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田豪:撲朔迷離話任那

真田豪:撲朔迷離話任那

原標題:真田豪:撲朔迷離話任那



關於任那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中國、朝鮮和日本,三方對此有著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看法。歷史的真相肯定只有一個,但對於一千多年之後的我們來說,那麼遙遠的事只能努力從史料中搜尋相關的記載並且加以比較分析,力圖能夠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的真實。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古代中國有著最強大的國力和最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東亞世界便以中國王朝為中心,形成了以朝貢和冊封關係為特徵的國際秩序體系。中國有著悠久而嚴謹的治史傳統,而且中國史籍有著同時代史的性質,其編撰者往往是同時代人或者是接近該時代的人,所以中國史料的可信度是很高的。那麼,在中國史料中關於任那的記載有哪些呢?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弁辰諸國條中提到的「彌烏邪馬」,有種說法認為就是任那的前身,不過此說沒有得到普遍認同(「弁辰亦十二國,又有諸小別邑,備有渠帥,大者名臣智--------- 弁、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其十二國屬辰王」。二十四國中國名前標有弁辰的有弁辰彌離彌凍國、弁辰接塗國、弁辰古資彌凍國、弁辰古淳是國、弁辰半路國、弁辰樂奴國、弁辰彌烏邪馬國、弁辰甘路國、弁辰狗邪國,弁辰走漕馬國、弁辰安邪國、弁辰瀆盧國。)。在比較可信的史料中第一次出現"任那",是在《廣開土王陵碑文》400年條中("十年庚子,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軍方至,倭賊退。自倭背急追至任那加羅從拔城,城即歸服,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鹽城,倭寇大潰,城內十九,盡拒隨倭,安羅人戍兵。」)。此後,《宋書》中弁辰這一說法消失了,438年條中出現任那(《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倭國條記載:「贊死,弟珍立,遣使貢獻。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珍又求除正倭隋等十三人平西、征虜、冠軍、輔國將軍號,詔並聽。」)。值得注意的是,451年條中突然出現了加羅這個名字,而且是與任那相提並論的(《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夷蠻》倭國條記載:「二十八年,加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併除所上二十三人軍、郡。」),此後這種寫法被沿襲下來,《南齊書》中也做如此記載(《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九蠻東南夷》倭國條記載:「建元元年,進新除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武號為鎮東大將軍。」)。《梁書》中則記為伽羅,(《梁書·列傳第四十八諸夷》倭國條記載:「齊建元中,除武持節、督倭、新羅、任那、伽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在上面這些史料中,秦韓是辰韓,慕韓是馬韓,任那與加羅是弁韓,而加羅始終是作為與任那並提的國家而出現的。記載525年前後狀況的《梁職貢圖》百濟條中,所提到的百濟南方諸小國中已經沒有任那了(蕭繹《職貢圖》,原圖共三十五國使,如今只存十二使,如描述滑國、波斯、百濟等使臣像,並撰文述各國風情,以記其事。原圖不存,現有宋人摹本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院。「(百濟國)旁小國,有叛波、卓、多羅、前羅、斯羅、止迷、麻連、上己文、下枕羅等附之。」)。《翰苑》(660年成書)中卻又提到了任那(表十四 隋倭使臣與新羅、任那使臣記事對照表),在其註解中說根據新羅的故老相傳,加羅和任那被新羅滅亡了,其故地就在新羅國都以南700~800里處。此外,《通典》(801年成書)、《太平御覽》(983年成書)和《冊府元龜》(1013年成書)也有相似的記載。


通過以上這些中國史料中零散提到的關於「任那」的記載,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這些要點:


三國時代(220年- 280年)稱「弁辰」(弁韓)-- 在宋代(420年- 479年)已經形成「任那」,大約在450年左右,加羅從「任那」中分離出來,與任那相提並論了-- 梁代(502年- 557年),很可能就在525年以前,任那被新羅滅亡。而有關任那故地的記憶,一直維持到唐高宗時代(649年- 683年)。

