,這個是觀眾胃口的問題,我覺得不能因為這些現象的存在去動搖我們對電影的基本的定義。

據悉,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論壇」將於9月6日至7日舉辦,論壇的內容之後將會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

【文/楊文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