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溫馨提示:本文約5500字,配圖1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本文上篇中,為讀者們介紹了二戰前德軍裝甲兵的創建、裝甲師的基本編製以及裝甲旅、摩托化步兵旅的編製。裝甲兵和摩托化步兵是裝甲師的兩大主力兵種,但他們的作戰離不開其他兵種的配合和支援,因此德軍裝甲師內還編列了炮兵、工兵、通信兵、反坦克炮兵等諸多作戰單位,並配置了大量的後勤分隊,提供作戰保障。

偵察營

在戰前編成的5個裝甲師中,每個師均編有一個裝甲偵察營,充當探知敵情、捕捉目標的眼睛,相對於裝甲師的其他單位,師屬偵察營的編製在1939年至1940年間較為固定。在1939年9月時,偵察營下轄營部、1個通信排、2個裝甲偵察車連、1個摩托車連和1個重武器連,而第3、4偵察營(及後來編成的第7偵察營)還額外編有1個舟橋工兵排,不過這個單位在1940年被撤銷了。值得一提的是,在1939年時,偵察營下屬各連依然沿用騎兵部隊的傳統被稱為「中隊」,因為在德軍舊有的任務體系中偵察屬於騎兵的任務範疇,不過從1940年3月後全部改稱為「連」。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1935年某次閱兵活動中列隊通過閱兵場的SdKfz 231型六輪裝甲車。

裝甲偵察車連是偵察營的核心作戰單位,每連轄連部和3個偵察車排,連部編有6輛裝有電台的裝甲指揮車;第1排為重型排,編有3輛SdKfz 231型六輪裝甲車和3輛SdKfz 232型八輪裝甲車;第2、3排為輕型排,在1939年時第2排編有6輛SdKfz 221型四輪裝甲車,第3排編有4輛SdKfz 221型裝甲車和4輛SdKfz 222型四輪裝甲車。後來,第2、3排的裝備進行了調整,均編有4輛SdKfz 221和2輛SdKfz 222。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在訓練中通過便橋的SdKfz 232型八輪裝甲車。

依據編製表,裝甲師下屬偵察營共有官兵753人,包括26名軍官、4名文職人員、116名士官和607名士兵,裝備427支步槍、16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3門50毫米輕型迫擊炮、3門37毫米反坦克炮和2門75毫米輕步兵炮。全營編有60輛裝甲車、119輛摩托車、34輛乘用車和68輛卡車。

炮兵團

與摩托化步兵的情況類似,1939型裝甲師的炮兵力量也不算充實,每師編有1個二營制摩托化炮兵團,而按照德軍師級部隊的標準建制,應該為三營制炮兵團。此外,裝甲師所屬的炮兵團最初缺少大口徑重炮,在壓制能力上相對一般師屬炮兵也有所不足。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105毫米le FH 18輕型榴彈炮,德軍裝甲師所屬炮兵團最初裝備24門該型火炮。

炮兵團轄團部、通信排、氣象分隊、測繪分隊和2個炮兵營;炮兵營轄營部、通信排、3個炮兵連和觀測分隊,每個炮兵連編有4門105毫米le FH 18輕型榴彈炮,全團共有6個炮兵連,共計24門榴彈炮。炮兵團的編製員額為1203人,包括44名軍官、4名文職人員、116名士官和607名士兵,裝備的輕武器包括993支步槍和12挺輕機槍。為了能夠伴隨裝甲部隊的步伐,裝甲師下屬炮兵團基本實現了摩托化,裝備大量機動車輛,包括110輛摩托車、104輛乘用車、143輛卡車和半履帶牽引車及24輛拖車。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在公路上摩托化開進的德軍炮兵部隊,車輛牽引的是一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

