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精英看矽谷,矽谷精英都想去火人節

世界精英看矽谷,矽谷精英都想去火人節

原標題:世界精英看矽谷,矽谷精英都想去火人節


矽谷,從元老級的惠普到互聯網泡沫之後崛起的谷歌,一直是全世界目光交匯的中心。在這裡,極端過剩的金錢、極端過剩的高等教育和極端過剩的腎上腺素相聚在一起,你不要試圖猜透明天流行什麼。



這幾年,一個叫做「火人節」的沙漠縱火裸體狂歡大趴體,成了矽谷科技圈和創投圈流行的新玩兒法,引埃隆·馬斯克、傑夫·貝佐斯、馬克·扎克伯格等無數大佬競折腰。


看過HBO喜劇《矽谷》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年輕矽谷人拿到大筆風投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個燒錢大趴體,像是要把高中加大學所有沒趕上的青少年社交一下子全補回來一樣。但矽谷新貴埃隆·馬斯克說了,電視劇里這種充滿Nerd、酒精、美女、Social的趴體,一點都不矽谷。

火人節,才是真矽谷。



沙漠縱火裸體狂歡大趴體 | Hollywood Reporter


逃離西海岸,沙漠里有詩和遠方


1986年,當年38歲的「火人節」創始人拉里·哈維(Larry Harvey)為了紀念一段戀情的終結,和幾個朋友們在舊金山的貝克海灘(Baker Beach)上點燃了一個他們自己創作的8英尺高(大約2.4米)的雕像作品。此後的四年,這項活動竟成了有800多人參加的年度活動。


由於知名度的提升,活動引起了火警和行政部門的注意,當年還屬於野生的「火人節」朝聖者們曾經為了躲避警察而四處游擊(因為沙灘上禁止篝火,警察只允許大家擺大型雕像)。直到1990年,哈維和朋友們把這項活動正式定在了勞動節的假期,地點變成了內達華州的黑岩沙漠(Black Rock Desert)。


/*


美國的勞動節並不在5月,而是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一個公共假日,所以是一個固定的3天小長假


*/


彼時,火人節還是一個《紐約時報》筆下「(相對)低調的勞動節活動」,不過「火人」的高度已經飆升到了40英尺(大約12米),「科技嬉皮狂歡」風格初具規模。

/*


來解釋一下「科技嬉皮」。


紐約時報作者勞拉·霍森(Laura M Holson )用了「暴露癖」(exhibitionism)、「嗑藥」(drug)和「身體彩繪」(body paint)這三個關鍵詞來形容這種同時也被成為「技術一代」(technogentsia)的一群人的特點。


我的一個矽谷二代小夥伴這樣解釋「技術一代」:就是混車庫咖啡的那群人。


嗯,蘋果、谷歌、亞馬遜都是從車庫裡長出來的。


以及,這是一條正經注釋


*/



誰能想到,「嬉皮士」這種古早名詞,又在今天的矽谷吹開了花 | theidleman.com


1995年開始,火人節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主題,藝術家們根據這個主題來創作並。今年的主題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

隨著裝置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建築師開始嘗試裝置設計。今年就有兩個備受關注的作品出自建築師之手:



丹麥明星建築事務所BIG的作品Orb | Archdaily


/*


建築系的小夥伴們是不是已經去搜BIG為了這個作品又畫了什麼奇特圖解了呢?


*/



法國建築師Arthur Mamou-Mani的作品Galaxia | Forbes


中國藝術家也開始參與其中,比如下面這個:


藝術家陸明的作品《沙漠衛士》| 微博


除了越來越高的「火人」雕像和越來越誇張的藝術作品,人們的激進行為藝術、奇裝異服也是一大看點。



2018,2015,2010年的火人 | CNBC, NME.com, SF Weekly



矽谷儀式變成維密現場 | Instagram


1997年,哈維和朋友們正式註冊公司來運營火人節,當年的參與者有1萬人。到了2017年,火人節的參與者接近7萬人。


票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從最開始的15美金漲到了今年的普通票425美金,車輛通行證80美金,預售票1200美金。組織方還提供低收入門票,190美金,前提是參與者必須提供低收入、殘疾或者無業證明。


/*


組織方為什麼會認為,連保證基本生活都成問題的低收入者會花190美金參加火人節??

