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年少不懂太史公,讀懂已是淚千行

年少不懂太史公,讀懂已是淚千行



點題目下方

歷史震驚你

關注中國頂尖文化平台



作者:依伊


來源:讀者

(ID: duzheweixin)


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



01


第一次聽到太史公

司馬遷

這個名字時,還在初中。



歷史老師說:「他承受腐刑加身,卻鑄就第一史書,讓人可嘆可敬。」


我卻暗自搖頭,七尺男兒寧死不屈,怎能受此大辱。


那個時候年少輕狂,心中的英雄都是熱血的,或如李廣,不願受辱,引刀自剄;或如金庸古龍筆下的豪傑,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但到而立之年,再讀《太史公記》,再讀《報任安書》,才明白對於中年來說,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



02


「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罪陵...」



天漢二年,漢朝將軍李陵率領五千步軍作為偏師出征匈奴,卻遇到了匈奴八萬主力,奮勇廝殺後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而戰敗投降。


消息傳來,皇上震怒、群臣激憤,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殺之勢。


是李陵真的罪該萬死么?未必,畢竟誰面對10倍於己的敵人,也是必敗之局,更何況他還曾死戰一場。

大家覺得李陵該死,只是因為漢武帝認為他該死。


官場也好,職場也罷,比對錯更重要的是領導的看法。


誰知此刻,司馬遷卻站了起來,從一句「微臣有話講」開始,竟然盛讚了李陵的「國士之風」,盛讚了李陵此戰的功績。


一時間朝堂里鴉雀無聲,皇帝更是臉色鐵青。

沒人想到46歲的司馬遷竟然是個愣頭青,這些話說出來輕則前途不保、重則家破人亡。


有人搖頭,太傻了,可這傻背後,卻是一份赤膽忠心。


司馬遷知道李陵的品格,更知道對於國家而言,唯有善待李陵,才能有更多的將士願意為國而戰。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聖旨頒下的那一刻,司馬遷心中那個敢言的少年徹底死了。