按說朝鮮三國時代的史料是關於任那最可信的資料,可惜半島三國時期的歷史書籍現在已經湮沒無存,否則任那問題估計也不會弄得如此眾說紛紜。在現存的朝鮮史料中,只有三處提到任那。除了前文提到的《廣開土王陵碑文》外,尚有兩處。《鳳林寺真鏡大師寶月凌空塔碑文》(924年)中有「任那」二字,而洋洋大觀的《三國史記》(1145年成書)中卻幾乎完全找不到相關記載,只是在「強首傳」中提到「任那加良」而已(卷第四十六記載:「王驚喜,恨相見之晚,問其姓名。對曰:『臣本<任那><加良>人,名<字頭{牛頭}>。"」)。拋開政治問題不提,就事論事的話,這說明直到924年時,有關任那的史料或是記憶仍然有所殘留,但是到十二世紀金富軾編寫《三國史記》時,有關任那的史料,只怕大部分已經被遺失了。我們知道,高句麗早已編有史書《留記》一百卷,600年太學博士李文真將其改編成《新集》五卷,百濟於375年由博士高興編纂《書記》,新羅於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學者編纂《國史》,可惜以上這些史籍均未能留存下來。據說十二世紀金富軾編寫《三國史記》時,曾利用這些書籍作為史料素材,不過估計那時就已經是殘缺不全的了。


朝鮮史籍關於任那的記載極其稀少,中國史料中也只是有零星的記錄,那麼日本史料中關於「任那」的記載又有哪些呢?事實上,日本史料中關於任那的記載是中日韓三國中最為豐富的,不過其中記載最為詳細豐富的《日本書紀》中關於任那的定義卻頗為令人費解,「任那」時而作為加耶聯盟的整體,時而作為特指的所謂「任那日本府(官家)」,時而又作為僅僅可能是金官的一個小國,弄得人一頭霧水。《肥前風土記》(713年成書)松浦郡條中出現任那(《肥前風土記》松浦郡條記載:「鏡渡,在郡北。昔者,橧隈盧入野宮御宇武少廣國押楯天皇之世宣化(約公元536年至539年),遣大伴狹手彥連,鎮任那之國,兼救百濟之國,奉命到來,至於此村,即娉筱原村筱謂志弩弟日姬子,成婚。日下部君等祖也。容貌美麗,特絕人間。分別之日,取鏡與婦。婦含悲渧,渡栗川,所與之鏡,緒絕沈川。因名鏡渡。」),而在《日本書紀》(720年成書)的崇神天皇條~天武天皇條中,有大量關於任那的記載(如:「(崇神)六十五年秋七月,任那國遣蘇那曷叱知,令朝貢也。任那者,去筑紫國二千餘里,北阻海以在雞林之西南。……(垂仁二年)是歲,任那人蘇那曷叱智請之,欲歸於國。蓋先皇之世來朝還歟。故敦賞蘇那曷叱智,仍齎赤絹一百匹賜任那王。然新羅人遮之於道而奪焉。其二國之怨,始起於是時也。」等等),《新撰姓氏錄》(815年成書)中則有「任那」、「彌麻那」、「三間名」的記載(如《新撰姓氏錄》山城國諸藩之任那條中,多多良公後註:「御問名國主爾利久牟すぃ出で,欽明天皇の御代に投化し,金の多多利(方形の台),と金の乎居(桶)等お獻たので,天皇多多良公賜。」這裡的多多良公即是任那移民)。從地理位置上看,任那是朝鮮半島最接近日本的地域(位於半島南部),一度是當時日本獲取鐵等各種珍貴資源、以及各種先進文化技術和人才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來源。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相比之下,日本史料中關於任那的記載最為豐富了。


從當時東亞形勢來看,任那興起於取代魏國統治中國的晉代。300年發生「八王之亂」,中原形勢大亂,慕容氏趁勢崛起成為強者,勢力進入遼東和遼西,從而使樂浪和帶方兩郡與中原的陸路聯絡被削弱。313年,高句麗趁機相繼吞併樂浪郡和帶方郡。346年,前燕的慕容氏(注1)曾經一度擊敗高句麗,使其實力大挫。然而357年,隨著前燕與高句麗議和並將戰略重點移往中原,朝鮮半島南部的形勢又變得複雜和嚴峻了。很可能正是在這種高句麗、前燕等強國巨大的壓力之下,在朝鮮半島南部,位於百濟和新羅之間的、魏國時被稱為弁辰(弁韓)的各國便組成了「任那」這一聯盟。不過這只是一個假設,尚未得到證實,如果是真的,那麼組成聯盟的時間應該是在320年至355年之間。


