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本有溫度有深度的旅行指南是這樣誕生的

一本有溫度有深度的旅行指南是這樣誕生的

《緬甸》錦囊作者Charray曾經是窮游網員工,目前正在美國修讀宗教人類學博士學位,主攻緬甸上座部佛教,同時對東南亞華人移民史極感興趣。

她在五年前於美國獲得宗教學碩士學位後,曾因參與NGO志願工作而被派往緬甸,從此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多彩而複雜的國度。

今年夏天,Charray在緬甸學習緬語並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田野調查,同時為撰寫錦囊深入調研了多個目的地。

最終出品的這本錦囊,不僅包括了仰光、茵萊湖等經典的旅行地,更有金三角、曼德勒-臘戌鐵路等小眾的地區;你在錦囊中不僅僅會找到景點打卡的相關內容,更會了解到背後的宗教習俗、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質。

關於緬甸,這也許是目前最豐富可讀的中文旅行讀物之一。

目前,旅行者可以在窮游網和窮游錦囊APP中閱讀和下載《緬甸》錦囊,也可在窮游錦囊微信小程序中查看。關於這兩個月的緬甸田野調查和錦囊寫作,Charray也有一些感觸與大家分享。

做田野調查最好玩的地方就在於不斷發問,不斷對話,不斷挖掘別人的現在和過去,不斷往自己的大腦和筆記本錄入信息,不斷發現新的契機和話題,不斷反思,周而復始。

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你的觀察對象和你自己都因為對方的在場而不斷地重新認識和塑造自己。

圖:攝於緬甸Sagyin村,採訪對象是佛像工坊的工匠

雖然在旅途開始之前就已經知道不會一帆風順,肯定有起有落有無聊有得著,高光時刻也許寥寥可數,甚至有可能大多數時間都在等待,但在做田野的過程中依然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慣性焦慮:

今天可能就這樣了,什麼都沒有做就過去了,就浪費了,怎麼辦?於是更加要抓緊每次機會,哪怕敗興而歸。

田野,說到底就是一場修行啊。

圖:攝於緬甸景棟的一個漆器工坊

就好像最開始感興趣的是佛像如何被雕刻而成,然後慢慢進展到工匠如何被培養,進而又開始對「電動工具」為這個圈子的社會結構帶來的變化著迷,最後發現最開始提出的問題——人力和佛像的跨邊境流動——的確值得一試。

圖:乘坐曼德勒-臘戌鐵路前往昔卜

寫錦囊,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卻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嘗試。

除去窮游本來已有的《蒲甘》和《曼德勒》,我的任務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足跡,儘可能地去補充新內容。有沒有意思,實用不實用,都要看自己的造化。

於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無數次思考關於「這本錦囊要怎麼寫?寫什麼?」的問題。我反覆忐忑地問自己:如果寫不好,怎麼辦?

的確是有很多顧慮的,因為緬甸的歷史並非非黑即白,很多材料和敘述都無法確保周全,而我也並非緬甸所有領域的專家,所寫所言更不想有失偏頗;當然也有很多客觀的限制,尤其是考慮到以後的推廣,很多事情總不能任性妄為。

圖:攝於緬甸東枝,從山頂佛塔俯瞰整個城市

眼前所能見的,大概就是最後的平衡和妥協。

也許無法在有限的文字里讓讀者切身感受到我對緬甸的熱愛,但如果能讓大家減少前往緬甸旅行的顧慮,能讓大家至少了解一點點關於緬甸的多彩和複雜,也是好的吧。

在推薦書目和影視作品的時候,放棄一些官方至極的東西,選取一些更多去討論歷史變革和社會爭議但也許也更有難度的作品,在一些細小的介紹里融入更多對有趣的歷史事件的敘述,也是其中的一點點小嘗試。

圖:攝於緬甸大其力

坦白說,中國旅行者在緬甸所能感受到的情緒,並非完全是積極的。

這種情緒並非針對特定的個體,也並非只發生在緬甸,但它除了和中國的官方策略(尤其是投資方面)相關聯,也和「中國旅行者」的形象密不可分。

而到緬甸旅行的人真正對當地的文化、身邊的他人表達出足夠的尊重,通過細節,哪怕是一句簡單的緬甸語,去傳遞自己的友善和真誠,可能遠比說那些假大空的官話套話有用得多。

我現在所能意識到的是「我做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在最終完成這本錦囊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更多是遺憾而非成就感——我踏過的地方還不夠多,我所了解的緬甸也不過是冰山一角。寫作錦囊的過程,其實更多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感謝這兩次冒險,讓我更覺我的生活是不乏遺憾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依然鮮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窮游錦囊 的精彩文章:

這個曾從地圖上消失的小島,現在是超網紅的萌兔天堂
每一個著名景點的背後,都有一個以假亂真的雙胞胎

TAG:窮游錦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