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屢焚屢建,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卻是遊客打卡熱點!

屢焚屢建,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卻是遊客打卡熱點!

國慶節七天長假即將來臨,國內的遊客最喜歡去澳門遊玩這個景點是必須打卡聖地。「澳門歷史城區」總共有22所建築物和8個廣場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收錄,而且全部都在步行區內,能輕鬆隨意地在世界遺產隨意溜達是澳門的魅力之一。

說到澳門的世界遺產,就不得不提到這裡,原是1637年建立的基督教堂,在當時是澳門基督教的傳教中心。因其只有一面牆壁而聞名,其他部分都被火災摧毀了。殘留的石砌牆上修飾的精密雕刻是一大看點,西洋建築風格上刻寫的漢字也給人一種東西和諧發展的浪漫感。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浴火重生。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這是當地華人的習慣叫法。由於這座教堂遺址的前壁形似中國的牌坊,而教堂儘管不復存在,人們仍依其葡文名稱―聖保祿的諧音「三巴」,稱該教堂前壁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澳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還見證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追隨列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展,佔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

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採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於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後於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後於1835年再次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漫步201大院(四)
與俄羅斯一河之隔的小城,長相像俄羅斯人 講話是東北味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