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什麼才是真正的「男性氣概」?

什麼才是真正的「男性氣概」?

原標題:什麼才是真正的「男性氣概」?


作為父母,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兒子從不成熟的、反覆無常的少年轉變成誠實而有愛心的男人,他們尊重婦女、忠於婚姻、信守承諾,是果斷有力的領袖、優秀的勞動者、保持著健康的男性氣概。——威廉·波拉克


雙性化教育:男性氣概,還是雌雄同體?

哈佛大學的政治哲學教授哈維·曼斯菲爾德在一本叫《男性氣概》的書中曾經這樣定義「男性氣概」——在危險處境里的自信。一個有男子氣概的男人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儘管現代技術減少了一個男人必須拿生命冒險的場合,但它仍然是一種靈魂的品質。柏拉圖稱這種品質為「血氣」,為人類和動物所共有。雖然並不完全摒除女性——哈維教授認為,撒切爾夫人就是一個具有「男子氣概」的女人——但「男子氣概」主要集中於男人身上。一個具有男性氣概的男人,會為了某一個目的而甘冒生命危險。



哈維教授高度讚揚這種「男性氣概」——「男性氣概尋求和歡迎戲劇性,它偏愛戰爭、衝突和冒險。當慣例無濟於事,當計劃最終泡湯,當試圖用現代科學的成果理性地控制一切但結果漏洞百出時,男性氣概或者帶來變化,或者恢復秩序。如果說屈從和祈禱是我們最後的辦法,那麼男性氣概就是在它們之前倒數第二位的訴求。

不過,他哀嘆,這樣的男性氣概在美國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它一再遭到女權主義運動的打擊。今天的美國人生活在一個『性別中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性別不再重要,它不再給你權利、義務,不給你加分,不給你減分,也不給你任何位置和角色。


在他看來,為了政治正確而壓制一個男人與生俱來的性別特徵,不僅傷害了男人,也傷害了女人。


「我們應該把男孩培養得更具男性氣概。男孩其實很清楚自己的性別,但今天的教育要求他們忽略自己的性別,這讓他們感到困惑。」哈維說。


美國心理學家對2000多名兒童的調查結果發現,過於男性化的男孩和過於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體力乃至智商、情商的發展都相對較低。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緻等氣質的男孩,和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卻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更全面,成年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更具優勢。這一發現促發了「雙性化教育」的家庭教育新理念,比如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增加男女孩子接觸的機會,避免將性別特徵區分過清等等。


在採訪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教研室講師姚萍博士時,她一再向本刊記者強調,必須先搞清楚「雙性化」的概念。現在國內對「雙性化」的理解有許多誤區,尤其是流行文化製造出來的「中性形象」,比如「快男」「超女」,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雙性化」。


「雙性化人格」是心理學家A.S.羅西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一種兼具男女兩性人格優點的綜合性人格類型。


其實,弗洛伊德早就說過,一個正常人的行為從來不是完全的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瑞士心理學家容格則有一個著名的「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論,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兩個術語,說明人類先天具有的雙性化生理和心理特點,即每個人內心都同時住著一個男性人格和一個女性人格,只不過很多時候它們一個睡著,而另一個很清醒。


從雙性化理論的起源看,它本是一個與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做鬥爭的理論。「雙性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本姆曾經在《性別的濾鏡》一書中指出,社會通過三種濾鏡看待男人和女人,一是大男子主義,將女性視為「他者」;二是性別兩極化,將男人與女人放在一個維度的兩個極端,將男性特徵與女性特徵徹底對立起來,在個人身上這兩種特徵必然互為消長;三是生物決定論,認為一個人的生物學特徵決定他的命運。數千年來,這三種隱藏的、扭曲的濾鏡,已經深深植入人們的靈魂,而她的研究就是為了「使人類個性從個體的性別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1974年,她根據雙性化概念編製了測量性別角色的貝姆量表(Bem"s Sex RoleInventory),將一個人的性別特徵分為四種: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未分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評價、受同伴歡迎、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單性化者(典型女性化者、典型男性化者)。


弗洛伊德在談論達·芬奇時曾說,創造力豐富的人往往具有跨性別的特徵。雙性化人格與創造力之間是否真有關聯?有哪些方面的創造力?這是當代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之一。


2002年,在觀察了大量創造性行為之後,兩位心理學家(希特納與丹尼爾)發現,與單性化人格的人相比,具有雙性化人格的人在文學、戲劇、攝影等領域都有更大的成就。就像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所寫的:「要成為一名理想的作家,必須女人男性化,男人女性化……一個藝術品的創作完成之前,男人和女人的大腦之間必須發生某種合作,就像性格迥異的婚姻可以非常完美。」在這篇文章里,她稱讚了幾位「雌雄同體」的作家,比如莎士比亞、濟慈、威廉·考伯、查爾斯·蘭姆,但她並不確定米爾頓、約翰遜、托爾斯泰是否可以算在內,而普魯斯特則未免女性化過了頭。


「雙性化教育是有主次區分的。一個男孩的雙性化教育應該強調男性陽剛堅強的一面,而女性化的一面,比如細心、溫柔,則屬於補充,最好是順勢引導,這樣才能讓他將來更加適應社會。很多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一個具有男性氣概的男人,是比較有魅力的。」姚萍告訴本刊記者,「女孩子也一樣,過於剛強的女孩,缺少了女性的溫柔,難免讓人愛慕的心不夠,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影響將來她身為一名女性最重要的社會功能的執行——養育孩子。」


「男性特徵與女性特徵各有其用武之地。」她說,「通常來說,適宜表現男性特徵的場合是在工作中,而女性特徵的用武之地則主要在人際交往方面。也就是說,男性特徵會讓你的事業更成功,女性特徵會讓你的生活更愉快。」


男女有別,但為什麼?


