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剪紙動畫大師王柏榮去世。老先生們都走了,中國動畫還有希望嗎?

剪紙動畫大師王柏榮去世。老先生們都走了,中國動畫還有希望嗎?

最近應該是動漫屆的灰暗期,

前有三浦美紀去世,

接著,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前任副廠長王柏榮,

在9月1號因病去世,

享年76歲。

說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估計沒幾個人陌生,

他承包了我們的童年,

《大鬧天宮》《山水情》

《阿凡提》《南郭先生》

等動畫片,

如今看來,依舊親切。

在這些動畫片製作人之中,

就有王柏榮一席之地。

他曾是美影廠副廠長,

又擔任過動畫設計、導演,

其中他的《南郭先生》

《沒頭腦和不高興》《火童》

這幾部作品,

成了美影廠巔峰時期的經典。

而王柏榮本人,

可以說是美影廠由盛到衰的親見者。

1957年4月份,

萬氏兄弟領導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人,

成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5年之後,

不到20歲的王柏榮帶著自己

優秀的畢業設計《沒頭腦和不高興》,

加入這一優秀隊伍。

萬氏三兄弟

王柏榮畢業設計《沒頭腦和不高興》

緊接著的1963年,

繼之前震驚世界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後,

美影廠乘勝追擊,

拍了第二部水墨動畫《牧笛》;

1964年,萬人空巷的《大鬧天宮》

再次證明美影廠的實力;

1979年,

木偶動畫《阿凡提的故事》第一集播出,

便受邀參加奧斯卡電影節,

獲得了奧斯卡短片獎的提名。

自此,

美影廠的三大部門:

木偶、動畫、剪紙確立,

王柏榮則對其中的剪紙動畫有極大貢獻。

《抬驢》使用了河北蔚縣剪紙藝術風格,

色彩飽滿,冷暖對比強烈,

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

《老鼠嫁女》採用山東高密的剪紙藝術風格,

造型樸實誇張,

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

《南郭先生》的製作,

運用了剪紙,皮影,

又帶有水墨風格的素雅,

以及戰國時期的裝飾紋樣。

《火童》採用雲南少數民族蠟染的線條特點,

同時融入壁畫、油畫、

現代裝飾畫的繪畫技巧,

極大豐富了剪紙片的表現形式。

以上提到的所有動畫,

皆來源民間傳統藝術,

帶有濃濃的中國風。

然而,走「中國風」動畫,

不是從一開始就確定的路線,

要追溯起源,

還得從當年一件事說起。

1956年,

由錢家駿指導的《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雖在國際上取得不錯成績,

卻被認為是蘇聯作品。

對於這件事,

當時的廠長特偉感慨頗深,

於是提出口號:

「敲喜劇電影之窗,民族風格之路。」

《山水情》

首先響應口號的,

是徐景達、馬克宣等,

合作的《小蝌蚪找媽媽》,

他們選擇齊白石畫風的蝦和蝌蚪,

創作了世界上首部水墨風格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

另外,民族風格的運用,

不限於形式,

更體現於動畫的內在精神。

《南郭先生》改編自

戰國時期成語故事「濫竽充數」:

愛好排場和奉承的齊宣王,

養了一個耍小聰明,

不學無術的南郭先生,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只要世界上還有欣賞他那一套的人,

他總會找到立足之地的。」

《沒頭腦和不高興》,

從兩個孩子的故事引入,

一個丟三落四,

一個整天擺著「不高興臉」,

你以為他們長大後會改變嗎?

錯了,長大後的「沒頭腦」,

雖成了工程師,

卻繼續因為丟三落四,

把原本一千層的大樓,

設計成九百九十九樓,

還忘了設計電梯...

那個整天不高興的,

則成為演員,在演出時不樂意演老虎,

於是「老虎」任性起來,

非但打不死,

反打起武松來。

這些故事已經過去五十年,

然而至今具有警示意義,

齊宣王和南郭先生,

沒頭腦和不高興,

不正影射了當今社會的你我他嗎。

好的藝術作品,

具有延續千年的生命力,

放在往昔很好,

到了如今,仍能熠熠閃光。

更重要的是,這些藝術創作者,

從沒把動畫片局限於低齡兒童,

給小孩子看很好,

給大人看,也韻味悠長。

《葫蘆娃》

正因為秉持這樣的理念,

美影廠的工作人員從一開始,

就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創作。

《舒克與貝塔》

《三個和尚》

1979製作《哪吒鬧海》,

工作人員為了增加故事的傳統韻味,

專門借了剛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編鐘配樂,

最後用這件古典樂器敲擊的單音,

一點一點拼接成曲子。

為了錄製龍王躍入水池中的聲音,

徐景達帶人在夜裡寂靜無聲時去游泳館,

一個人先跳進池中,

但感覺聲音不夠震撼。

最後和另一人抱在一起跳水,

才錄下了與龍王入水匹配的巨響。

《九色鹿》的劇組,乾脆帶上背包,

一起西去敦煌,

在陰冷昏暗的洞窟里,

臨摹壁畫幾個月。

這樣艱苦而充滿熱情的日子,

卻隨著時代的變化,

一去不復返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大批美影廠工作人員南下,

那裡有最先進的技術,

還有最優厚的薪酬,

從以前的幾百元,

飆升到近萬元不等。

《寶蓮燈》

《漁童》

傳統手工動畫沒落,

後來的市場,

幾乎是數字繪畫和CG,

在技術上開眼看世界的同時,

我們也把自己的文化忘光,

全然喪失創造力,

只會一味模仿美國、日本。

《神筆馬良》

《豬八戒吃西瓜》

王柏榮曾批判過這一現象:「美國的動漫產品,日本的動漫產品,同樣是他們民族文化的體現,如果中國動漫里流傳著美國日本民族的血脈,那還叫中國文化嗎?任何把中國動漫發展寄托在日本美國身上,都是不切實際的。」

或許,

只有我們學著老一輩動畫製作人,

把傳統血脈流入動畫中,

中國的動畫才算崛起。

《黑貓警長》

最後,還要看一組報道:

美影廠第一任廠長特偉,2010年去世;

導演錢家駿,2011年去世;

美術設計、導演馬克宣,2015年去世;

動畫師陸青,2017年去世;

動畫攝影師王世榮 ,2017年去世;

動畫導演、美影廠副廠長王柏榮,

2018年去世。

我們的學習速度,

還趕得上他們的離去速度嗎?

網上一句話說得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

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希望我們未來的中國動畫,

會是

「我以前可以,現在我也很行!」

關注『設計的那些事』

看更多精選設計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師的非建築 的精彩文章:

詳解家庭裝飾設計:了解裝修「最強攻略」
女孩兒把碎布這樣改,原來是要這樣使用,這想法有創意還實用

TAG:建築師的非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