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兩次參加祭典 一次想跪卻得站著 一次想站卻得跪著

慈禧兩次參加祭典 一次想跪卻得站著 一次想站卻得跪著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左宗棠因參加慈禧萬壽節遲到被參劾,慈禧本不想處罰,然礙於清議,最終罰了左宗棠一年俸祿了事。對此,有讀者提出了質疑:晚清慈禧太后一手遮天,難道還需理會朝臣的議論?

實際上,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慈禧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登上政治舞台以來,一直都是夾在許多股不同的政治勢力當中。慈禧的高明之處,在於懂得順勢而為,借力打力,才能在鬥爭中屹立不倒,並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在慈禧政治生涯的前期,她的權力受到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牽制;到後期之後,她仍然不能無視朝議,獨斷專行。

下面分享兩則故事,以小見大,慈禧的權力也並非毫無限制。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有一次皇室舉辦先帝咸豐的祭祀典禮。

一開始,禮部的官員們在咸豐的神主牌位面前放了兩個跪墊,本意是給兩宮太后行禮所用。古時候以左為尊,而慈安地位高於慈禧,按照規矩,應該是慈安跪在左邊,慈禧跪在右邊。

但祭典開始後,慈安卻一下子跪在了右邊的墊子上,慈禧不敢逾越,只好讓左邊的墊子空著,和王公大臣們在後面站著行禮。

慈安太后對此的解釋是,她其實不是跪錯了,而是因為咸豐登基前有一嫡福晉,後來被追封為孝德顯皇后,慈安認為這位「姐姐」的地位在己之上,故空下了左邊的墊子。而慈安演這一齣戲,正是為了敲打慈禧,擺正自己的身份,不要做出那些不端或不檢點的行為。

在慈禧垂簾前期,慈安與恭親王二人對其權力形成了極大的限制。對於許多國家大事,都由恭王策劃和執行,最後拍板權在慈安。所謂的「東宮優於德,西宮優於才」,但其實慈禧更多是作為一個較有影響力的顧問角色存在的。

所以慈禧想跪?不好意思,慈安太后讓你站,你就得乖乖站著。

在同治時期,慈安、慈禧、恭親王三人組成的鐵三角,互相制約,權力集中現象並不明顯。但隨著同治、慈安先後駕崩,打破了這種權力間的平衡,慈禧作為活著的人當中地位最高者,逐漸把持了權柄。

隨著光緒十年(1884年)的甲申易樞事件,慈禧借中法戰爭失利為由,將恭親王逐出軍機,從此開啟了她自己一人大權獨攬的時代。

但在慈安去世、恭王離開之後,慈禧是否就能一手遮天了呢?其實也不然。她雖然是太后,但是也要守規矩。不合規矩的事情,做了會引起物議,若引致物議沸騰,那太后垂簾的合法性便成了問題。

這第二個故事,同樣是參加祭祀典禮。《清史稿》記載:

「(光緒)十二年,兩宮祇謁東陵,詣孝貞顯皇后陵寢,慈禧皇太后不欲行拜跪禮,延煦持不可,面諍數四。方是時,太后怒甚,禮部長官咸失色,延煦從容無少變。太后卒無以難,不得已跪拜如儀。」

這一次,祭奠的對象換成了慈安太后。這次慈禧倒是不想跪了,此時身份地位都以她為尊,連光緒皇帝都得乖乖聽她的話。那不想跪行不行?答案是不行。

只要有一個敢言直諫的臣子,引祖制家法進諫,即便慈禧當眾大發雷霆,也沒辦法違反規矩,最後也只能乖乖地給慈安的陵墓磕頭行禮。

清朝的言官地位不高,但朝議卻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言官有不能因言獲罪的特權,即便批評慈禧,慈禧也不能因此對他們治罪。所以在慈安和恭親王離開後,輿論依然對慈禧的權力有很大限制,使她不能任意妄為。

那麼慈禧有沒有力排眾議、坤綱獨斷的時候呢?也有過一次。那是在庚子拳亂時,慈禧不顧輿論,執意誅殺許景澄等主和五大臣,主動對列強宣戰,導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

事後雖然動亂平息,但清廷對地方的控制已經大大削弱。慈禧只做了一次罔顧輿論的「任性」之舉,便直接葬送掉了清朝的江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說自己最疼愛光緒 但這一句話 卻將她野心暴露無遺
福康安是乾隆內侄 為何乾隆待他比待親兒子還親?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