*/


在火人節,用錢能買到的只有咖啡和冰


2004年,哈維起草了10個火人節的「基本原則」,分別是:


1. 激進包容(Radical Inclusion)


2. 饋贈(Gifting)


3. 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


4. 激進的自力更生(Radical self-reliance)


5. 激進的自我表達(Radical self-expression)


6. 社區協作(Communal effort)


7. 公民責任(Civic Responsibility)

8. 無痕(Leaving no trace)


9. 參與(Participation)


10. 即時(Immediacy)


從火人節的十項「基本原則」,也可以看出人們崇尚的所謂「矽谷精神」


舉兩個小例子。


>>


火人節:去商品化和自力更生 VS 矽谷:協同作業


哈維不希望火人節變成又一個消費主義橫行的領地。火人節的整個活動中,只有咖啡和冰是可以用錢買到的;其它東西嘛,你可以和其它參與者物物交換,也可以用技能服務來換取。比如有攝影技能的人可以通過幫別人拍照來獲取回報,也有奇葩企圖用「一個溫暖的擁抱」來進行交易。官方網站的介紹語標明,這座沙漠中的城市連接了所有夢想家與實幹者。



創始人拉里·哈維和朋友在2007年火人節現場 | Ron Lewis/Bay Area News Group archive

火人節的創辦者拉里·哈維在1999年的採訪中提到,「我漸漸發現,我們創造的環境是現實版的互聯網。火人節非常民主,用獨特的方式賦予每個人權利。這是一個互動的平台,讓人們跳出舊有的社群,彼此相連。」


去中心化、破舊立新、對社群的依賴、對協同工作的強調,都是矽谷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谷歌是一家深愛著火人節的公司。谷歌的第一個標誌塗鴉,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爾(Sergey Brin)親自為1998年火人節設計的。



圖 | Wikimedia Commons


那時的谷歌需要的正是打破常規,擊敗當年的矽谷「惡霸」——微軟。


想打敗佔領市場絕對統治地位的霸主,要靠協同作業,靠新奇的點子,靠每個人為共同的理想奉獻。就和火人節一樣,靠眾人的力量,從0到1——如同矽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所說。


>> 火人節:即時 VS矽谷:活在當下


哈維認為,即時體驗是我們文化里最重要的試金石。我們需要不斷突破存在於自身和認知之間、與現實之間、與社會參與之間的障礙。


火人節的高潮是最後一天的「獻祭」儀式。在最後一天晚上,立於會場中央的「木頭人」(the Man)會被大火燒光,一切重歸於0。

一周前,這裡是無人區。


一周後,這裡的火光比拉斯維加斯的燈光還耀眼。


參與者可以把逝去的摯愛的照片與物品丟進大火里,讓大火帶走過去的傷痛。


過往不戀,活在當下。



沖入火中丨Jim Bourg/路透社


從喬布斯時代開始,禪宗的調調從來都對得上矽谷精英的胃口。


雖然沒有明說,矽谷大公司放出來的消息處處都在暗示火人節的威力。比如說,有文章稱,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1年被聘為谷歌CEO的部分原因是,他也參加火人節。


想成為谷歌CEO嗎?想像埃里克·施密特一樣成功嗎?去參加火人節吧。


熊熊燃燒的大火、進入狂歡狀態的眾人、參與感強烈的儀式,都強化了科技公司希望灌進員工腦袋裡的概念。

火人節,是一場當代矽谷的現實祭祀。



2004年的火人節,主題:The Vault of Heaven | Wikimedia Commons


去火人節,混進矽谷精英圈,


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一位風投說,矽谷精英大批湧入令人掃興。他進入一個帳篷,不到10分鐘就有人來拉投資。這種氛圍會讓人錯以為參加的不是火人節, 而是矽谷某地舉行的異裝主題派對。人還是那撥人,只不過穿的不是T恤/格子襯衫,而是奇裝異服;手裡拿的不是香檳,而是從別處換來的純天然果汁。


更糟糕的是,掌握財富的1%的到來,把現實中的等級概念帶到了火人節。


/*


風投內心OS:好不容易度個假,我以為你進來跟我換啤酒,結果你特么給我看BP!


