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陽明心學是整體論原則下的方法論,講明了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的關係。不是哲學的哲學,客觀整體不是某種學說所論述的存在,因此它不是學說的,不是任何人類意識及深入的概念設定的所表述的存在,是客觀的整體的存在,所以不是哲學。

說它是哲學的,是客觀與整體的世界觀,是屬於文字、語言等所表述的世界觀,也是方法論,但其深意隱藏在文字表述之後。

近代「哲學已死」的話題的出現,表明哲學不應是文字描述的,而應是實踐的。「哲學已死」不是霍金用科學語言代替哲學的論斷,而是西方哲學就沒有完整過,他們研究是物質的人,而不是自然的物質與意識的整體的人,把人的思維當成了條條框框,用條條框框的法則模式來限制人的思維與行為,它們的哲學是死板的,毫無生機與生氣的。

「哲學已死」是指形成語言文字形式上的哲學已死,因為哲學是思維的學說,但思維本身是實踐形成的,文字語言式的「經院哲學」只是抽象的文字,而不是真實的思維。存在於思維之上的哲學才是心學。

客觀整體才是哲學的終極狀態,知行合一是實踐的根本,是哲學與思維的根本。

《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現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從頭腦中想出聯繫,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繫了。這樣,對於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麼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於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

辨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有所衰退,是沒有充分認識到意識與物質的整體作用,但根植於中國人的整體思想卻可以它完整。

當不明白思維意識的作用時,所有的講述之間都可能會產生矛盾,「純粹思想的領域:關於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邏輯與辯證法是方法論範疇,整體與客觀是物質範疇是原則。理解它們可以說是心學的全部,而倫理道德是社會方面應用之一。

客觀整體是哲學的終極。

陽明先生最後的「此心光明,夫復何言」有《鋼鐵是怎麼煉成的》那句表述: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為何「此心光明」呢?從陽明先生傳播學說再到建功立業的過程,他的學說、功業與他所堅持的理念是不矛盾的,也就是客觀整體是不矛盾的,就能「此心光明」,而那些只講個人修行,沒有宇宙、社會之整體是無法理解陽明先生的「此心光明」的用意的。

個體與整體辯證關係,不是關閉在個人空間里求得心安的,如避世的佛道之人否認了整體理念。因為人不僅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既有自然整體的關係屬性,比如家庭、親人屬於自然規律所給予的整體與個體的關係,同時也是整個國家民族與社會的經濟工作交流等構造的整體與個體的關係。避世就成為了私慾,即使逃避社會整體,也避不了自然規律的整體,而產生了理論矛盾,而不得光明。

陽明先生的事業傳播心學與他的學問「客觀整體」相合諧的,沒有矛盾的。他此心光明,為了整體人類思維解放提供了心學,而在事業中,可能會說「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現代觀念,說這種話其實是非歷史唯物的,不能要求古人超越他的時代理解他那個時代的社會整體,他那個時代的整體是為君為民的道德,他的事業是為道德為仁的整體。

我們這個時代是為人民大眾的道德,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能做到為了這個國家與民族整體而奉獻的道德標準,似乎被主流的個體權利的話語權下說集體主義都是奢侈的了,那麼能做到此心光明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注重整體性的,更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格局。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

「他的哲學不是用於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關在書房裡,坐在靠椅中,處於人生之外。對於他,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什麼,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些精華本身都是相通的。只是古人有古人的表述,馬列毛有馬列毛的表述。這些表述傳遞著同樣的精神與文化,明白了精神,才是真正的「此心光明」,才能真正的成為聖賢,而人人聖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如果只會講個體人權,不顧整體的利益,在理念上就是認為整體與個體的平等或者整體並不存在,只有個體,那麼這種房子的整體理念就會完全坍塌,沒有了道,沒有精神,沒有信仰,如何能光明,如何能無愧我心呢!

以前只講整體不講個體人尊嚴時期也是有錯誤的。理論基礎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錯誤在於片面的解讀這句話。社會的意識是客觀的外在,個人的意識是客觀的內在,到底是是外因決定內因,還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呢。

人的本質是社會的,但意識個體在社會中不僅是被社會所影響,同時也是被個體的生理心理所影響,這種生理心理思維是自然存在的獨立整體,人的自然存在不同於其它動植物的意識那些僅具有自然性而不具有社會性。

就是說人即要有道德,又要有自然法則,沒有認識到自然法則對社會道德的影響,也一樣會產生理論矛盾。

馬主義將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定義為共產主義,實現的前提條件是物資高度豐富、生產力高度發達、制度的高度完善等等,人的需要是按需分配等等。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的結果。事實是什麼,蘇聯、我國都曾經嘗試過實行共產主義的制度,認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共產主義。理論缺乏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與物質是整體的,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是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決定性通過生產力高度發展、發達、制度高度完善,但唯一缺少的就是人的高度文明。

人的意識與物質是整體,生產力、制度所有的一切物質都要通過人的意識來反應,但人是個體與整體的綜合。可以操縱制度,不了解人的不同,就是最大的特殊性。物質資料的豐富建立僅僅是共產主義的外在的必要條件,而人與社會的道德則是內在的必要條件。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個體是存在於整體之中的,個體是牆上的詞章、房間的柱壁,整體就是那個房間。沒有個體,整體無存的,同樣沒有整體的存在,個體也是虛空的,但整體是真正的客觀存在,是根本,這是中國哲學所講述的精華,而其它各種分支只是這個客觀整體下的發揮。但每個人又都是獨立的整體,個體與整體的和諧也需要「存天理,去人慾」。

個體意識的整體與人的社會性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重要的整體,而不是無視個體上的整體。

但現狀卻是個體私慾的膨脹與社會道德引導、經濟基礎與制度等上層建築在在整體性方面缺位,使整體意識形態嚴重弱化。需要從思維與理論哲學上先予以重建。

王陽明龍場悟道就是把所有經驗與知識成為自洽的過程,不能自相矛盾。所有的萬物之間、萬理之間的關係,整體與個體、分析方法間的關係必須理通了。即使學說之間有不同說法時,那不是萬物之間矛盾,而是聖人之學的關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於外誤矣」。

心學領會規律融會貫通,就能掌握外在的一切事物的變化。不向外求的原因是因為已經外求過之後的整合。

人沒有自信是由於對外界事物的變數無法把握而茫,當一切都能明確地把握,他的自信就源源不斷,而具備有強大的信心,是去做事做來的,是明確天地之道之後的信心,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後培育出來的,是知行合一的,而不是坐而論道的。

中華文明根源於傳統哲學,思維方法源於傳統哲學,日常交往都源於傳統方式。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方法就是將古代的思考用現代的語言表述下去,將傳統哲學賦予新的內涵。古代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人人皆可為聖。聖人也是從普遍人做起。

為人與入世做事是一個整體,立德也要立行,不能只看到陽明心學說怎麼為人,而沒有看到陽明先生為堅持他的理念而入世奮鬥,他也是知行合一的整體,而那些沉迷私慾而曲解良知的弟子本身是對他的背叛,並不知何為「知行合一」,陽明學說本一體,不是單一地分析,而是不能相互矛盾。

天下大同,大道為先,是個體與社會整體的和順。客觀整體是最高價值觀。將天地與心合而為一,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無心,存天理而心底無私,天地寬。

來源:岐黃道心(linguan9999),中醫、中國傳統之道、辯證唯物主義、心學、整體論的個人感悟。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家訓七則,名門望族的大智慧
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別讓壞情緒,趕走你的好運氣!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