由於朝鮮史料中關於任那的記載幾乎沒有,所以只好主要結合中國和日本的史料來分析任那的發展變化與滅亡。《日本書紀》512年條有割讓任那四縣給百濟的記載(《日本書紀》繼體紀六年十二月條<512>:「冬十二月,百濟遣使貢調,別表請任那國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婁四縣。」),而《梁職貢圖》(525年繪成)已經沒有關於任那的記載,這是否說明任那是在512年至525年間被滅亡的呢? (「廿一年夏六月,壬辰朔甲午,近江毛野臣率從眾六萬欲住任那,為復興建新羅所破南加羅、彔己吞,合任那。」也就是說在527年爆發「磐井之亂」之前,新羅就已經入侵併掠奪了任那地域的南加羅和彔己吞,使任那殘破。)此後《日本書紀》所記載的541年及544年由百濟所倡導的所謂「任那復興」,其實正是很好的旁證。然而,在《日本書紀》欽明天皇的記錄中,指出任那是在560年至562年間滅亡的(「二十三年春正月,新羅打滅任那官家。一本雲,二十一年,任那滅焉。總言任那,別言加羅國、安羅國、斯二岐國、多羅國、卒麻國、古嵯國、子他國、散半下國、乞飧國、稔禮國,合十國。」)。《三國遺事》中也提到弁韓諸國中,與新羅相鄰的金官伽倻532年被新羅吞併。從以上這些記述來看,在任那四縣被割讓給百濟後,任那實際的滅亡年很難確定,一般都以562年作為其滅亡年。


