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句「娘炮」,到底打了誰的臉?

一句「娘炮」,到底打了誰的臉?

當我們在談論「娘炮」的時候

我們在談論什麼

此前,央視的《開學第一課》播出後,被公眾議論的除了插播的廣告,還橫生枝節。

節目組邀請了幾位當紅偶像明星,但觀眾似乎不太買賬。

一邊,公眾還在為插播廣告的事爭論不休,這邊廂,關於「娘炮」的論戰早已拉開序幕。

一邊是隨著日韓文化的影響,大多數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對於纖細清秀型男明星的喜愛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另一邊則是為數不少的人對於娘炮的指責。而且,這種對於「娘炮」的指責,早已不是一天兩天。

難道,長相精緻,整體氣質稍顯「女性化」,就要受到無端指責?

難道,舉止不夠豪放,心緒稍顯敏感,就要飽受歧視?

為什麼稍顯「女性化」的男生會被指責為「娘炮」?

有時候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往往經不起推敲。

01

是誰定義了男人和女人

當一種觀點出現分歧的時候,就需要確定一個標準,然後才能判斷誰對誰錯。

指責一個男人「娘炮」,無非就是說,這個人行為偏「女性化」,但是,女人和男人到底應該怎麼樣呢?究竟是誰定義了男人和女人?

時間的齒輪划過漫長的歲月,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男」和「女」的性別觀早已深入人心,與此同時,性別標籤固化也十分明顯,比如,說起護士大家都覺得是女孩子,說起局長大家第一印象都是男性,一提到粉紅色,「卡哇伊」這類可愛字眼就會涌到嘴邊。但是,如果我們沿著時間的河慢慢逆流而上,在鴻蒙初判、混沌初分之時,人類剛剛開始直立行走,那個時候到底有沒有性別的觀念呢?也許有,也許沒有。又或者說,那個時候,有沒有關於目前這麼關於性別的固化認識呢?具體說來,拋開語言演變的文化屬性,單純從社會屬性來看,那個時候有「娘炮」「女漢子」這些詞嗎?

02

性不會創造男人和女人的天性

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我們首要關心的通常是其性別。但是,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男嬰和女嬰的大腦在一歲左右時被調試到了不同的生命頻道。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電影《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小時練戲時,總是把原文念錯,因此挨打,後來性格也發生了扭曲。由此可見,性並不會創造男人和女人的天性。

03

所謂的男性氣概並不是男人的專利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一句話說「你有沒有男子漢氣概啊,是不是個男人啊」。

比如,當一些男同胞去玻璃棧道玩耍時,也會被嚇得不輕,這時就會有人跳出來指責你:

又或者如下面這位:

當我們在談論一個有沒有男子還氣概的時候,可以先釐清一個概念:你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男人和女人。

允許女的強大,接受男的害怕,是彼此尊重的基礎。

但是,目前存在的社會整體意識已經固化。在處事方式和談話上,我們通常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化的期待:男人應該這樣,女人應該那樣。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稍顯「女性化」的男生會被指責為「娘炮」?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科迪莉亞·法恩教授總結說道:

男嬰和女嬰在很小的時候並沒有性別的概念。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會意識到性別是我們劃分社會的主要方式,因而他們被驅使學習男性和女性的定義。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開始出現明顯的劃分。

之後,我們每做一件事,每一種經歷,包括出生、進食、死亡等基礎的生物進程,都會以人類獨特的標尺去衡量。與此同時,普遍的性別規範制定了男女行為的雙重標準,影響著人們的興趣、自我認知、表現,以及關於不同性別領域能力的信念。這些刻板的性別印象和規範,也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性別歧視的基礎。

本文理論觀點來源於《荷爾蒙戰爭》,[澳]科迪莉亞·法恩/著,北京紫圖圖書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來源於《荷爾蒙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紫圖圖書 的精彩文章:

努力,才是你的盔甲
你只能專註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事情上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