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極屢次擊敗明軍,為何還低聲下氣地向崇禎求和?就三個字

皇太極屢次擊敗明軍,為何還低聲下氣地向崇禎求和?就三個字

從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建國「大清」起到1912年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共享國278年,歷經十一位帝王。在這些帝王中,綜合能力最強,最有戰略眼光的當屬清太宗皇太極。在政治上,皇太極效仿中原漢制,設置六部,重用漢官,從而削弱了滿洲貴族權力,強化了專制皇權。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在遼東廣大地區實行屯田制,一改以往女真族以漁獵為主的生存狀態,也極大地增強了國力。在文化上,崇尚儒家,設立國史館,爭取到了大批漢族士大夫的擁戴。經過皇太極的努力,大清綜合國力飆升,在對明朝的一些列戰爭中,連連獲勝。

除了1627年寧錦之戰和1630年的廣渠門、左安門之戰,皇太極對明軍可謂是碾壓式的勝利。大小凌河之戰、四次入關之戰、松錦之戰等,清軍都大量擊殺明軍精銳,盧象升戰死、祖大壽投降、洪承疇被俘虜。不過,有意思的是,皇太極在連連獲勝的同時卻低聲下氣地向崇禎請和,在往來的文書中,皇太極將自己的名字置於崇禎之下,以示和解之誠意。那麼,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就「縱橫國史」看來,也就三個字,即是皇太極「沒底氣」,沒把握在持久戰中戰勝明朝。

也許廣大朋友會不禁發出疑問,皇太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軍事優勢,尤其是在決定國運的松錦大戰中殲滅了明朝的九邊精銳,遼東除吳三桂麾下的四萬關寧鐵騎將再也沒有可以與清軍一戰的武裝力量。此外,清兵曾四次繞道蒙古突破長城防線進入中原劫掠,大明京畿地區大受其害。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怎能說皇太極沒有底氣呢?若是皇太極強攻山海關,估計吳三桂也會招架不住,不用李自成、張獻忠在內部搞破壞,清軍分分鐘進入北京。其實,這都是假象,皇太極就算取得一系列勝利,但還是沒有足夠的底氣滅掉大明。種種跡象表明,若是戰事持續拖延下去,可能最先崩潰的就是大清。當然,這前提是中原的農民軍被消滅,明朝緩過神來慢慢收拾大清。在皇太極看來,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一起來看看。

之所以說皇太極沒有底氣,根本原因還在大清內部,即是內部充滿各種不穩定因素,而且隨時可能爆發。與之前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崛起相類似,清朝建國的根基也是「部落」,即是在各部落首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政權,八旗制度就是典型表現。既然是在各部落首領(旗主)一同努力下建立起國家,那權力自然就分散在這些人手裡,皇太極並有真正實現大權獨攬。縱觀皇太極一生,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如何削弱「滿洲貴族」權力上。例如,為削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三大貝勒之權力,皇太極設置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讓其他旗主也一同參與政務,從而達到分權之效果。不過,議政王大臣會議還是有很大的權力,因為這幫旗主手上均有兵權,實力不容小噓。為此,皇太極乾脆大力提拔效忠自己的漢族官員,設置六部、國史館等機構,同時組建「漢八旗」,以達到削弱滿洲貴族權勢之目的。此外,皇太極經常小題大做,借故打壓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後起之秀多爾袞,雖然此人也是靠自己提拔才得以嶄露頭角,但此一時彼一時。

經過皇太極的努力,漢族官僚迅速崛起,漢人地位也得到提高。不過,滿洲貴族的權勢依然很強大,八旗之中,皇太極只能掌握其中的兩黃旗,其餘六旗則全部掌握在代善等人之手。可以說,皇太極在國內還有很強的政治對手,稍有不慎可能會輸得一無所有。要知道,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因不滿皇太極強化皇權,屢次出言挑釁,甚至差點兵戎相見。也正是因為兵權掌握在旗主手中,所以彼此之間便存在諸多矛盾,為了牧場、奴隸、戰利品以及政治權利等,他們經常明爭暗鬥。典型表現便是皇太極死後,為了爭奪皇位,豪格與多爾袞雙方人馬差點在崇政殿上火拚,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將乾脆直接按劍上前,表示若多爾袞敢繼位,那就寧願在黃泉路上相見。可以說,皇太極的內部並不穩定,滿洲貴族與自己矛盾很深,滿洲貴族之間也矛盾多多,這樣的政權缺乏穩定性。

如果戰爭持續拖延,不可預測因素太多,只要自己在關鍵性戰役輸了,那大清的國運也就結束了,永無翻身之機會。要知道,之前囂張一時的也先,控制了韃靼、瓦剌、兀良哈蒙古三大部,以及降服東北女真各部,整個長城以北都是他的勢力範圍,手中的蒙古鐵騎十餘萬。就軍事實力而言,也先的蒙古鐵騎可以碾壓皇太極麾下的滿洲八旗。但結果呢?在北京保衛戰中被于謙擊敗後,蒙古各部開始離心離德,最終也先死於部落戰爭。皇太極也是如此,如果他輸了,那誰敢保證代善、多爾袞、多鐸這幫人不會趁火打劫,將自己置於死地呢?那麼,皇太極有可能輸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若不是崇禎瞎指揮,抑或是當時孫傳庭不因下獄而充當開路先鋒,多爾袞將在松錦大戰的第一階段被俘虜。一旦前方戰敗,皇太極即使帶病御駕親征,那也只有死路一條。

若是與崇禎議和,皇太極可以得到諸多好處,能開展正常邊貿不說,光是削弱滿洲貴族的權力就讓皇太極高興一把。要知道,這幫貴族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權勢,很大程度上是靠戰爭帶來的紅利。有戰爭,他們就可以掠奪,就可以俘虜眾多的人口為奴,然後再將這些戰利品賞賜給部下,從而達到收攬人心,擴大勢力之目的。相反,如果沒了戰爭,那這些貴族就沒有機會得到戰利品,自然也就無法給予部下好處,其勢力必然會削弱。那皇太極呢?沒了戰爭,皇太極為大夥爭取到了與明朝搞貿易的權利,大夥不愁吃,不愁喝,自然就會擁戴自己。再則,有戰爭就會有掠奪,而掠奪的對象肯定是中原人民,這與自己重視漢人之政策背道而馳,也容易激起遼東漢人之反抗情緒。

總而言之,因為大清內部貴族之爭太過激烈,政局不穩定,皇太極並沒有和大明死磕到底的勇氣,因為他輸不起。只要他輸一次,那就傾家蕩產,一無所有。因此,議和是最好的出路。當然,最終議和不成,清兵依然入關統一中原,這主要是得益於大明內部出現問題,李自成、張獻忠之破壞以及無能所致。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宮女和太監,竟然能間接為「弘治中興」埋下伏筆
有一件事,宋朝能做,明朝常做,唯獨清朝不敢做!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