在1939年9月時,第2裝甲師的師屬炮兵相比其他各裝甲師有所不同,該師的第74摩托化炮兵團第2營被第110炮兵團第1營所取代,後者是一個重型炮兵營,下屬的3個炮兵連中有2個連裝備4門105毫米K 18型加農炮,1個連裝備4門150毫米sFH 18重型榴彈炮,在射程和威力上要優於105毫米輕型榴彈炮。在戰爭爆發時,德軍裝甲師大多沒有編列重型炮兵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適合牽引重型火炮的半履帶牽引車。不過,在波蘭戰役後,各裝甲師的炮兵團均增編了第三個營,配置重型火炮,使全團火炮數量達到36門。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150毫米sFH 18重型榴彈炮為德軍標準的野戰重炮,德軍裝甲師所轄炮兵團在波蘭戰役後增編的一個重炮營。

反坦克營

考慮到裝甲師在作戰中很可能遭遇敵方坦克的攻擊,所以德軍在裝甲師中編列了1個摩托化反坦克營,以滿足防禦坦克的要求。在1939型裝甲師中,師屬反坦克營轄營部、通信排和3個反坦克炮連;每個連轄連部和3個反坦克炮排,每排編有4門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全連共12門反坦克炮,全營共36門反坦克炮。反坦克營的編製員額為519人,包括18名軍官、3名文職人員、103名士官和395名士兵,裝備的輕武器包括315支步槍、2支衝鋒槍和18挺輕機槍,配備的車輛包括63輛摩托車、29輛乘用車和68輛卡車,主要使用六輪輕型卡車牽引反坦克炮。在1939年9月時,第4裝甲師的第79反坦克營缺編一個連,而第5裝甲師的第53反坦克營尚未組建營部。從1940年3月開始,反坦克營改稱裝甲殲擊營。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這幅彩繪展示了由六輪輕型卡車牽引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值得一提的是,第1、3、4裝甲師的反坦克營還曾附屬一個防空重機槍連,用於執行野戰防空任務,全連有189名官兵,包括6名軍官、29名士官和156名士兵,裝備12門牽引式20毫米Flak 30/38輕型高射炮,全連配屬車輛包括15輛摩托車、14輛乘用車、23輛卡車和半履帶牽引車,後者是SdKfz 10型1噸牽引車,用於牽引火炮。在實戰中,為了達到密集的防空火力,常常將配屬的防空機槍連集中部署,加上牽引車的供應比較緊張,因此德軍後來取消了將防空機槍連配屬到裝甲師所屬反坦克營的做法,改為將其加強給附屬裝甲師的空軍摩托化高炮營,以提供更有效的防空屏障。

工兵營

1939型裝甲師中編列的師屬工兵營除了執行常規的工程作業外,還常常在火線上進行掘壕、破障、掃雷、爆破、架橋等一系列突擊任務,是名副其實的戰鬥工兵單位。

在1939年9月, 第1~3裝甲師所屬的第37、38、39工兵營均齊裝滿員,每營下轄營部、1個K型舟橋排和3個工兵連,每連下轄連部、通信班和3個工兵排。工兵營的編製員額為820人,包括22名軍官、2名文職人員、83名士官和713名士兵,裝備的輕武器包括678支步槍和27挺輕機槍,配屬的車輛包括78輛摩托車、43輛乘用車和117輛卡車。K型舟橋排裝備一部最大承重16噸、最大長度76米的輕型舟橋。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一輛德軍坦克正在通過由工兵部隊架設的浮橋。

在戰爭爆發時,第4裝甲師編成內的第79工兵營尚未組建完畢,僅有1個工兵連和1個B型舟橋排,後者裝備一套可以靈活組裝的舟橋設備,在最大承重為16噸時橋長可達50米,在承重8噸時橋長為80米,在承重4噸時橋長可達130米。第5裝甲師編成內的第89工兵營在1939年9月時缺編1個工兵連,並編有1個K型舟橋排。

