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青花瓷的條形流散和斑狀流散圖文對照詳細對照

青花瓷的條形流散和斑狀流散圖文對照詳細對照

元青花魚藻紋盤

元青花瓷識別中,關於條形流散和斑狀流散,讓許多剛介入收藏者頗感迷惑,因此對這一特徵反覆解釋說明很有必要。元青花瓷斷真假,若真正掌握好條形流散和斑狀流散,會變得相當容易。

元青花瓷的顏料,主要是在進口蘇料中會有明顯的色素凝聚現象,即積青現象,被稱做積青處或積青斑(也有稱凝聚斑的,均指此一現象),是伴隨著工藝加工燒制環節而發生。這些色素顏料顆粒比一般國產顏料要粗,因此在高溫溶融液態和雜質的吸引下,會在畫好的顏料圖案里聚集,並隨溫度降低凝縮成一個個比周圍藍色深得多至發黑的斑。這種發黑的斑位置不定,且細看均由更小的小米粒般大小的一粒粒黑點斑組成。由於這些珠狀小米粒黑點斑在未聚合時周邊界限就相當暈散,因此凝聚後的大黑斑也都呈現暈散模糊發散態。

這種凝聚成大黑斑的狀態主要為兩種:一是不規則條帶狀,即一個個珠狀小米粒黑點斑緊連成長條帶狀,且條帶或粗或細,邊緣暈散模糊。條帶整體能看出隨圖案發生各種方向變化但聚而鬆散,部分條帶因相當暈散或有向下溢並排成密集鋸齒狀的粒滴痕散,被稱做條形流散積青斑,簡稱條形流散。也有把這種珠狀的小米粒黑點斑緊挨相連凝聚成條狀黑斑的現象稱做串珠現象。

斑狀流散則是指一些珠狀小米粒黑點斑聚成的更大的團狀黑斑,其周圍暈散模糊沒有明顯界限,大多趨圓狀,其實是一種更大的點狀黑斑,有的也存在溢出流散,被簡稱為斑狀流散。斑狀流散一般多存在於筆劃末端停止處。

上述兩種流散,一種為條形帶,一種為圓形帶,只是聚成的形狀不同而已,性質沒什麼不同。

在這兩種流散的積青斑紋中,有的器物可見積青處有「結晶斑」(一般稱「鐵斑」)析出,全進口顏料析出的結晶斑會呈現黑、灰黑、灰(或略微帶褐)等色;進口料中混入國產料結晶斑顏色會隨國產料混入的多少出現兩種現象:一是呈銀黑或銀灰色,即斑點之上泛有偶然「錫光」(也有稱銀光的)。二是偏褐色,如藍褐、灰褐、黃褐、褐色。這是由進口料中含鐵多向國產料中含錳多經混合後逐漸演變的必然現象。

當然,這種條形、斑狀流散在進口顏料中表現充分,而在國產顏料含得多時,這種現象變弱至不明顯。因此,在觀察以國產顏料為主的器物時,必須更多地觀察其它特徵,全面來進行判斷才行,這是和觀察進口顏料器物有區別的(國產顏料越多,顆粒越趨細,暈散越弱)。

仿品營造假象,在顏料中塗抹出一個個生硬的黑團來充當積青斑,不存在暈流散的效果(顏料太細)。

以下圖例:

圖1

串珠般聚集的黑點斑、流散、暈散。圖1

圖2

條形流散:串珠凝聚成的黑條紋斑,隨圖案不同方向。圖2

圖3

條形流散:可見串珠、暈散、流散特徵相當充分。圖3

圖4

條形、斑狀流散均有體現,很暈散。中有黑色結晶斑析出。圖4

圖5

斑、散、流等呈條形帶,相當暈散。圖5

圖6

條形帶、環狀帶由串珠粒斑凝聚成黑斑紋的特徵表現。圖6

圖7

暈散下滴成不規則鋸齒形排列形態。圖7

圖8

暈散串珠下滴成鋸齒狀排列(不規則態)。圖8

條形帶流散,由串珠緊相連凝在一起成黑環帶條紋黑斑。圖9

圖10

串珠聚集很濃態,暈散流均很重。圖10

圖11

可見流散凝聚斑中析出有黑並略帶點褐色的結晶斑(鐵斑,不規則長條形)。圖11

圖12

暈、散、流等形態,可見串珠下滴等。圖12

圖13

串珠連結凝聚成的自然斷續條形流散。圖13

圖14

進口料混入國產料後串珠凝成的流散不同形態,析出的結晶斑(鐵斑)增密,多偏有褐色。圖14

圖15

進口料混入國產料後各形態流散,可見串珠其中的表現。圖15

圖16

人物圖上的串珠流散態。圖16

圖17

動物上的暈狀流散,相當暈,因此使得串珠界限消失或弱化。但仍可看出。

圖18

進口料混入國產料後的情況,串珠界限變弱。但零星串珠仍有。圖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奇石、玉石、瑪瑙哪一種未來升值空間大
18種硯石鑒定圖文詳解!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