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句「是你不夠堅強」,壓垮了多少抑鬱的人

一句「是你不夠堅強」,壓垮了多少抑鬱的人

1

一封震撼人心的遺書

三天前在峨眉山景區決然跳崖的21歲女生,用這個悲傷的結局換來了近幾年互聯網輿論對抑鬱症最大的一次關注。

此前,時有公眾人物因抑鬱癥結束自己的生命。人們往往會揣測:「他們身處那樣的位置,壓力那麼大,難怪會抑鬱。」似乎是在默認,那種非常人承受得了的痛苦只會發生在「人上人」的身上。

然而這個自殺女孩給人帶來的震撼是,她在留下的遺書中坦然地剖析了一個普通人飽受抑鬱症折磨的內心。

這份遺書寫道:「我得了一種病,叫抑鬱症。……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是脆弱、想不開,我想說的是: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就像不經常喝酒的人也會得肝癌一樣,沒有太多的誘因,就這麼發生了。」

抑鬱症就像一隻手,每天都在「把靈魂從身體中拖出來」,使她終日無法擺脫悲傷與絕望。這種折磨,使自殘、自殺傾向反而成了她身上的「本能」:

「每次看到車就想不管不顧撞上去,拿到刀就想剁自己,去到人群中就想嘔吐。因為責任,我卻只能一次一次用自己不多的意志去對抗身體的本能。

女孩對自己如此決絕,對親人朋友卻充滿了歉意。遺書中一半的篇幅都在對奶奶抱歉,對媽媽抱歉,對朋友抱歉,希望他們忘了自己,不要難過,因為「走的時候一點也不痛苦」,她不想「讓整個家庭活在自己失控的陰影下」。

最令人難過的是,她也曾經對抗抑鬱症,但遭受的不是誤解和不屑,就是徒勞無功的失敗。

遺書中寫道:「我不是沒有去傾訴過,不是沒有嘗試過救自己,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當成笑話,要不就是覺得我想不開。

她也曾經以為,或許換個環境生活、去旅旅遊就好了。可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嘗試,一次又一次的尋找,換城市,換工作,給自己找事干:運動,跑步,旅行,徵兵。我真的受夠了自己騙自己,一天又一天的演戲。我好累啊,做這些徒勞無功的事幹什麼呢,每天像一具行屍走肉一樣,渾渾噩噩,終於我要撐不住了,終於,我崩潰了。

在這封令人悲傷的遺書最後,她卻說自己從未覺得如此輕鬆,甚至還呼籲大家能對抑鬱症群體多一些關注,希望世界多一些善意、少一些傷害。

2

抑鬱症≠不堅強

自殺女孩的遺書,十分直接地回應了長久以來許多人對抑鬱症的誤解:

「你就是不夠堅強吧,抗壓能力差」

「是你心理素質不行,太脆弱」

「有什麼事想不開的,肯定是你太軸了」

「你連死都不怕,怎麼還怕活著呢?」

——總而言之,誰還沒個不開心的時候,怎麼就你那麼矯情?

隨著抑鬱症得到的關注增加,很多人有時的確會把「抑鬱情緒」和「抑鬱症」混為一談,草木皆兵。

當一部分人開始對自己情緒變化極度敏感,另一部分人卻依然簡單地把抑鬱症等同於很容易化解的心情問題,好像走不出來的人都是因為自己心眼太小、不夠堅強。

不會持續、容易調節的是「抑鬱情緒」,而經過臨床確診的「抑鬱症」,則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是需要採取各種手段治療的病。經過多年研究,一般認為它的成因與精神壓力、遺傳、神經內分泌等因素都有關係。

抑鬱症常常被簡單地理解為心情不好,但實際上它的癥狀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和動力缺失,臨床表現為:喪失活力、食慾改變、焦慮、注意力減退、優柔寡斷、焦躁不安,等等。

程度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會對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喪失興趣,自覺無用、內疚或絕望,甚至產生自殘或自殺的想法。

一位喜劇演員曾在TED演講中這樣形容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

「有些人害怕鯊魚,有些人害怕死亡。但對我來說,我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害怕我自己。我害怕真相,害怕誠實,害怕脆弱,真正的抑鬱不是當你生命中出了差錯時悲傷。真正的抑鬱是當你生活中的一切都好的時候依然悲傷。」

抑鬱症最可怕的正在於此:對生活徹底失去了感知能力。在抑鬱症患者看似正常的外表下,隱藏著控制不住的自我厭棄,就像人無法依靠自己控制癌細胞在體內擴散。

如果能控制,誰都會希望自己開心一點,但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恰恰是對一切無能為力。

所以,它和一個人主觀上堅強豁達與否毫無關係。

埋怨抑鬱症患者為什麼不能堅強一點,就像指責一個哮喘病人:明明周圍都是空氣,你為什麼還是喘不上來氣。看似二者很有關係,其實只是無知造成的誤解罷了。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認可的「堅強」是克服外界施加的壓力、努力維持生活不崩塌,那麼在這些對抑鬱症的誤解聲中,能夠直面自己的病症並積極治療、努力克服的人,已經很堅強了

3

不是只有年輕人「脆弱」

不難觀察到現在對於抑鬱症的討論是這樣的:年輕人和長輩之間關於抑鬱症的分歧始終存在。前者對自身精神狀況愈發關注,後者則容易對這些「矯情」的小年輕嗤之以鼻,更明顯地體現出「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態度。

隨之而來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疑問:怎麼感覺明明生活越來越好,抑鬱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是現在的人太脆弱了嗎?