從1940年4月起,裝甲師所屬工兵營改稱裝甲工兵營。

通信營

在高機動的裝甲作戰中,部隊的運動速度快、推進距離遠、作戰地幅寬、敵我態勢多變,在這種作戰樣式下,保持指揮部與一線部隊以及各級指揮部之間的通訊聯繫,確保情報命令的上傳下達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在裝甲師中通信營雖然是非戰鬥單位,卻是連接各作戰單位和指揮部的神經網路,直接關係到全師戰鬥力的有效發揮。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I號指揮坦克的彩繪,戰爭初期德軍裝甲師的旅團級指揮部及通信營都裝備了這種指揮車輛。

1939型裝甲師的師屬通信營下轄營部、1個通信連和1個裝甲通信連,每個連轄連部、1個電話排和3個無線電排(1940年後改為3個混合裝備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台的通信排);通信連主要裝備Kfz 2、15、17、77等通信車輛,多在後方行動;裝甲通信連主要裝備指揮坦克和裝甲指揮車,多在一線行動。1939年時裝甲師所屬通信營的編製員額為422人,包括13名軍官、3名文職人員、83名士官和323名士兵,裝備的輕武器包括326支步槍、27支衝鋒槍、15挺輕機槍(含車載機槍),配屬車輛包括7輛指揮坦克、20輛裝甲指揮車、27輛摩托車、40輛乘用車和35輛卡車。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在野外進行通信聯絡的德軍無線電小組及等待傳達命令的摩托車傳令兵。

在作戰中,通信營經常分散配屬到裝甲師各級單位中執行通信任務,通常情況下裝甲通信連第1排跟隨師部行動,第2排加強通信連的一個無線電班,配屬於摩步旅旅部或摩步團團部,第3排加強通信連的兩個電話班,配屬於裝甲旅旅部或裝甲團團部。

後勤單位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裝甲部隊的機動和作戰永遠離不開後勤部隊的有力保障,沒有後者源源不斷地運送食品、燃料、彈藥、藥品、補充裝備和其他物資,任何一支裝甲部隊都無法開赴前線並展開戰鬥。因此,人員裝備充實的後勤部隊和運作良好的後勤體系是裝甲師進行戰鬥行動的基石。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進行加油作業的德軍III號坦克,及時且充足的後勤補給是裝甲師展開作戰的基礎。

在1939型裝甲師中,後勤部隊的人數約佔全師人員的13~15%,其編製員額為1602人,包括42名軍官、50名文職人員、213名士官和1297名士兵,而實際員額常常超編,比如1939年8月時,第4裝甲師的後勤部隊有1630人,佔全師人數的16%。裝甲師後勤部隊裝備了大量機動車輛用於運輸作業,包括97輛摩托車、49輛乘用車和323輛各型卡車。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在波蘭戰役期間進行集結的德軍裝甲部隊,數以百計的後勤車輛確保一線部隊的物資供給。

1939型裝甲師的後勤部隊分屬於幾個部門。歸屬師行政主任管理的單位包括給養管理處(22人)、屠宰排(44人)、麵包連(142人);歸屬師部的單位包括憲兵排(68人)和野戰郵局,前者負責維持軍紀,執行軍法,後者負責部隊郵政服務;最大規模的後勤單位是隸屬於師後勤處長的運輸部隊,後勤處長同時也是師部成員,其指揮下的各單位人數多達900餘人,在1939年時包括6個輕型運輸縱隊(每個縱隊一次運輸30噸物資)、3個重型運輸縱隊(主要運輸燃料,每個縱隊一次可運25立方米燃料)、2個維修連和1個供給連。師屬運輸部隊最多可以運載180噸物資和75立方米的燃料。

開戰時的德軍坦克

二戰初期,德軍憑藉「閃電戰」橫掃歐陸,屢戰屢勝,給後世留下了德軍裝甲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優勢的印象,然而事實是在1939年至1940年間,德軍坦克在上述兩方面相對於其主要對手——英法和蘇聯並無優勢可言,尤其在裝甲和火力方面。在1939年9月波蘭戰役爆發時,德軍裝備的坦克中超過80%是皮薄炮弱甚至僅有機槍的輕型坦克。