根據一般的說法,「任那四縣」被比定為現在的全羅南道,而「加羅」則被比定為現在的慶尚道,這說明「任那」和「加羅」不可能是對同一地區的不同稱呼。《日本書紀》說在「任那四縣」被割讓給百濟後,任那地域還有加羅國、安羅國、斯二岐國、多羅國、率麻國、古嵯國、子他國、散半下國、乞飧國和稔禮國共計十國,總稱為「任那」。在這裡,加羅只是任那聯盟中的一個小國,那麼在五世紀中葉就被與任那並提的「加羅」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加耶,史料中有各種寫法:伽倻、加羅、駕羅、迦羅、駕洛等,其實是以漢字表示所造成的差異。事實上,由於半島南部的金官、卓淳、安羅先後與倭國交好,面臨高句麗的強大壓力,處於百濟和新羅之間的弁韓其餘地區諸小國就組成了以大伽倻為首的聯盟。加羅,很可能就是朝鮮史學界所指的大伽倻。《日本書紀》中所提到的伴跛國,可能就是大伽倻聯盟的成員國。(如繼體紀七年六月條<513>:「百濟遣姐彌文貴將軍、州利即爾將軍、副穗積臣押山。百濟本記雲,委意斯移麻歧彌,貢五經博士段楊爾,別奏云:『伴跛國略奪臣國已汶之地,伏請天恩判,還本屬!"」及繼體紀九年四月條<515>:「夏四月,物部連於帶沙江停住六日,伴跛興師往伐,逼脫衣裳,劫掠所齎,盡燒帷幕。物部連等怖畏逃遁,僅存身命,泊汶慕羅。汶慕羅,島名也。」)伴跛國能夠同時與倭國、新羅和百濟相敵對,可見是擁有較強國力的。事實上,關於伴跛國的記載顯得無始無終,在最後被滅亡的任那十國中並沒有伴跛國。從比定的地理位置上看,伴跛國與加羅處於大致相同的地域(或者是在和加羅毗鄰的北方),同處於洛東江中游地域,所以很可能是大伽倻聯盟的成員國。《梁職貢圖》載:「(百濟國)旁小國,有叛波、卓、多羅、前羅、斯羅、止迷、麻連、上己文、下枕羅等附之。」叛波即伴跛,卓即卓淳,前羅即加羅,斯羅即新羅,下枕羅在濟州島,多羅、己文是本名,止迷、麻連尚未得到確認。也就是說,至少在525年左右,伴跛還是和加羅、卓淳等國並存的。531年卓淳被新羅所吞併,532年金官伽倻投降新羅,以其為中心的洛東江下游地區周邊勢力被分化瓦解乃至被新羅所吞併,而以大伽倻(加羅)為中心的洛東江中游周邊勢力(大伽倻聯盟)就成為新羅和百濟眼中的肥肉。新羅的懷柔政策無疑很成功,(《三國史記》法興王十九年條<532>記載:「十九年,<金官>國主<金仇亥>,與妃及三子:長曰<奴宗>、仲曰<武德>、季曰<武力>,以國帑寶物來降。王禮待之,授位上等,以本國為食邑。子<武力>仕至角干。」金官王室投降之後,新羅破格給予其最高貴族的待遇,並賜姓為金,大名鼎鼎的金庚信就是其後裔。)大伽倻聯盟中很可能出現了內應,《日本書紀》欽明五年三月條百濟上表所言:「夫彔國之滅,匪由他也。彔國之函跛旱岐貳心加羅國,而內應新羅,加羅自外合戰,由是滅焉。若使函跛旱岐不為內應,彔國雖少,未必亡也。」也就是說,百濟認定是函跛(伴跛)旱岐出賣了加羅,同樣是在《日本書紀》欽明五年條中,安羅倭人阿賢移那斯?佐魯麻都也被認為是新羅的內應,(「佐魯麻都雖是韓腹,位居大連,廁日本執事之間,入榮班貴盛之列。而今反著新羅奈麻禮冠,即身心歸附,於他易照。熟觀所作,都無怖畏。故前奏惡行,具錄聞訖。今猶著他服,日赴新羅域,公私往還,都無所憚。」)不過這有可能是百濟藉以排除親新羅派官人的說詞。不管怎樣,大伽倻(加羅)是任那地域最晚被新羅滅亡的國家,由此可見其實力在任那地域中是最強的。

關於加羅自立,有一條很重要的證據。《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九蠻東南夷》記載:「加羅國,三韓種也。建元元年(479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量廣始登,遠夷治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也就是說,加羅作為一個獨立國,首次得到中國王朝的確認,雖然輔國將軍的地位不算高,但卻意義重大。加羅直接向中國遣使表求除正,可見其此時已經完全獨立於任那之外了,畢竟任那地域的其他小國並沒有能這樣做。加羅國479年謀求南朝齊的加封,這應該是其謀求自立的表現。有趣的是,中國史料中從451年就將加羅與任那並提,而且是倭國自己要求冊封都督包括加羅在內的六國軍事,這就很值得玩味了。這是否正說明加羅有自立的傾向或者已經自立,倭國企圖通過中國的權威來實現自己對加羅的控制呢?


《日本書紀》說百濟是從倭國手中取得任那四縣的,這樣一來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婁四縣似乎就應該是倭國的直轄地。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繼體紀七年十一月條<513>:「辛亥朔乙卯,於朝庭,引列百濟姐彌文貴將軍、斯羅汶得至、安羅辛已奚及賣巴委佐,伴破既殿奚及竹汶至等,奉宣恩敕,以己汶·帶沙,賜百濟國。是月,伴跛國遣戢支,獻珍寶乞己汶之地,而終不賜國。」據此看來,己汶、帶沙也是倭國給予百濟的,這就讓人覺得當時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確有一定數量實際支配的領地。至少,此時倭國應該不會放棄所有在半島南部的直轄地。事實上,直到現在,日本史學界大多數人仍然贊同任那的範圍原來是包括以上六處的,只是在割讓給百濟後,任那才縮減為半島東南部的伽倻聯盟。其實仔細推敲的話就會發現,日本方面是將下韓(南韓)也視作了任那的一部分,因為通常認為任那即伽倻聯盟,是由原來的弁韓發展形成的,應該位於半島東南部(慶尚道)。而所謂下韓卻是從馬韓末裔發展而來,位於半島西南部(全羅道),即所謂南蠻。百濟正是通過不斷地吞併馬韓的土地並壓迫伽倻聯盟而發展起來的。所以說,任那四縣很可能是在百濟南遷後,為彌補北方被高句麗侵佔的領土損失,儘快恢復其國力而出兵將其佔領,倭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承認這種事實。至於已文、帶沙之地也可能是大伽倻聯盟之地(或者是下韓之地),事實上正是由於百濟入侵,伴跛國才與其交戰的。倭國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支持百濟,在《日本書紀》中反倒說是伴跛國奪取了百濟的已文、帶沙之地,強行干預並幫助百濟予以侵佔,這就難怪伴跛國會憤怒地與倭國交戰了。


