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的氣度:擔得起強盛一詞,看得見大國的樣子

唐朝的氣度:擔得起強盛一詞,看得見大國的樣子

原標題:唐朝的氣度:擔得起強盛一詞,看得見大國的樣子


在歷史上,嘶吼著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的人,不是傻,就是作。畢竟,一個朝代盛極而衰進而被時代淘汰,自然是氣數已盡的因果使然。不過提起強漢盛唐,那些犯我必誅、萬邦來朝的歷史斷面,難免會腎上腺激素飆升,亦或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論起一個朝代的氣度,唐朝絕對算是「大有大的樣子」,也擔得起強盛一詞。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軍李靖等率領唐軍北征,頡利可汗兵敗逃亡,各部族首領紛紛拋棄頡利可汗投降唐朝,但是也有一位「硬茬」思摩,始終追隨頡利可汗不離棄。其後兩人被唐軍俘獲,忠心耿耿的思摩,不僅沒有被懲處,反而被李世民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為唐朝駐屯黃河南部,效命沙場。


貞觀十七年,思摩改任「右武衛將軍」,隨從李世民東征之時被流矢擊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醫治,自當感激涕零,再無反心。高仙芝在唐朝也得以重用,拜「右羽林大將軍」,曾為大唐擊敗吐蕃和大食的襲擾。來自日本的空海和尚,不僅沒有得到驅逐,而且成為文化傳播的學者。鑒真和尚也曾多次東渡日本,卻沒有遭受任何流言蜚語,這種包容萬象的氣度源於自信。在這種氣度之下,唐朝人從不會媚外,在他們看看,膚色較黑的「崑崙奴」,只是和「新羅婢」齊名,比較稀缺的,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的僕人。盛唐時期的長安,雖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但唐朝百姓沒有挺不直膝蓋,夾雜著好奇的尖叫不能自已,而是見怪不怪,視之如常。



其實,這也是一種自信的坦然與平和,而這種氣度換來的卻是真正的讓人折服。這種影響即使在唐朝傾覆後,仍在被舊臣尊崇。唐昭宗欲復盛唐卻無力回天,舊臣李克用有「十三太保」虎將,嫡子李存勖雖然排名第二位,卻「為報父仇三矢遺恨,十年夾河血戰,終於討滅仇敵」,這位打仗身先士卒,經常「親負芻薪」的猛人,喜歡吐槽「富貴險中求,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在王位十五年,南擊後梁、北逐契丹、東進河北、西並河中,使得後晉逐漸強盛。


最終,李存勖定國號卻是「後唐」,得李唐之國姓,遂以一朝念之。所以也值得思考,唐朝國祚延續二百八十九年,對外征戰百餘場,但是一個打出來的盛唐並沒有持續多久,反而埋下戰爭的消耗,以及軍閥的割據的禍根,「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被感念的其實是一種大國的氣度,這種氣度是一種胸懷,不是沽名釣譽的作秀,更不是自吹自擂的狂歡,亦或是坐井觀天的妄自尊大,而是大而不驕的仁愛,是推己及人的謙遜,是包羅萬象的寬厚,更是一種波瀾不驚的自信與從容。


參考資料:《新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客棧 的精彩文章:

歷史的血性風骨:抗戰中的「虎賁」德械師,一處陣地2位少將同一天戰死
北洋軍閥的大丈夫情結:總想掌控一切,其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TAG:拾文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