一戰後,受到《凡爾賽和約》限制,德國在相當長時間裡無法設計和生產坦克,在這種新型陸戰武器的開發上是地道的後來者,直到納粹黨上台後的1933年底才在農業拖拉機的偽裝下開始生產I號坦克,這是德軍裝備的第一種制式坦克,不過其價值更多在於訓練,而非作戰。I號坦克的重量在5.4~5.8噸,採用雙人車組,在單人炮塔內裝備2挺7.92毫米MG 13型機槍,速度為37~40公里/小時,行程為145~170公里,最大裝甲厚度為13毫米,即使在30年代中期也是非常脆弱的。在1934年到1938年間,德國陸續生產了1856輛I號坦克,其中363輛被改為無炮塔的訓練坦克、指揮坦克或其他後勤車輛。到1939年9月時,I號坦克已經明顯過時,但依然是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型號。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1939年9月在華沙街頭作戰的德軍I號坦克。

從1935年開始,性能略好的II號坦克開始量產。該型坦克重7.6~10噸,採用三人車組,裝備1門20毫米KwK 30型機關炮和1挺7.92毫米MG 34型機槍,速度為40~55公里/小時,行程200公里,最大裝甲厚度13~15毫米。II號坦克在性能上較I號坦克有明顯改進,而且是德軍第一種安裝火炮的坦克,不過其20毫米炮主要是對付軟目標和輕裝甲目標,難以對抗坦克,而且其裝甲依然貧弱。在1935年到1939年間,德國生產了約1232輛II號坦克,是二戰爆發時德軍裝甲部隊真正的主力戰車。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波蘭戰役時II號坦克是德軍裝甲師的主力戰車。

對於德軍裝甲兵而言,I號/II號坦克都屬於性能更好的新型坦克問世前的過渡裝備,在30年代中期設計的III號/IV號坦克才是德軍設想中的真正的戰鬥坦克。III號坦克是德軍第一種配備五人車組的坦克,也是第一種以對抗敵軍坦克為目標的坦克,重量為16~19.5噸,其三人炮塔內安裝1門37毫米KwK 36型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同軸機槍,另有1挺同口徑車首機槍,最大速度為40公里/小時,行程165公里,III號坦克早期型(A~D型)的最大裝甲厚度為15毫米,III號E型增加到30毫米,依然稱不上堅厚。從1937年到1939年8月,德國僅生產了約160輛III號和約30輛III號指揮坦克,列裝部隊的數量剛過百輛。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彩繪:戰爭初期德軍裝備的III號坦克早期型。

IV號坦克是德軍在戰爭爆發時最重型的坦克,其重量為18.4~20噸,同樣採用五人車組。IV號坦克的定位是一種步兵支援坦克,安裝1門短身管的75毫米KwK 37型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機槍,其反裝甲能力非常有限,最大速度4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00公里,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就性能而言,IV號坦克早期型既不適合坦克戰,也不完全勝任支援角色,因為其裝甲面對敵方反坦克武器時並不保靠。在戰爭前夕,IV號坦克已經生產了211輛。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參加波蘭戰役的德軍IV號坦克,這是德軍在開戰時最重型的坦克。

上述四種坦克就是德軍在二戰爆發時的所有國產坦克型號,在1939年初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德國人又得到了兩種性能不錯的外國坦克充實了自身的裝甲力量,這就是捷克製造的35(t)和38(t)輕型坦克。35(t)坦克重10.5噸,採用四人車組,裝備1門37毫米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機槍,最大速度35公里/小時,行程為190公里,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38(t)坦克重9.4噸,採用四人車組,裝備1門37毫米坦克炮和2挺7.92毫米機槍,最大速度42公里/小時,行程為250公里,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德軍在1939年收編了424輛35(t)和78輛38(t)。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1939年9月在波蘭戰場上作戰的德軍35(t)坦克,這種捷克坦克當時主要裝備輕型師。

