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援助非洲的背後,釐清這些誤讀

中國援助非洲的背後,釐清這些誤讀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滿落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發表講話時表示,為推動「八大行動」順利實施,中國願以政府援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融資等方式,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

此事引起國內外熱議,有輿論指出,這是中國為推動非洲發展做出的承諾,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體現,國家對外援助也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採用、且非常有效地維護國家利益的手段。也有聲音認為,中國自己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何「重外輕內」,花費如此多的財力去支持其他國家?

那麼,針對這些論調,我們該如何看待?

中國為何要援助非洲?

對外援助是國家對外行為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可以說,所有國家,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都會有對外援助行為。對外援助主要由於四種原因:

一是國際道義。援助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一個重大差異。甚至在動物界,我們也能觀察到一些本能的援助行為。國家對外援助,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援助行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向過馬路老人和孩子提供的幫助,向其他有困難的人提供的幫助,就是國家對外援助的道義來源。

二是互助需要。每個國家都有可能面臨嚴重的天災人禍,互助是應對這些災難的重要手段,因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為極端狀況做萬全的物質和人力準備。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既是援助國,也經常是受援國。在汶川地震後,有幾十個國家向中國伸出援手,其中既有富裕的發達國家,也有與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巴基斯坦向中國提供了2萬頂帳篷,幾乎是巴全部的帳篷儲備。印度向中國提供500萬美元的救災物資。莫三比克是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還向中國捐款4萬元人民幣。還有很多國家的民間團體,也向中國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和人力支持。

三是戰略需求。對外援助經常是國家對外戰略的一部分,可以幫助國家實現一些對外政策目標。美國在二戰期間援助中國,是為了讓中國擁有牽制日本的能力。二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是為了防止西歐因經濟崩潰而發生革命,落入蘇聯的控制範圍。新中國成立後,蘇聯為把中國拉在其陣營之內,曾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同樣出於戰略考慮,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和日本都曾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使得中國在一系列重大國內外問題上,有了重要的支持群體。例如在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協商一致通過的《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就提到,論壇非方成員承諾繼續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國統一大業;一致同意將「一帶一路」同非盟《2063年議程》和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緊密對接等內容。

四是經濟需求。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友好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中非間的經貿合作。中非間貿易發展迅速,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700億美元。中國從非洲的進口,多數為中國所必需的能源和資源,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存在也迅速發展。據國際諮詢機構麥肯錫報告稱,在非洲的中國公司已超過1萬多家。每年創造的製造業產值高達5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經濟大省。這些成就,與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以及中非友好關係,是分不開的。

中國如何援助非洲?

援助的定義仍然存在模糊之處,不同國家對援助手段的選擇也各有偏好。

美歐國家喜歡把援助用在民主轉型、公民團體建設、人權保護等非經濟領域,所以其援助以贈款為主、貸款為輔。2010至2012年,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對外援助,無償援助占絕大部分。德國的對外援助中,無償援助佔到83.90%。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和韓國比較多地採用優惠貸款援助方式,但優惠貸款援助的比重,也只佔到40.57%和31.64%。畢竟,發展中國家會借錢發展經濟,不會借錢搞政治運動。

中國更多把援助用在發展項目上,所以以貸款為主、贈款為輔。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部分是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佔中國對外援助的絕大部分。2015年中國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暨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政府宣布的600億美元援助計劃為例,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只有50億美元,只佔8%左右。其中無息貸款還是要收回的。這次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剛剛宣布的新600億美元「支持」,符合援助定義的只有150億美元。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曾於2017年發表過《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稱在過去的60多年來,中國(不含港澳台)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這些援助的主要形態,應該也是貸款。當然,由於中國經常免除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的債務,中國貸款援助中的相當一部分,最終也會被中國免除,從貸款變成事實上的贈款。2017年,中國免除9個非洲國家16筆到貸款,總額達14.2億人民幣。今年中國又將免除部分到期貸款,額度應該與去年相當。

中國對非洲援助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中國為非洲修建了幾千公里的調整公路和鐵路,建設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培訓了很多醫療等方面的人才。據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中國援助的效果不輸經合組織援助方。每個已批准的中國援助項目在運營兩年後,會給受援國帶來0.7至1.1個百分比的經濟增長。

如何看待輿論反差

事實上,儘管中國國內有人反對對外援助,稱中國比發達國家還要慷慨,是浪費國力。但是在國際上,很多人抨擊中國是搞「債務殖民主義」,要以債務來控制發展中國家國家。這兩種認識,都是不科學的。

國內質疑者主要有兩種擔憂:一是認為中國仍然很落後,增加對外援助會妨礙國內改善民生的努力。二是擔心中國援助會超出國力,會再度出現像文革時期不顧國力盲目外援的狀況。應該說,這兩個擔憂是有道理,是我們應該防止出現的現象,我們確實要以國內優先。

到目前為止,中國對外援助的規模還是理性的,正面效益也是明顯的。根據國新辦發布的《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以2010-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為例,中國對外援助額居世界各國中的第9位,僅僅比挪威多一點,而中國GDP總量是挪威的10多倍。傳統發達國家對外援助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目前平均為0.3%。其中,德國和英國對外援助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為0.7%。美國、日本和韓國在發達國家中是比較低的,在0.14%到0.2%之間。與此相比,中國目前對外援助僅占國民總收入的0.062%左右。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相當的。

筆者小時候在農村,周圍基本都是窮人。當遇到別家生活有困難,多少也都會幫助一點,有時是半個剩饅頭,有時是一把麥子。汶川地震發生以後,很多孩子儘管平時很節約,但也還是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作為一個國家,我們至少要比孩子們做得好一點。我們可以思考如何提高對外援助效率和效益,但不能因憂慮而停止對外援助,那將不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

(張家棟,復旦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論壇網專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