這種「脆弱」,就是在傳統價值觀中不被接受的性格弱點,也容易在無知中變成對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誤讀。

不過,要是考慮70年代以前生人的成長環境,他們可能的確「沒時間不堅強」。

如今8090後的長輩們,經歷過勒緊褲腰帶、一點錢掰成八瓣養活全家的清貧日子,甚至饑荒與戰爭。體力勞動和生存需求,曾經佔據了中國人大部分的生活重心。

這也決定了上一代人為何在養育後代時如此看重堅強這個品質——唯有咬緊牙關,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

所以當如今的年輕人遭遇到精神上的問題,長輩們依舊會沿用自己熟悉的價值觀看待,認為它不是重要的事。

工作上又累壓力又大,會被說年輕人要多吃點苦,抗壓能力太差;

受到失眠等健康問題困擾,會被說你這麼小,能有什麼心事兒;

情感上遭遇重大挫折而鬱結,會被說太脆弱,太經不起打擊……

現在的年輕人常常會抱怨,長大過程中無論遭遇了什麼挫折和情緒波動,都會被一概歸結為太軟弱、不堅強,精神上的需求常常被忽視。

但是,以前的人心態就真的心態那麼好嗎?數據顯示的卻恰恰相反——

《世界統計年鑒》中,中國1987年的自殺率是每十萬人22.6,到2011年下降了11.9%;WHO的《世界健康報告》則顯示,對比1988-1990與1996-1998兩個時間段的數據,中國人群自殺率下降17.2%

這樣的變化,被視為中國在防控自殺和人民精神衛生建設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看長輩的「堅強」:不是上一代人都那麼厲害,或許只是曾經他們精神上的問題更少被披露罷了。

在我們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的確是對精神方面的問題更加諱疾忌醫。

很多人不僅會壓抑、忽視精神方面的問題,認為這是讓人瞧不起的「軟弱」,看心理醫生也被視為很羞恥的事,好像走進精神科就承認了自己不是正常人,名譽上會受損。

新華社2017年的報道指出,我國抑鬱症呈現「三高三低」特徵: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自殺率;低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

據報道,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五成,就診率就更低了。9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並及時就醫,抑鬱障礙患者從未就醫者高達62.9%。

把堅強和病痛混淆的老觀念,依舊在影響著我們如今對抑鬱症等病症的關注和解決。

想做個堅韌不拔的人沒有錯,但是也是時候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無論男女老少,有了抑鬱症等精神障礙並不會造成人格的貶損,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4

給「不堅強」留出空間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溫飽等低級階段的需求後,會尋求歸屬感、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價值,或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倉廩實而知禮節」。

如今的年輕人對精神問題愈發敏感,被正視的病例越來越多,都在說明我們的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平,讓身處其中的人對自己的精神狀況給予更多關注。

當經濟狀況允許人們不用為了生存而咬緊牙關,一個健全的文明社會,應該為人們的「不堅強」兜住底。

對於情況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普通人一句平常的安慰都可能出錯,所以對待這些問題更需要來自專業的支持。

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目前還有很大的缺口。

國家衛計委2017年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人群的抑鬱障礙患病率為3.59%,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我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僅有27733人,心理治療師5000餘人,總計只有3萬多人

公開數據顯示,各省每一萬人口佔有醫院中精神科床位的數量,差距從最低的西藏0.07到最高的上海5.39,再加上我國醫療資源普遍集中於大城市和大型公立醫院,造成針對精神障礙的醫療資源同樣匱乏且分布不均。

我們會下意識以為城市裡的人更容易抑鬱,但事實上農村居民的精神障礙並不是一個小問題。

2015年末我國各地區每一萬人口佔有醫院中精神科床位數量(張)

圖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人們對心理健康需求爆髮式增長,專業醫療資源的數量、質量卻都有不足,這已經成了一個難題。

在大眾中的知識普及也很不到位,造成「沒病的人懷疑自己有病,有病的人堅信自己沒病」的混亂狀況。不能科學地正視這些病症,對於真正的患者來說同樣是種傷害。

說到底,我們的社會已經越來越需要在設施、政策、輿論等方面,為那些「不堅強」的人留出喘息的空間,在個體「不堅強」的時候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專業的支持。

理由很簡單,只是為了幫助每個人從各自的困境中站起來,更好地活在世上。

【全文完 歡迎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摘金奇緣》:邊緣的亞裔電影人正在改變好萊塢?
哪些時刻讓你覺得物價真的變高了?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