他終於看到官場中無情的一面,也終於明白滿朝文武,為什麼沒有人敢說真話。


沒有誰是自己變得勢利和油膩的,只不過是經歷了人世滄桑,才在某一刻被逼著學會了圓滑和世故。


出獄之後的司馬遷,已經判若兩人,上朝時畢恭畢敬,下朝後閉門寫書,再也沒有說過一句違背上司的話。





03


「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



短短九個字,道出了聖旨頒布的那一刻,是何等的心傷如死。


李陵事件爆發前,他作為侍從已在漢武帝身邊效忠了十幾年。


「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十多年的忠誠與辛勞,抵不過一次領導的不滿意。


人在職場何嘗不如此,年少時領導告訴你,要忠誠、要奮鬥、要犧牲奉獻,集體就是你的家。


一眨眼人到中年,沒人再給你談論曾經的奉獻與功績,也沒有人再跟你談論忠誠與奮鬥,有的只是歲月高高舉起的屠刀。


馬雲、周鴻偉和史玉柱有句共同的名言:公司領導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員工。


什麼是小白兔員工,就是能力差留著不走,在公司混成中高層的員工。


但能力差與中高層本身就是說不通的矛盾,真相只有一個,公司不養年老色衰的中年人。


就像萬達44歲女高管徐毓,剛剛完成南京萬達茂招商的高難任務,轉身就被領導以業績未達標為由公開批評,甚至表露了撤換她的意思。


以至於她萬念俱灰、墜樓身亡。


多少人活到了三四十歲,學會了賣笑,委屈憋著、不忿藏著,拚命拍著頂頭公司的馬屁,就為了一口飯吃。


但也成了最不受待見的人,年輕人覺得你混吃等死,領導覺得你尸位素餐,卻沒有一個人看到你的戰戰兢兢。


可人到中年,已經沒有了重新再來的勇氣,工作就是命脈,上司就是上帝,再多的苦楚也得咬碎了往肚裡子吞。


熬過去了就是明天,熬不過去就是崩潰於無聲。




04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



按照漢朝刑法,「腐刑」也有逃避的辦法,就是用錢贖,需要五十萬錢。


但司馬遷官小家貧,哪能拿出這麼多錢,就算是家人為他到處舉債,最後沒有湊夠五十萬。


因為窮,他終於還是受了那一刀,砍去了他為人的尊嚴,成了天下的笑柄。


不結婚不知道柴米油鹽貴,不到中年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窮。


中年人看起來外表光鮮、工作穩定,但背後卻是一家老小的開支加上永遠還不完的房貸車貸,再也經不起一點折騰。


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道盡了中年人的心酸。


文章作者從事金融工作收入不菲,已算的上中產家庭,岳父母也都是退休工人有醫保。


可當岳父因為流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並住進了ICU後,每天2萬+的治療費用,還是幾乎讓這個家庭崩潰。


他們賣掉了所有的股票和理財,也只能撐一個多月。


摧毀一個中年人到底有多簡單,只需要一場大病、一場生意失敗、一次子女擇校就可以了。


少年時,有父母為你遮風擋雨;


年輕時,孤身一人無牽無掛、漂亮瀟洒;


只有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到處都需要錢,才會發現自己掙得真少、自己真沒用。


這是中年人的責任,也是中年人的無奈。


不敢輸,也輸不起;


不敢窮,也窮不起;


不敢病,也病不起。





05


「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其實,何止天下人恥笑,連司馬遷自己都不齒自己。在《報任安書》里,他寫到:


「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因為覺得愧對祖先,他再也沒有去父母的墓前拜祭過。


在那個人人尚勇、視名節高於一切的年代,連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更何況是士大夫司馬遷。


他當然也曾想過自殺。


他一死了之簡單,但父親臨終前的遺願誰去完成?家中的妻子和兒女,又有誰去照顧?


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


苟且,夢想還能延續;偷生,家人就有依靠;怕死,卻不是為自己。


一個人對家人愛的有多深,就會對自己的生命有多珍惜,就會對生活的刁難有多容忍。


司馬遷出獄後倒升了官,漢武帝封他為中書令,但他也徹底慫了,變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中年人。


「從俗浮沉,與時俯仰」,哪怕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譏諷,也從不還嘴。


以前,他可以為沒有交情的李陵仗義執言;


現在,他卻不敢為生死之交任安講情。


只能寫下直抒胸臆的《報任安書》,寫盡了自己的屈辱,寫盡了自己的不幸,寫盡了自己的激憤,字字帶血。


以前,他自己落難時,還埋怨「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現在,他只能向任安拜了再拜,卻不敢為老友辯解一句。


人到中年,失去了所有的勇氣,只剩下了一個「慫」字,因為再也冒不起一點風險。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背後有一大家子靠著你,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助,他已經讓家人品嘗過一次,不能讓家人品嘗第二次。


有人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


但中年人的隱忍是為功名么?怕更多的還是為家人。





06


又過了一個十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理清了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更被推崇為文學典範,歷經千年而不衰。


黃庭堅說:「凡為文,須熟讀韓退之、司馬子長文。」


鄭樵說:「六經之後,惟有此作。」


梁啟超說:「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


魯迅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這個寫完史記的男人,卻在寫完《史記》的第二年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再留下一點記載。


他的死成了一個謎,各種猜測都有。


一個曾經背負屈辱的中年人,此刻已然安頓好妻子兒女的退路,已然完成了父親的遺願,是時候退場了。


金聖嘆在評《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


年少不懂太史公,讀懂已是淚千行。




作者簡介:依伊,讀者新媒體簽約作者。以女兒之名寫文,以兩手執筆寫心,關注成長、情感和家庭。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有書、十點讀書、讀者等平台轉載。微信公眾號:依伊伴讀(lD:junsaoksj),個人微信:ccatg1。



為你精選優質微信號給你生活的養料,喜歡就長按關注。


如願與聖盞妞(小編私人微信)成為朋友,諮詢、購買交流



建盞知識與心得


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聖盞妞

微信號:18950641717 

 



別二維碼  免費關注

聖盞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震驚你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崔永元逼問滴滴高管,尖銳問題讓滴滴領導驚出一身冷汗!

TAG:歷史震驚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