*/


《紐約時報》的編輯撰文說,科技精英不想在沒空調的帳篷里接受陽光的暴晒,不想使用公共廁所,於是他們空運來了壽司師傅、房車和遊艇。火人節開幕當天,入口往往大排長龍,等五六個小時才能進去的人並不罕見。可富翁們卻能憑著VIP身份長驅直入。


這對火人節來說,是莫大的諷刺。



火人節上的名媛帕里斯·希爾頓


火人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西方左派的情境主義。


上世紀六十年代,讀了德波《景觀社會》的學生在巴黎街頭四處張貼海報,宣揚「商品就是人民的鴉片!」、「消費社會不得好死!」。


哈維和幾個火人節的創辦人,都深受這本書的影響。


德波在書中對消費社會大加抨擊,認為整個社會都是巨大景觀的堆積。「我們的時代……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複製本而忽視原稿,偏愛表現而不顧現實,喜歡錶象甚於存在。」


遠離自身感受,沉浸在景觀中,會造成對個性的抹殺。流行什麼,就喜歡什麼;媒體吹捧什麼劇,就看什麼劇。很難說德波描述的場景是六十多年前的巴黎,還是當下。


對抗消費社會,對抗景觀,需要藉助情境。情境,粗糙地說,指的是能讓人回歸本真的生活環境


手機里的世界是假的。臉書、谷歌上刷出的信息是假的。以物易物的生活是真的,親手搭起來的臨時建築是真的,在沙漠里齊心協力造出的一座又一座雕像是真的。


反傳統、反消費主義是火人節的初衷。但現實是,如今的矽谷,已然取代華爾街,成為資本家聚集之地。


/*


相傳高盛的老闆有一天突然發現最頂尖的商學院畢業生都不來高盛應聘了,於是給哈佛商學院的院長打電話問:喂,你們今年學生投簡歷的怎麼這麼少?


院長回答:不好意思,最好的學生都去矽谷了


*/



諷刺火人節金錢當道丨Thomas Tomaso, Facebook


如今,一次能燒掉幾百萬美金的火人節,成了混入矽谷主流圈子的捷徑,預售票價格高達1200美金。大小網紅無論是否贊同火人節的精神,都會拍幾張風沙漫天的賽博朋克風美照,擠進火人節駐地有WiFi的咖啡館,趕著活動的熱乎勁兒還在播照片。


從左派藝術家的小型聚會/鬧事現場,發展成矽谷精英們趨之若鶩的作妖現場,火人節充分演繹了什麼叫被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侵蝕。



雅克·塔蒂電影中面對「消費主義」一臉茫然的於洛先生 |《玩樂時間》


作者:雪竹,樟腦玩


編輯:Mo


參考資料:


1. Turner, F. (2009). Burning Man at Google: a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or new media production. New Media & Society, 11(1-2), 73-94.


https://www.jacobinmag.com/2015/08/burning-man-one-percent-silicon-valley-tech/


2. How Burning Man Has Evolved Over Three Decades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30/style/burning-man-sex-tech.html


3. Burning Man for the 1%": the desert party for the tech elite, with Eric Schmidt in a top h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6/may/02/further-future-festival-burning-man-tech-elite-eric-schmidt


果殼


ID:Guokr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不管,楊梅有再多蟲子我也要吃
香奈兒5號和迪奧小姐的香水原材料,竟長得這麼其貌不揚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