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遺產修復現場的「父子兵」 傳統技藝傳承或面臨人才危機

世界遺產修復現場的「父子兵」 傳統技藝傳承或面臨人才危機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賴芳傑 攝影楊濤

2015年的地震帶給尼泊爾人民巨大創傷,讓大量價值極高的古建築遭受了致命打擊,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也給當地傳統匠人帶來了更多生機。

2018年8月8日,尼泊爾帕坦杜巴廣場,當地一對父子工匠正在對古建築進行修復。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女子從事古建築保護工作,更希望他們去讀書。

8月8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帕坦杜巴廣場看到,雖然地震已經過去3年,但在尼泊爾的杜巴廣場,還能聽見敲打石塊的砰砰聲、打磨木材的沙沙聲,匠人們依然在緊張地忙碌著。39歲的Surya和69歲的Ash是修復匠人里的「父子兵」。

尼泊爾加德滿杜巴廣場

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意為皇宮廣場,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的三個古城: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中各有一個杜巴廣場,是當年三個王國的王宮廣場。它囊括了尼泊爾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間的紐瓦麗古典寺廟建築和宮殿,現在都是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尼泊爾發生的8.1級地震導致加德滿都世界文化遺產杜巴廣場上的建築大部分倒塌。目前,這裡的不少古建築依然還在修復中。

古建築的修復少不了石匠和木匠。在尼泊爾,傳統手藝一般是家族傳承。某一個姓氏,可能就代表著一種手藝,一幫家族手藝人。

Surya和Ash的穿著都很樸實,每天他們從家裡坐1個多小時的公共交通來到杜巴廣場。在父親Ash的記憶中,祖輩們都是做石匠出身。自然而然地,他靠石匠的手藝為生,兒子Surya從18歲開始,也學當石匠。但是孫子會不會繼續繼承石匠的「衣缽」,Ash心裡沒底。

「我們很擔心後繼無人,但是沒有人來學。」Surya告訴記者,他的孩子要上學,但他也會試圖教孩子手藝,至於孩子們願不願意選擇這個行業,他並不確定。

離開石匠,在杜巴廣場的古建築里繞好幾個彎,再進幾道門,便來到木匠們的工作場地。

14歲開始學習木匠手藝。他的手藝出眾。他說,花紋比較容易雕刻。人像是最難的,因為面部表情很難把握。他在巴德崗有了一間小作坊,主要做工藝品。因為地震,他得到了這份穩定的,且在當地收入不錯的工作。他的兒子14歲。「他在上學,並興趣學當木匠。」他告訴記者,如果學的人少了,他也不知道手藝會不會失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川籍歌唱家霍勇、何春梅:我們愛家鄉的熊貓,就像愛親人一樣
潛水錶伴你水中清涼一夏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