事實上,具體半島南部哪些小國和地方是為倭國所支配的,還有待查證。從《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弁辰十二國「其瀆盧國與倭接界」的記載來看,並沒有說弁辰瀆盧國與倭隔海相望,而是說「接界」,這說明早在三國時代,半島南部就可能有倭國的直轄地了(不過那時的倭國應該還是指北九州的地方政權,很可能就是邪馬台國。)。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韓國條記載:「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日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馬韓在西。」倭國條則記載:「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渡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


上面兩段史料為我們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我們知道,韓國條中所列五十五國中並沒有狗邪韓國,而且「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一句,無論從字面意思上看還是聯繫上下文來看,這個「其」字都應該是指倭國。因為如果是韓國的話,就不是北岸而是南岸了。而從其北岸狗邪韓國始渡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對馬島)來看,很可能當時半島南部的狗邪韓國是被倭人所支配的,而且狗邪韓國很可能就是金官國的前身。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被比定為位於洛東江下游的狗邪韓國,很可能就是倭人將勢力滲透到朝鮮半島的橋頭堡和中轉站。

至於最為撲朔迷離的任那官家問題,對其是在日本本土還是在半島南部現在還有爭議,個人傾向於是在半島南部,先是在金官後遷移至安羅。至少從《廣開土王陵碑文》來看,四世紀末即相當於應神天皇時期,任那官家就已經在安羅一帶了(安羅人戍兵)。半島南部應該很早就有倭人的移民和軍事據點,倭國通過從本土派遣官人,來達到將勢力滲透到任那的目的。所謂的「任那官家」很可能就是管理倭移民和軍事據點的機構。此外,關於任那復興會議,其實兩次都是百濟主導的,期間百濟和倭國一直處於僵持狀態,百濟要求倭國召回親新羅派的倭府官員,而倭國則一再要求百濟任命的下韓(南韓)郡令及城主聽命於任那日本府並支持任那聯盟(注2)。二者分歧無法彌合,這就導致所謂的任那復興難以實現。(《日本書紀欽明記》記載:「(四年)冬十一月,丁亥朔甲午,遣津守連,詔百濟曰:『在任那之下韓百濟郡令、城主,宜附日本府。------汝若早建任那,河內直等,自當止退,其足云乎?"」)而百濟以復興任那為由,圖謀吞併任那之心更是昭然若揭。541年,百濟與新羅結盟共同應對高句麗,551年兩國聯合奪取漢城(漢江流域),之後二者決裂,554年管山城之戰百濟聖明王戰死,此時大伽倻聯盟中的加良是加入百濟方的。正是大伽倻聯盟在二者中選擇了不幸失敗的百濟,才導致新羅入侵,大加耶聯盟徹底被消滅,任那官家也被滅亡。(任那官家此時應該在安羅,《日本書紀欽明記》記載:「(二年)秋七月(即541年),百濟聞安羅日本府與新羅通計」,但是緊接著又有了「聖明王更謂任那日本府曰」這樣前後不一令人費解的句子,難道倭國在那有兩套班子?)


