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從《秋天的懷念》走近史鐵生

從《秋天的懷念》走近史鐵生

摘要:「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同樣,從一篇好的文章中,我們亦能看到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領悟創作者情感之豐富。在此,筆者僅通過《秋天的懷念》來談談自身對史鐵生的一些了解與看法,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史鐵生其人、其文。

關鍵詞:史鐵生;《秋天的懷念》;靈魂與肉體

作為中國最令人佩服的作家之一,史鐵生將自己的情感,甚至於生命悉數傾注於文字中。於是,在那些質樸無華的文字里,讀者不僅可以盡情體會著那些被文字抒發的淋漓盡致的情感,還能於平凡之中悟出生命的真諦。《秋天的懷念》便是這樣一篇優秀的文章。它不僅能夠教會學生許多深刻的道理,還能使之尋找到內心深處的靈魂之光,實現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

《秋天的懷念》在講述母愛偉大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作者在面對癱瘓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時的心態的喜怒無常。如,史鐵生在文中曾寫道「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收音機里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可見,人最畏懼的便是「曾經擁有」與「覆水難收」。在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病魔時,史鐵生的悲觀與厭世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因此,失去理智的作者才會對他的母親說出「我活著有什麼勁」這種喪氣話。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史鐵生這些自殘式的言行除了給母親造就了極大的打擊之外,並未使自身的痛苦有所減少。

眾所周知,在1951年史鐵生出生到2010年去世的數十年間里,他的一生都在和病魔作鬥爭,癱瘓、腎病、尿毒症時時刻刻地在折磨著史鐵生的身體,然而,卻從未消磨他的意志與精神。正如史鐵生所形容:「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在癱瘓的時候,他才21歲,正值青春年華,是對未來充滿美好嚮往的時刻。那時,他,懷抱著美好的夢想,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然而,這時,命運卻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在多次返京治病後,史鐵生最終還是長久地坐在了輪椅上。21歲,正是夢想啟程的時刻,是真正的八九點鐘的太陽。此時,此事,恐怕擱誰身上都難以接受。而這些事情,對那些身為人母者而言,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此,在《秋天的懷念》中,作者在懷念的同時亦在反思,在反思中體會著母親曾經所承受的更大的壓力和痛苦,也反思著自己曾經的幼稚與懵懂。

在評改學生習作時,筆者發現有許多學生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就是用一些華麗的辭藻堆砌出題干要求的字數。可見,許多學生對優秀習作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而《秋天的懷念》,或者說史鐵生的作品恰巧就是可以扭轉學生錯誤創作觀念的文章。相信讀懂史鐵生文字的學生必定能夠明白,明白之所以優秀的關鍵便是洶湧澎湃的情感。喪失情感的文章即便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那麼,他們毫無章法地組合在一起,也不過是沒有情感、生命的劣質文章。

其實,除了寫作上的啟示,史鐵生的文字更教會了人們如何正確地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如何關心、愛護自己身邊的人以及勇於承擔生而為人的責任。冰心曾經在《談生命》中深情地寫道:「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或許,正是因為苦難的存在,史鐵生的一生才顯得愈發的精彩與與眾不同。

史鐵生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其殘疾,而是殘疾後其對於人生感悟的升華。王蒙評價史鐵生說:「史鐵生當然是優秀的。因為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所沒有的一股靜氣。史鐵生的作品過於關注生死、宗教、信仰等問題,有人對這一點持保留意見,但我覺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有些人對於生命的領悟,過於雞湯,過於膚淺,沒有生命的痛感。只有經受過生命折磨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去感悟生命,也才能夠真正地看透生命,悟透生死。可見,恰恰是生命的折磨造就了史鐵生偉大的靈魂。

在1985年以前,史鐵生是站在一個殘疾人的角度,來講述殘疾人的愛恨情仇,來喚起社會對於殘疾人的關注與愛護。因為自己的身體的創傷,他站在一群人的角度上為之奔走呼號,這是靈魂的升華。《沒有太陽的角落》講述了殘疾人的愛情,《在一個冬天的晚上》講述了殘疾人作為父母的權利,《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懷念》都是講述殘疾人對於生命的態度。尤其是我們課本中的《秋天的懷念》更是作者正視殘疾這個事實的開始:從面對美好就要破壞的怒不可遏到主動和妹妹看菊花,這也是作者心靈的升華。這種升華在1984年的作品《山頂上的傳說》中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經歷了殘疾後,從仇恨到平和的升華過程。「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這便是史鐵生此時的領悟。

1985年,《命若琴弦》的發表標誌著史鐵生的作品的轉折,它從過去關注生理殘疾,逐漸地拓展到探尋生命的意義,著重展現人們內心的波瀾,體現其心理上的殘疾。史鐵生認為,人生來必有三大困境:「第一,人生來註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要走向死亡,這意味著恐懼。」在這之後,史鐵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探討面對這些苦境人們的掙扎。可見,這時的史鐵生已經有了一顆能夠觸及生命真諦的靈魂。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道:「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史鐵生必定是個倜儻非常之人,其偉大的靈魂亦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在這篇《秋天的懷念》中,我們可以看到史鐵生是一個懂得感恩,而且勇於改變自己的人,史鐵生的母親亦是個偉大的人。面對殘酷的命運時,他們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對某些事情而言,最初的史鐵生或許不能夠完全理解,然而,當母親用生命對這個概念做出詮釋時,他的心理便已經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面對困苦是困難的,而戰勝困苦重新出發就是偉大的。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有殘疾,但是他的靈魂站在了我們常人更高的高度上來審視這個世界,為世人如何對待自己人生中的磨難指明方向。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史鐵生何嘗不是一位「真的猛士」?他不僅以頑強的意志力迎上了命運的風口浪尖,還以宗教家的博大愛心關懷著人類的前途。

一葉落知天下秋,雖然《秋天的懷念》篇幅不長,然而,這其中所流露的情感,所流淌的生命力卻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看到史鐵生的文字帶給學生的東西,還要幫助學生領悟更多的真諦,使之能夠在優秀文字的引領下仔細考慮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江蘇省高郵市外國語學校趙桂珠)

參考文獻:

【1】李德南.面向根本困境發問的生命哲學——再讀史鐵生[J].南方文壇.2017(04)

【2】楊劍龍,滿建,李彥姝.直面苦痛與生命追求——關於史鐵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討論[J].理論與創作.2011(03)

【3】朱立冬.生存的追問死亡的反思——談史鐵生的死亡觀[J].黑龍江史志.2009(24)

【4】金鳳傑.於苦難處轉身——論史鐵生後期創作的轉變[J].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6(05)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十大民國人物經典言論,句句皆見華夏風骨
康熙八大家訓,果然非同凡響

TAG:中華詩文學習 |