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台灣經濟模式要改?集中力量辦大事?

台灣經濟模式要改?集中力量辦大事?

台灣地區府成立台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這是國家級的投資公司,希望會成為台版的淡馬錫。

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台灣地區政府會謀劃成立更多的國家(地區)級的公司,去整合台灣支離破碎的行業,提升整體競爭力。

聽起來台灣地區政府要學習中央政府了,集中力量辦大事?

台杉資本:披著民營外衣的「狼」

台杉的命名,顯然是想以全球最著名的風險投資紅杉資本為榜樣的味道,這家曾投資過蘋果、甲骨文、思科、雅虎、谷歌、PAYPAL等著名科技公司的風險投資公司,已是風投產業與矽谷的傳奇,旗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一直高到讓業界「費解」。

對才成立、既無實績又無人才的台杉,是否能如紅杉般創下亮麗的績效,仍有待時間驗證。不過,那些公股投資人,無論是基於對台杉的信心,還是配合高層的政治考慮不得不投資,把投資當繳保護費,對台杉收取管理費過高與否,顯然是不置一詞、坦然承擔。

雖然在野黨多次抨擊台杉的問題,但是顯然蔡政府已經決定毫不理會,只敷衍式的回應「一切合法」,然後就結案不議。立委指台杉讓投資其基金的公股銀行,支付「出資總額」2.5%的管理費,基金投資獲利,台杉同時得收取獲利20%的「表現費」,明顯變成「虧損虧國家,賺錢自己賺」,不論賺賠,台杉永遠是賺錢的贏家。

台杉公司董事長吳榮義

但是,台杉真正最嚴重且惡質的問題,不是只有管理費高低一事而已,而是在其難以問責的體制,變成誰也不能管,誰也不敢管。

台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1.26億的實收資本中,約4成由政府的國家發展基金出資、近6成為政府的財團法人工研院旗下公司出資,另外百分之百公營的台灣銀行出資100萬。這樣一家資金百分之百來自政府體系的公司,卻以國家發展基金出資只有4成,而被包裝為一家民營企業,因此體制對公營企業的監督與法令全不適用。

簡單講,就是全部拿公家的錢,卻全然不受監督、更不需被問責。這明顯是蓄意曲解法令、玩法弄法的規避監督。

未來這些資金會投資在經專業評估、有潛力有發展的創業公司,還是投在有政治關係、有黨政背景的企業,或「黨政要員」介紹甚至自家親友開的公司,不僅外界無法了解監督,連投資者都難以予聞。

下一盤大棋,蔡政府這是要建一支國家(地區)隊啊!

如果從整體國家發展的體制看,蔡政府其實逐漸把台灣地區推向一種「國家資本主義」,台杉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小環節」而已;蔡政府已經成立千億元台幣的產業轉型基金、搞國家級的投資公司、農業公司,為了新南向,還要再成立「國家級的」工業、農業、工程3大國際投資公司。

台灣早期經濟發展初期,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國家資本主義味道,從公用事業到特許行業、甚至投資額大的產業、企業,幾乎都被政府包辦掌控;但是其弊端非常明顯,也才會有日後的自由化與民營化。

但是早年民間企業力量小,政府介入,還可說利多於弊,今日民營企業的專業、規模、經營等能力都早己在政府之上,蔡政府回頭搞國家資本主義,結果可能只受其弊、未蒙其利。台灣地區需要走這個回頭路嗎?

蔡政府如果真要發展「五加二」產業及扶植創業公司,還是該回頭引入真正的民間資金與力量,成功機會大,又能避免政商勾結,也不必承擔失敗的財務黑洞,而不是拿公家錢,搞迴避監督的假民營。

改為國家(地區)隊的模式,不適合台灣地區

陳水扁和馬英九在位時期,台灣都曾有效法新加坡、中國大陸、北歐國家或中東國家,成立「主權基金」的想法,最後都不了了之,無人敢於一試。表面的理由很多,真正的原因在於台灣並無適當的政治社會環境,讓主權基金成功運作。結果必然搞出四不像,虧損、弊端叢生、紛亂不堪,幾乎已是必然。

蔡政府雖然不是堂而皇之搞主權基金,但是成立各種「國家(地區)級」公司與基金,直接投資介入各產業、企業,則已是「准」主權基金具體而微的型態了。

但是台灣不是新加坡、也不是北歐國家,台杉不可能成為另一個淡馬錫,因為沒那個環境、土壤。

台灣社會似乎已失去對蔡政府的監督與批判能力了,可悲!可怕!

編輯:Flora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