最後,我們綜合中、日、朝三方的史料,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推論--在中國三國時代(220年- 280年)朝鮮半島南部稱「弁辰」的地域,為了應對高句麗、前燕等強國巨大的壓力而在320年至355年之間組成了任那聯盟。倭國(此時尚未統一日本本土,很可能只是位於北九州的地方政權,比如邪馬台國)此時就已經將勢力滲透到任那。450年左右,與以金官為中心的卓淳、安羅等親倭聯盟不同,加羅從「任那」中分離出來(注3)並以其為中心形成了大伽倻聯盟。475年百濟敗於高句麗南遷之後,為彌補北方損失的領土而於512年獲取了「任那四縣」,次年又得到了己汶、帶沙之地,大伽倻聯盟為此與百濟和倭國交惡,轉而與新羅接近。關於這一點,從《三國史記》中記載的522年伽倻國王向新羅求婚和524年新羅與伽倻國王會盟可以看出端倪(法興王九年三月條<522>:「九年,春三月,<加耶國>王遣使請婚,王以伊湌<比助夫>之妹送之。」及法興王十一年九月條<524>:「十一年,秋九月,王出巡南境拓地。<加耶國>王來會。」)。梁代(502年- 557年),任那被日漸強大的新羅所蠶食,雖然此時已經大致統一本土的倭國試圖聯合百濟努力維持自己在任那的勢力,但仍然未能阻止以金官為首的洛東江下游流域在532年左右被新羅吞併,隨後以加羅為首的大伽倻聯盟(主要位於洛東江中游流域)由於最終選擇支持百濟而在百濟被新羅擊敗後遭到滅頂之災。至此,任那終於在562年左右被新羅滅亡。有關任那故地的記憶,一直維持到唐高宗時代(649年- 683年)。十二世紀後,朝鮮本地史料中已經罕有關於任那的記載了。由於任那地域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倭國獲取鐵等珍貴資源和大陸先進文化技術的來源,所以倭國對其極為重視,一直謀求恢復自己在朝鮮半島南部曾經有過的勢力範圍(即所謂「任那復興」),甚至在任那被滅亡百年之後,仍然試圖藉助扶持百濟復國之機在半島南部取得立足之地,但是隨著「白村江之戰」的慘敗和百濟的滅亡,任那的復興終於成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關於任那問題,還有很多迷題沒有被解開,比如說,在中國史料中是沒有金官國的,因此中國史料中的「加羅」、「駕洛」等稱謂究竟是朝鮮史學界所稱大伽倻還是金官伽倻還需要分析論證,個人贊同是指大伽倻。神秘的伴跛國究竟是怎樣的情形呢?它在《日本書紀》中突然出現又不知所終,實在是個迷。而所謂的任那日本府究竟有沒有?有的話又是在哪裡呢?個人認為是存在的,但肯定不是稱為日本府,因為那時尚無日本這一稱謂。倭國通過派遣官人來達到將勢力滲透到任那的目的,這個倭府後期在安羅似乎沒有疑問,但前期(指神功應神時代,不含九州政權時期)是否存在於南加羅即金官也需要再認真探討(雖然個人認為是在金官)。關於任那問題,中日韓三國史學家已經爭論了很久,我輩後生小子,又是業餘愛好者,本無插嘴的可能,不過是將自己認為比較令人信服的觀點,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予以整理成文而已,如能取得拋磚引玉的作用,則不勝歡欣鼓舞矣。


材料補充:


廣開土王碑(好太王碑)拓本,為現存記載「任那」之最早史料(見最後一行)。



任那的縮小,按《日本書紀》的說法,倭國先後割讓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婁、己汶、帶沙給百濟



任那地域詳圖 ,是日本方面所認為的任那地域,將下韓也包括進去了。


注1: 前燕——遼西鮮卑族慕容部領袖慕容皝,於咸康三年(337年)建立,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慕容皝在位時,東破高麗,北滅宇文部,襲破夫余,成為東北強國。永和五年(349年),子慕容雋繼位後南下奪取後趙幽州。次年,徙都於薊(今北京市西南部)。後又進略冀州,東取青、齊,南規河南,昇平元年(357年),遷都於鄴。復西取并州,南略豫、兗。「慕容燕盛時,南至汝、潁,東盡青、齊,西抵崤、黽,北守雲中」,略有今山東全省,遼寧、河北、山西、河南的大部,及江蘇、安徽的北部。


