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彩色中國 從1960到1990

彩色中國 從1960到1990

彩色的中國

——跨越三十年的影像歷史

大約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覺挺震驚的,因為作為一個非新華社記者,能在上世紀60-70年代拍攝這麼多彩色照片,還是很少見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還有一種所謂「當代藝術」的味道,他的個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畫廊展出後,在攝影圈和藝術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題目應該是畫廊取的)當時曾拍出2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

大海航行靠舵手

這本《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歷史》中所收錄的照片因為它濃烈的色彩,而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夢中的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時間的黑洞,你彷彿又重新觸摸到了那些歷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那一片片綠色的軍裝,那一張張亢奮的臉龐……當然也有安靜的小城、廣闊的田野、飛馳的自行車、燦爛質樸的笑容……我想這也許是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的區別——彩色照片更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夢幻的現實感,而黑白照片則讓我們彷彿看到某種歷史的真實。

1969年,天安門的遊行隊伍。

1970年,雲南中甸,新聯大隊少年閱讀《毛主席語錄》。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學生在麥收時節參加勞動——挑麥種。

1976年,翁乃強在天安門廣場採訪。任詩吟攝

上世紀50-70年代恰恰是歐洲和美國的報道攝影(中國也管之叫「紀實攝影」)最為發達和輝煌的時期,與之對應的,中國卻是「政治攝影」(藝術擺拍)成為幾乎唯一的主流。那時候,在中國攝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紀實攝影」這樣的辭彙出現過。中國攝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開始真正睜開自由的眼睛。這一點在80年代翁老所拍攝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來,翁老那時的作品明顯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內容。

20世紀80年代,湖南衡陽南嶽鎮,在街口玩耍的孩子們。

20世紀80年代初,在天安門廣場上遊玩的父子。

20世紀80年代,北京在春秋季節常會有沙塵暴。圖為一位女士系著紗巾防塵。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國當代攝影」(觀念攝影)幾乎全是所謂「擺拍」的作品,它們跟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攝影真是一脈相承,只是那時候攝影家的擺拍完全代表國家或者政黨的意識,而現在的「當代藝術家」的擺拍則代表的是個人的意識和觀念。另外,他們的拍攝對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時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員」。

乃強攝影作品

20世紀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紀60年代,海南黎族的農民在水田中撓秧。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

1966年,北京東長安街的大字報和人們購買油印小報的場景。

1967年,北京東長安街舉行「紀念秋收起義四十周年」的宣傳活動。

1966年,火車上的串聯學生。

串聯學生在水利工地上向農民宣傳毛澤東思想。

1966年,學生大串聯到盧溝橋,前隊的學生在橋上寫字,給後隊提示方向。

1970年,雲南中甸新聯大隊大串聯的學生在新疆翻越達坂。

「五一」勞動節,孩子們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表演節目。

北京頤和園,參加節日聚會的學生。

1966年7月16日,73歲高齡的毛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他認為「游泳是同大自然做鬥爭的一種運動,你們應該到大江大海去鍛煉」。此後,全國各地舉行了游泳、武裝泅渡等紀念活動。圖為1970年,毛主席暢遊長江四周年之際,什剎海舉行紀念活動,少年們背著紅纓槍泅渡。

知青在修建橋樑

知青自己動手蓋房子

把糧食背到糧倉

在採石場上進行政治學習

拖拉機秋收

搭建豬圈,自己動手養豬

寶書台是專門放置毛主席著作的條案,當時毛主席著作是紅色塑料封面,因此被稱為「紅寶書」,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在鄉下,每戶人家的堂屋都有張長長的木質條台,放置了「紅寶書」之後,條台就改稱「寶書台」了。圖為1968年廣東的一戶農家,孩子正在為奶奶朗讀毛主席著作,牆上還張貼著多張毛主席像。

北京的外文印刷廠在印刷毛主席像。

1971年,秋收時節的勞作間隙,宣傳隊員表演數來寶。

20世紀70年代初,王府井工藝美術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圍觀。

1971年,故宮重新對外開放,圍觀的市民。

20世紀70年代,北京故宮城牆下的剃頭師傅和他的老主顧。

20世紀70年代,故宮東華門城牆下早讀和鍛煉身體的人們。

20世紀70 年代,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自行車上掛滿了蟈蟈籠子。買蟈蟈玩是當時孩子們的童年樂趣之一。

20世紀70年代,上海外灘,清晨練習太極拳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從十年浩劫中走出,高考恢復後,大批知識青年開始積極備考,各地的圖書館、教師都坐滿了學習的人們。圖為湖南衡陽南嶽鎮,一位年輕的爸爸背著娃娃在看小人書。

廣東圖書館,讀者在認真學習。

20世紀70年代,廣州製作南獅獅頭的老藝人。舞獅是一項中國傳統節慶表演活動,南獅造型威武,色彩艷麗,一般用竹子做骨架,輔以紙和配飾。

20世紀70年代,北京丰台,冬季清晨的蔬菜集散地。

20世紀70年代末的廣州,河沿邊的早市,人們在挑選新鮮蔬菜。

20世紀70年代末的廣州,一位市民把剛剛購買的彩色電視機放到自行車后座上拉回家。

改革開放後,市民們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圖為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跳集體舞的年輕人。

改革開放後,市民們開始有了個人形象追求,越來越在意個人的衣著、髮型。圖為20世紀80年代,西單的一家理髮店向行人展示新髮型的照片,招徠生意。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使各地市場逐漸活躍起來,在「文革」中停辦的廟會也得到恢復。圖為春節期間的地壇廟會異常熱鬧,人們興緻勃勃地逛公園,買小吃,看大戲。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東城區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們冒著風雪去上班。

1995年,王府井百貨大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圖為百貨大樓在北京重裝開業。

東華門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們。

清晨,小販們蹬三輪車載著新鮮的蔬菜到早市出售,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對筒子河,老北京的生活情趣盡顯無餘。

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若有不妥之處,請務必聯繫我們,謝謝。

公眾號推薦【名人字畫】,微信號:mingrenzihua1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人字畫 的精彩文章:

71項國學知識匯總!為你的孩子轉走吧!
陷阱重重!學習書法的十大誤區!

TAG:名人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