有資料記錄,到1939年9月1日,德軍已經生產了3459輛各型坦克,其中列裝部隊的數量為2983輛,包括1445輛I號坦克、1224輛II號坦克、103輛III號坦克和211輛IV號坦克,加上可以使用的202輛35(t)和78輛38(t),德軍在二戰爆發時列裝的坦克數量為3263輛,其中絕大部分是輕型坦克。在當時的德軍現役坦克中,有2690輛坦克裝備野戰部隊,剩餘的坦克用於訓練或其他用途。在一線部隊中,5個裝甲師總共裝備了1625輛坦克,包括674輛I號坦克、707輛II號坦克、41輛III號坦克、117輛IV號坦克和86輛指揮坦克。平均每師325輛坦克,對照編製表可見各師坦克基本滿編。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彩繪:1939年9月波蘭戰役中的德軍IV號坦克。

此外,在波蘭戰役中臨時編組參戰的第10裝甲師和「肯普夫」裝甲師裝備了315輛坦克,包括118輛I號坦克、155輛II號坦克、6輛III號坦克、16輛IV號坦克和19輛指揮坦克。還有資料顯示,有112輛35(t)和55輛38(t)參加了波蘭戰役,它們被配屬給輕型師編製內的裝甲營,4個輕型師總共裝備了453輛坦克。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在波蘭戰役中被擊毀的德軍I號坦克,超過300輛該型坦克在戰鬥中受損。

在波蘭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在首次實戰中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根據德軍統計,截止1939年10月10日,在戰鬥中因各種原因損毀了320輛I號坦克(89輛全損)、256輛II號坦克(83輛全損)、40輛III號坦克(26輛全損)、76輛IV號坦克(19輛全損)、77輛35(t)(7輛全損)、7輛38(t)(全部全損)、13輛指揮坦克(5輛全損)。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波蘭戰役中德軍徹底戰損的坦克數量為229~236輛,約佔坦克總數的8.8%。

結語

通過對1939年9月德軍裝甲師的編製和裝備的考察,我們會發現二戰爆發時德軍裝甲部隊的實際狀況與想像中的「鋼鐵雄獅」有一定的差距。戰爭之前組建的德軍裝甲師在編製上相當龐大,頗具規模,裝備各型坦克300餘輛。不過,德軍裝甲師的大部分坦克仍是性能較差的輕型坦克,真正適應裝甲戰的中型坦克數量稀少,這種狀況直到1940年西線戰役前才多少得到改觀。另外,戰爭初期德軍裝甲師的編製結構也處在探索之中,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指揮層級較多,編製略顯臃腫,步兵、炮兵力量不足等等,但是,坦克集中配置和多兵種協同的作戰理念在部隊編製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在戰術運用上強調高速機動和縱深穿插,同時注重戰場偵察和通信聯絡,這恐怕是德軍裝甲師相對於同期各國同類部隊的最大優勢。經過波蘭戰役的試煉,德意志的裝甲利劍初露鋒芒,在汲取實戰經驗後將鋒刃磨礪得更加銳利,並在半年多後的西線戰役中締造出更輝煌的勝利。(續完)

了解更多戰爭史上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上)

《戰艦》旋風夜襲:1942年1月巴厘巴板海戰始末記

《閃電戰》天火漸難防:淺談二戰德軍的野戰防空作戰

《軍人志》鐵翼渡洋降驚雷:衛國戰爭中蘇聯租借的英美轟炸機

《軍人志》鷹蛇乘風催烈火:衛國戰爭中蘇聯租借的英美戰鬥機

《戰艦》檣桅如林振軍威:世界海軍閱兵式歷史漫談(下)

《戰艦》檣桅如林振軍威:世界海軍閱兵式歷史漫談(上)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製

《閃電戰》隆美爾之劍:德國非洲軍步兵/裝甲部隊的裝備與編製

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續篇

■ 微信公眾號「崎峻戰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戰史 的精彩文章: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製
閃電戰 天火漸難防淺談二戰德軍的野戰防空作戰

TAG:崎峻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