注2:《日本書紀欽明記》「百濟聖明王協議任那復建」中記載:「夏四月,安羅次旱岐夷吞奚、大不孫、久取柔利,加羅上首位古殿奚,卒麻旱岐,散半奚旱岐兒,多羅下旱岐夷他,斯二岐旱岐兒,子他旱岐等,與任那日本府吉備臣往赴百濟,俱聽詔書。百濟聖明王謂任那旱岐等言:『日本天皇所詔者,全以復建任那。今用何策,起建任那?盍各盡忠奉展聖懷!"」(即541年,安羅、加羅、卒麻、散半奚、多羅、斯二岐和子他共計七國參與百濟所倡導的任那復建計劃。)


《日本書紀欽明記》「任那復建計劃」記載:「聖明王謂之曰:『任那之國與吾百濟,自古以來,約為子弟。今日本府印岐彌既討新羅,更將代我。又樂聽新羅虛誕謾語也。夫遣印岐彌於任那者,本非侵害其國。往古來今,新羅無道,食言違信,而滅卓淳。股肱之國,欲快返悔。故遣召到,俱承恩詔,欲冀興繼任那之國,猶如舊日,永為兄妹。竊聞,新羅、安羅兩國之境,有大江水,要害之地也。吾欲據此,修繕六城。謹請天皇三千兵士,每城充以五百,並我兵士,勿使作田而逼惱者。久禮山之五城,庶自投兵降首。卓淳之國亦復當興。所請兵士,吾給衣糧,欲奏天皇,其策一也!猶於南韓置郡令、城主者,豈欲違背天皇,遮斷貢調之路?唯庶剋濟多難,殲撲強敵。凡厥凶黨,誰不謀附?北敵強大,我國微弱。若不置南韓郡領、城主,修理防護,不可以御此強敵,亦不可以制新羅。故猶置之攻逼新羅,撫存任那。若不爾者,恐見滅亡,不得朝聘。欲奏天皇,其策二也!又吉備臣、河內直、移那斯、麻都,猶在任那者,天皇雖召建成任那,不可得也。請移此四人,各遣還其本邑。奏於天皇,其策三也!宜與日本臣、任那旱岐等俱奉遣使,同奏天皇,乞聽恩詔。"」(544年,百濟王提出復興任那的三條計策,即修繕六城並要求倭國派兵三千,百濟在加倻設置郡領城主,要求倭國將吉備臣、河內直、移那斯、麻都召還。現在看來百濟不是在獻計,而是在與倭國討價還價,呵呵。)


注3:《三國遺事》卷第三塔像第四,記載了這樣的傳說:金官國第八代珷知王二年(452),「置寺於其地(建虎溪寺於金官),又創王后寺,至今奉福焉。兼以鎮南倭。」金官國建造佛寺,希望藉助佛的法力來震懾南倭,其與倭國不睦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是否有可能在此前後,南加羅就從任那中分離出來了呢?關於這一點現在還缺乏有力的證明。(金官亦稱南加羅)


此文獲得寶塚定綱殿的大力相助,文中部分觀點是與定綱殿探討後的結果,其中日本將下韓也算作任那的一部分這一觀點由定綱殿提出,我們之間的分歧主要在於加羅是否自立,對定綱殿的大力相助表示感謝!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日本書紀》、《三國史記》、《三國志》、寶塚定綱著《任那的前身——邪馬台時代倭人在弁辰的勢力》


http://www2a.biglobe.ne.jp/~haruki/homepage/history/kara/ 古代日朝關係


http://www5d.biglobe.ne.jp/~tosikenn/0415b.html 「任那」問題和古代日朝關係


http://encyclopaedicnet.com/japan/ae/ae_e__188.html 日本百科事典之任那


http://www.loops.jp/~asukaclub/hmemo/hmemo035.html 任那崩壞


http://toron.pepper.jp/jp/kodai/mimana.html 對任那問題的反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敘拉古之惑 的精彩文章: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
莫偉民:權力拯救靈魂?——福柯牧領權力思想探析

TAG:敘拉古之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