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畫雲台山記:閬苑仙境與顧愷之的「以形傳神」

畫雲台山記:閬苑仙境與顧愷之的「以形傳神」

8月15日,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正式對外開放。

此次展出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曾參與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守護人用現代插畫的形式為觀眾講述了千古畫卷的前世今生。

本文以顧愷之傳世的以張道陵「七試弟子」故事為藍本的畫論《畫雲台山記》為介紹重點,帶大家走進閬苑仙境,了解顧愷之「以形寫神」的藝術創作方式及其深厚的道學思想淵源。

1

閬苑仙境

傅抱石《畫雲台山記圖卷》(資料圖)

晉人多風雅,顧愷之擅人像、佛像、山水,世人稱他「畫絕、文絕、痴絕」。後人黃公望號「大痴」,我視二人同有大智慧、大格局。

顧愷之無傳世作品,以後人臨摹傳世,但留有三篇畫論。其中《畫雲台山記》,以閬中的雲台山為背景。

閬中古城(資料圖)

閬中古城,至今建制2300年,自古為風水第一城。閬中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風水極佳。《資治通鑒·漢紀四十二》載曰:「閬水迂曲,經其三面,縣居其中,取以名之。」

雲台山位於閬中市東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壺裡洞天」、「閬苑仙境」均在此處。據《閬中縣誌》:「雲台山,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故名雲台」。有詩云:「閬中絕勝是雲台」。

葛洪《神仙傳》:「崑崙圃閬風苑,有玉樓十二,玄室九層,右瑤池,左翠水,環以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王母所居也。」

廬山(資料圖)

現真跡已佚,亦無後世摹本存世的《廬山圖》,是顧愷之以廬山為背景的畫作,被譽為「中國第一幅山水畫」。

魏晉時期,人們崇尚自然,對山水之美付諸於筆端。謝靈運《游名山志》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分之所適。」山水畫,自此走上了歷史舞台。

2

道心可鑒

張道陵(資料圖)

《畫雲台山記》,是以道教故事「七試趙生」為藍本,描繪的是張道陵以「跳入山崖取桃」來考驗弟子。

其中寫到:「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據澗指桃,回面謂弟子。弟子中有二人臨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

作王良穆然坐答問,而超(趙)升神爽精諧,俯眄(盼)桃樹。又別作王、趙趨;一人隱西壁傾岩,余見衣裾,一人全見,室中使輕妙泠然。」

馬丹陽(資料圖)

師父為試驗弟子的誠意,往往會對其進行嚴苛的考驗。全真道馬丹陽入道之後,王重陽先指導丹陽乞食,旨為讓丹陽拋棄世俗心。

《重陽教化集》中《引丹陽上街求乞》有「玄機傳向心中悟,妙訣授於性內知」、「行住坐卧,須要清清閑暇,氣神和,結成珠,堪教化。」

王重陽讓身為貴族子弟的馬丹陽回到家鄉乞食,這樣的考驗放在很多人身上,實在太難。

張天師與王重陽,一位讓弟子以身試險,一位讓弟子乞食於鄉,均為磨礪弟子的心性。面對師父的考題,弟子們也經受了重重考驗,可謂「道心可鑒」。

3

以形寫神

顧愷之(資料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傳神」來表述一幅畫作生動得刻畫出人或物的神情。

顧愷之在他的畫論中,最早提出在繪畫藝術創作中需要做到「傳神」(「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是將源於莊子以及六朝以來的形神思想引入了藝術領域。

《管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莊子》:「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淮南子·原道訓》:「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

《抱朴子·內篇·至理》:「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一作形)勞則神散……」

洛神賦 遼寧省博物館 局部(資料圖)

中國古代山水畫較人物畫晚,魏晉南北朝時,山水畫尚屬於人物畫。

顧愷之擅畫人物,將「以形寫神」引入了藝術創作中。以形寫神,就是用外部視覺的特質,如高低遠近、高矮胖瘦,來反映藝術形象的神情及精神內核。

張天師「瘦形而神氣遠」,即仙風道骨的形象來盡展張天師的神韻。

我們在此次展出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也能在長卷之中,感受到「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美感。

道家思想為古代藝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為藝術創作以及審美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諸如藝術展覽、詩歌演繹、電影動漫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讓現代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文化自信!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張正常:朱元璋命其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從歷史來看道教起源:先秦道家的「人教」淵源(下)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