當本刊記者向邁克爾醫生徵詢「雙性化教育」的問題時,他說:「在一個男孩與女孩真正享有平等機會的社會裡,關鍵不是男孩是否應該更陽剛,或者女孩應該更溫柔,而是,無論男孩女孩,是否從他們的父母、家庭、學校和社群中得到他們所需要的。」


所以,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解決方案,起點必然在理解——理解男孩,理解他們與女孩之間學習方式的差異,個性心理的差異,思維方式與行為的差異。邁克爾醫生抽樣調查過美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發現99%的學校里,老師對於男女學生的大腦差異毫無概念。20多年前,他創辦了一個培訓機構,專門為全國各地的學校培訓老師,讓他們觀察男孩與女孩的大腦掃描圖,了解大腦分泌的激素差異,了解他們的學習機制是如何的不同,性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行為、思想和感覺。



通過大腦掃描,我們可以發現一般男性的大腦比女性的大腦平均大9%,但這並不能說明男性比女性更聰明。事實上,大部分時候,女性的大腦活躍程度比男性更高(葡萄糖代謝高出15%~30%),即使在休息狀態下。


男性的小腦活躍程度高於女性,那是一個行動中心;而女性負責左右半腦之間交通的結締組織更密集,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在執行語言任務時,女性的左右半腦同時被激活,而男性只激活左半腦。因此,一般來說,女性的語言能力天生優於男性,她們更適合以靜態讀寫為基礎的教育方式,比如女孩們更擅長寫作文。


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先讓他們隨心所欲地跑動一番,激活左右大腦。因為男孩只有左半腦執行語言功能,右半腦是視覺/圖形中心和空間認知中心,所以給男孩布置作文時,可以先讓他畫一個小時的故事板,然後把畫的東西描述出來。這樣一個小小的教學策略改變,讓男孩也能寫出非常精彩的文章。



最近幾年,科學家還發現,隨著女孩年齡的增加,她們的右腦越來越有組織性,也就是說在右腦半球不同腦區之間呈現越來越清晰的聯絡路徑,男孩則在左半腦呈現這種發育趨勢。這一發現為以後進一步研究男孩與女孩的大腦發育與認知能力、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指明了方向。


男性和女性處理負面情緒的大腦區域不同,男性在primitive areas of the brain,尤其是杏仁核,而女性在大腦皮層,與語言、推理、反映的區域相連。這也是為什麼女孩更願意傾訴,而男孩不願意談自己的感情。所以,如果一個男孩受了挫折,做了錯事,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與他坐下來談心,而是與他一起做一件事情,比如去超市、打籃球等。


女性的前額葉皮質區更大,成熟更早,這或許能解釋她們的耐心和謹慎。相比之下,男性的杏仁核(處理恐懼、生氣、與強烈情緒)更大,神經細胞更多,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比較好戰、衝動。



比起男性,女性對情感有更強烈的需求。如果說女人有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處理情感信息,那麼男人只有一條鄉間小路。談心能激活女孩大腦的愉悅中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和後葉催產素,其愉悅感僅次於性高潮。


其實,關於男女在心理與認知模式上的差異,腦神經學家的很多結論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因為心理學的研究絕大部分是針對成年男女的,這些差異仍然被認為是社會化的結果。這也是20世紀學術界流行的觀點——人類思維本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結構來自後天的社會化、文化、父母教化和個人體驗。男孩、女孩是變得「男性化」、「女性化」的。從四五歲開始,他們會從事一些被他們的社會、文化所認可或期待的,合適於男孩或女孩的活動。他們會尋找同性別的朋友,漸漸發展出男性或女性的個性特徵與思維模式,比如男孩獨立、主動,而女孩溫順、被動。這種被社會設定好的技巧、個性、行為,自我認知被視為是一種「性別刻板化」(sex typing)的過程。


在性別差異上,生理與社會環境因素其實很難剝離。大腦的發育固然是受到激素的影響,但激素同時受到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且,大腦有差異,並不代表這些差異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人類的大腦可塑性很高,它一直在變化著,尤其在青春期,一個男孩的大腦灰質會經歷重大的「修剪」,而女孩的「修剪期」比他們還要早兩年。


(本文節選於《三聯生活周刊》2010年第13期的《男孩,男人與科學》一文)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我在國外受到的禮遇:中國民間救援隊走出去的故事
李現與他的運動哲學:身體即精神,自律即自由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